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国内免费   29篇
  完全免费   13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郝树广  罗跃进 《昆虫学报》1998,41(4):343-353
该项研究通过系统调查,把稻田节肢动物群落按营养和取食关系划分为三个营养层(基位物种,中位物种,顶位物种)和不同的功能集团,在物种、功能集团和营养层三个组织层次水平上探讨了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较全面地考察了整个群落中物种和功能集团在时间上的结构动态、功能关系和数量消长规律。结果表明:功能集团多样性与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较一致,在群落研究中似乎可以用对功能集团的研究代替对种的研究,从而简化物种间复杂的网络关系,认为这是研究群落物种间功能关系的途径之一。营养层多样性在时间序列过程中波动性较小,所以可用于群落相似性和稳定性的分析。研究分析了中性昆虫对害虫调控的意义,认为对于天敌作用的评价应以整个群落为基础,全面考虑天敌、害虫、以及中性昆虫的数量、丰盛度、空间时间生态位等信息。  相似文献
2.
溴氰菊酯和甲胺磷引起稻飞虱再猖獗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43,自引:2,他引:41  
王荫长  田学志 《昆虫知识》1994,31(5):257-262
室内测定和田间试验的结果表明,溴氰菊酯引起稻飞虱再猖獗的现象非常明显,其原因首先是稻飞虱对溴氰菊酯具有极高的自然耐药力,连续施药以后,耐药力还会进一步提高;其次是药剂会使飞虱的产卵量增多,并杀伤天敌。这种再猖獗在用药量偏低时更为明显。甲胺磷在常用剂量下,对飞虱的再猖獗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我国水稻迁飞性害虫猖獗成因及其治理对策建议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在阐述我国稻飞虱(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al),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ath))和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Guenee)近10—20年来的发生和危害状况后,分析认为,我国水稻迁飞性害虫的猖獗力害,与初始主源、生产水平和作物坏境及气候异常有很密切的关系。本文还对未来若干年内的发生趋势作了浅析,同时从宏观治理的高度提出一些建没性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转SCK+cry1Ac双基因抗虫水稻MSA和MSB对非靶标害虫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cifera生物学及田间发生动态的影响。与亲本明恢86相比,MSA对两种飞虱若虫发育历期、初羽化成虫鲜重、羽化率、短翅率、成虫产卵量、卵受精率、单雌子代数及发育进度等生物学指标均无明显影响,而MSB虽然对多数指标影响不明显,但可以引起白背飞虱初羽化雌虫鲜重与短翅率显著下降,还引起褐飞虱初羽化雄虫鲜重明显减轻。在近距离(株间距约 8 cm)寄主选择实验中,褐飞虱对MSA和MSB无明显选择性,而白背飞虱若虫和成虫均明显趋向两种转基因水稻。田间小区实验表明MSB上的稻飞虱(主要为白背飞虱)密度一般低于亲本明恢86,但差异不显著,提示转基因水稻MSB引发非靶标害虫稻飞虱灾变的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5.
Identification and mapping of two brown planthopper resistance genes in rice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The brown planthopper (BPH)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insect pests of rice. In this study, we conducted a molecular marker-based genetic analysis of the BPH resistance of ’B5’, a highly resistant line that derived its resistant genes from the wild rice Oryza officinalis. Insect resistance was evaluated using 250 F3 families from a cross between ’B5’ and ’Minghui 63’, based on which the resistance of each F2 plant was inferred. Two bulks were made by mixing, respectively, DNA samples from highly resistant plants and highly susceptible plants selected from the F2 population. The bulks were surveyed for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using probes representing all 12 chromosomes at regular intervals. The survey revealed two genomic regions on chromosome 3 and chromosome 4 respectively that contained genes for BPH resistance. The existence of the two loci were further assessed by QTL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analysis, which resolved these two loci to a 14.3-cM interval on chromosome 3 and a 0.4-cM interval on chromosome 4. Comparison of the chromosomal locations and reactions to BPH biotypes indicated that these two genes are different from at least nine of the ten previously identified BPH resistance genes. Both of the genes had large effects on BPH resistance and the two loci acted essentially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in determining t he resistance. These two genes may be a useful BPH resistance resource for rice breeding programs. Received: 6 March 2000 / Accepted: 28 July 2000  相似文献
6.
傅强  张志涛  胡萃  赖凤香 《昆虫学报》2001,44(4):534-540
对卵期高温(35℃,72 h)处理后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体内共生酵母菌及该虫氨基酸需求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卵期高温处理后,若虫期体内的共生酵母菌数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试虫;2)将若虫饲养于缺少单种氨基酸的22种全纯饲料上,以若虫羽化率为指标,发现高温处理试虫对组氨酸、赖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等8种必需氨基酸的需求明显增加。由此推论,褐飞虱对上述8种必需氨基酸的需求与共生酵母菌有关。  相似文献
7.
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了2个转cry1Ab基因水稻(Bt水稻)品系KMD1和KMD2不同生育期叶鞘内Cry1Ab杀虫蛋白的含量及其通过褐飞虱和拟水狼蛛的转移和富集情况。结果表明,这2个品系中抽穗期和黄熟期叶鞘内Cry1Ab的含量均显著低于苗期、分蘖期和孕穗期,KMD1和KMD2中Cry1Ab杀虫蛋白可以通过食物链转移到Bt水稻非靶标害虫褐飞虱及其天敌拟水狼蛛体内。褐飞虱在KMD1或KMD2上取食2 d后,体内均含有Cry1Ab杀虫蛋白,但连续取食2、4、6、8和10 d后,其体内含量并未因取食时间的延长而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当拟水狼蛛捕食以KMD1或KMD2为食的褐飞虱时,在捕食2、4、6、8和10 d后,其体内均可检测到Cry1Ab杀虫蛋白,其含量并未随捕食时间的延长而明显上升,但均显著高于相应时间褐飞虱体内的含量。可见,该蛋白可通过水稻转移至褐飞虱,再转移至拟水狼蛛,并存在明显的富集现象,而这种富集并不随蜘蛛捕食时间的延长而加强。拟水狼蛛捕食以KMD1或KMD2为食的褐飞虱时,其捕食量未受到显著影响,其中肠酶粗提物对Cry1Ab杀虫蛋白具有明显的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8.
共生菌在褐飞虱致害性变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不同虫源和致害性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种群体内共生菌数量动态及其对褐飞虱在抗虫品种上的取食选择、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氨基酸转移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褐飞虱田间种群的致害性与其体内共生菌数量有关。广西南宁种群雌成虫体内的共生菌数量显著地高于浙江杭州和龙游两个虫源的雌成虫体内共生菌数量,而已纯化的3个不同致害性生物型体内的共生菌数量无显著差异。取食抗性品种能显著减少生物型Ⅰ雌成虫体内的共生菌数量。缺乏共生菌时,生物型Ⅰ、Ⅱ若虫对水稻品种TN1和ASD7的选择性增大,而对Mudgo的取食选择性下降。尽管缺共生菌的3个生物型在已适应的和不适应的感虫和抗虫品种上的若虫存活率和雌成虫产卵量均下降,若虫历期明显延长,但在已适应品种上的变化程度明显小于在不适应的抗虫品种上的变化程度。共生菌还明显影响成虫体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活性。这些结果证明体内共生菌的数量和质量在褐飞虱对水稻致害性的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褐飞虱高温条件下应激反应及体内保护酶系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利用34℃、36℃、38℃3个温度处理褐飞虱的若虫和不同型成虫,研究其在热休克过程中体内保护酶系活性及脂质过氧化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热休克对4龄若虫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影响大于3龄、5龄,而其成虫期CAT活性则随日龄增加而增加,36℃为CAT清除H2O2最适温度。高龄若虫全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本(GSH-px)活性高于低龄若虫,老熟成虫体内GSH-px清除H2O2能力强于初羽化成虫,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处理温度呈正相关,而同一处理温度下SOD活性随成虫龄期和成虫日龄增加而降低,长型成虫体内CAT、GSH-px、SOD活性均高于短翅型,而雌、雄成虫间CAT、GSH-px、SOD活性无明显差异(α>0.05)。褐飞虱体内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随处理温度升高而上升,同一处理温度下随若虫龄期和成虫日龄的增加而增加,短型成虫体内LPO含量高于长翅型。  相似文献
10.
大尺度下褐飞属种群空间结构初步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褐飞虱是我国主要的水稻害虫,有着复杂的空间结构,地统计学可用来分析空间相关变量的结构和插植模拟空间相关变量的分布,运用地统计学中的变差函数和克立格插值法对广东省褐飞虱种群3个主要世代在早稻田间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和模拟的结果表明,大尺度的褐飞虱田间种群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型,不同世代群在田间的具体分布情况,广东西部地区第一世代褐飞虱的发生密度均高于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