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8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完全免费 | 43篇 |
出版年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21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蝮亚科蛇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发育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对中国产蝮亚科(Crotaline)亚洲蝮属(Gloydius)6种蛇(其中短属蝮取自两个不同地区)[短尾蝮Gloydius brevicaudus (Stejneger).黑眉蝮Gloydius saxatilis(Emelianov),蛇岛蝮Gloydius shedaoensis(Zhao),雪山蝮Gloydius strauchii(Bedriaga),高原蝮Gloydius strauchii monticola monticlal (Werner),乌苏里蝮Gloydius ussurriensis(Emelianov)]与竹叶青属竹叶青蛇Trimeresurus stejnegeri Schmidt共7种蛇8个个体测定了789bp或744bp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用MEGA1.02软件分析了其碱基组成及变异情况,以游蛇科链蛇属半棱鳞链蛇Dinodon semicarinatus序列为外群,用PAUP4.0b2软件构建最简约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竹叶青蛇在全部受试物种中处于原始地位,分布于东北地区的蛇岛蝮,乌苏里蝮,黑眉蝮与浙江与陕西产的短尾蝮所组成的分枝与横断山区的高原蝮,雪山蝮聚集形居的分枝组成姐妹群,支持分布于中国境内的亚洲蝮属蛇种的两个起源及分化地的假说,同时探讨了蝮蛇的分类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貉随机扩增多态DNA及其亚种分化关系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对来自陕西、云南、越南、安徽和广西等地的8只中国貉(Nyctereutesprocyonides)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应用28个10bp的随机引物,平均每只貉获得的RAPD标记数约为130条。遗传距离计算结果显示,中国貉个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指数值为11.20%,最大值为14.93%,最小值为2.94%。以赤狐(Vulpesvulpes)为外群,应用PHYLIP3.0计算软件包中的UPGMA和NJ聚类方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群体间的中国貉存在遗传分化;中国貉可分为4组:(1)广西貉,(2)安徽貉,(3)陕西貉,(4)云南貉和越南貉。其中安徽貉和广西貉间的关系稍近,陕西貉则与云南貉-越南貉稍近。对合中国貉的形态分类、地理分布、mtDNA多态分析以及进化遗传学的观点,认为陕西貉、广西貉和安徽貉可能与云南貉-越南貉具有等同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4.
通过Cyt b基因同源序列比较评估厦门文昌鱼的分类学地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白氏文昌鱼Branchiostomabelcheri (Gray)在我国和日本沿海均有分布 ,由于南、北方文昌鱼形态学上有一定差异 ,且二者间存在一些过渡类型 ,其分类地位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澄清。本文测定了厦门欧厝海域产的文昌鱼mtDNACytb基因序列 ,并与日本产的文昌鱼以及另外产于大西洋的两种文昌鱼Cytb基因序列比较。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表明 :厦门欧厝海域产的文昌鱼与日本产的文昌鱼平均遗传距离为 2 1 12 % ,达到了种间分化的水平 ;经过对已有文献和文昌鱼地理分布的综合分析 ,作者建议将原来的白氏文昌鱼青岛亚种B belcheritsingtauense提升为种 ,南、北方所产文昌鱼分别作为两个独立的种存在 ,即南方的B belcheri (Gray)和北方的B tsingtauenseTchangetKoo 相似文献
5.
用4个微卫星标记分析7个绵羊群体之间的遗传关系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分析了4个微卫星基因座BM143、OarHH35、OarAE101、BMS2508在7个绵羊群体(小尾寒羊、湖羊、乌珠穆沁羊、萨福克羊、多赛特羊、夏洛来羊、多赛特公羊×小尾寒羊母羊F1代杂种羊)286只绵羊中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这4个微卫星标记在7个绵羊群体中的等位基因数分别为9、11、14和9,其多态信息含量/有效等位基因数/杂合度分别为0 7073/3 7231/0 7314、0 8267/6 4399/0 8447、0 5743/2 5178/0 6028、0 6172/3 0712/0 6744,其中OarHH35的遗传变异最大,OarAE101最小。7个绵羊群体中小尾寒羊的遗传变异最大,湖羊的最小。基于Nei氏DA距离和DS标准遗传距离,采用UPGMA方法构建了系统发生树。该发生树将中国地方品种(小尾寒羊、乌珠穆沁羊、湖羊)和法国的夏洛来羊归为一类,将F1杂种羊、英国品种(萨福克羊和多赛特羊)归为另一类。绵羊微卫星基因分型技术为检查品种(群体)之间的遗传关系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猕猴属五个种mtDNA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本文以10种限制性内切酶研究猕猴属5个种(Macaca mulatta.M.nemestrina.M.assemensis.M.thibetana,M arctoides)线粒体DNA进化。在13个个体中,共检出8种限制性类型。恒河猴种内存在广泛的线粒休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结合日本猴(M.fuscata)的有关资料,构建了猕猴属6个种的分子系统树,并给出各个种的分化时间。结果表明,这6个种可分成4个类群,熊猴和藏酋猴、恒河猴和日本猴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近,可分别划为同一类群,红面猴与其他5种猴的遗传距离最远,在系统发生上分离最早。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10种限制性内切酶分析雉科中环颈雉,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线粒体DNA(mtDNA)。雉属与锦鸡属之间的遗传距离P为0.076(0.067-0.085),红腹锦鸡与白腹锦鸡的P为0.012。推算雉属和锦鸡属的分化大约发生在3.8×10[6]年以前,红腹锦鸡与白腹锦鸡的分化大约在6×10[5]年以前。这些结果表明:1.在雉科系统发生中,雉属与锦鸡属是近缘的属;2.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的分化较晚,关系密切,可能只是两个亚种。 相似文献
8.
将自测的我国直翅目蝗总科7科7种和从GenBank中下载的17种直翅目昆虫的18S rDNA序列片段进行了同源性比较,用似然比检验的方法对序列比对结果进行了碱基替代模型的选择,以蚱总科的Paratettix cucullatus和蜢总科的Stiphra robusta作外群,用NJ、MP、ML和贝叶斯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在获得的1 849 bp的序列中,有205个变异位点,74个简约信息位点; A、T、C和G的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23.9%、24.3%、23.8%和28.0%,碱基组成基本上无偏异。分子系统树表明:所研究的内群聚为4支,锥头蝗科、瘤锥蝗科、斑腿蝗科、网翅蝗科、槌角蝗科和剑角蝗科都不是单系。建议将蝗总科分为4科,即锥头蝗科、大腹蝗科、癞蝗科和蝗科。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两栖爬行动物分子系统发生研究中选用的分子信息的种类及已发表的蛙类,蟾蜍类,龟类,蜥蜴类和蛇类等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这些研究中使用的DNA信息主要为mtDNA序列,也使用了一些核DNA序列。其研究的内容涉及目间,科间等高级阶元的系统发生关系,以及属间,种间以及亚种或种群间的系统发生关系。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