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09篇
  免费   2692篇
  国内免费   9389篇
  2024年   78篇
  2023年   684篇
  2022年   801篇
  2021年   794篇
  2020年   897篇
  2019年   848篇
  2018年   580篇
  2017年   683篇
  2016年   746篇
  2015年   910篇
  2014年   1559篇
  2013年   1150篇
  2012年   1496篇
  2011年   1738篇
  2010年   1555篇
  2009年   1689篇
  2008年   2290篇
  2007年   1563篇
  2006年   1445篇
  2005年   1593篇
  2004年   1643篇
  2003年   1424篇
  2002年   1418篇
  2001年   1254篇
  2000年   1004篇
  1999年   956篇
  1998年   735篇
  1997年   734篇
  1996年   708篇
  1995年   631篇
  1994年   566篇
  1993年   461篇
  1992年   427篇
  1991年   428篇
  1990年   325篇
  1989年   323篇
  1988年   108篇
  1987年   90篇
  1986年   64篇
  1985年   79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27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2篇
  1963年   4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形态观察结合rbcL和COⅠ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 对采自广东省汕头市、浙江省温州市和辽宁省大连市的对枝蜈蚣藻Grateloupia didymecladia Li et Ding的11个标本进行了重新鉴定。结果表明: (1)藻体单生或丛生, 红褐色或深红色, 质地黏滑、肉质、衰老时软骨质, 成熟藻体直立, 高15—50 cm, 主枝明显, 扁平, 宽3—15 mm, 厚约1 mm, 末端渐尖, 1—3回羽状分枝。小枝对生或互生, 生长在主枝上或主枝边缘, 基部缢缩, 长短不一, 最长可达15 cm; 配子体为雌雄异体, 果胞枝生殖枝丛和辅助细胞生殖枝丛均为Grateloupia型, 果胞枝生殖枝丛主枝由5个细胞组成, 辅助细胞生殖枝丛主枝由4个细胞组成(5cpb-4auxb型); 四分孢子囊由四分孢子体的内皮层细胞产生, 呈十字形分裂。以上特征均与亚栉状蜈蚣藻G. subpectinata Holmes一致。(2)基于rbcL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显示, 11个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 形成独立的进化支, 与产于韩国和日本的亚栉状蜈蚣藻G. subpectinata Holmes碱基差异分别为1 bp (0.08%)和2 bp (0.17%), 属于种内差异; 基于COⅠ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显示, 11个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 形成独立的进化支, 与韩国产的亚栉状蜈蚣藻碱基差异为1 bp (0.18%), 属于种内差异。根据形态、结构及基因序列分析, 确定对枝蜈蚣藻与亚栉状蜈蚣藻为同一种, 根据优先法则, 将对枝蜈蚣藻G. didymecladia Li et Ding作为亚栉状蜈蚣藻G. subpectinata Holmes的同物异名。亚栉状蜈蚣藻为中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建立人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分离、培养的方法,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探讨其纵向分化的能力.方法:自皮下脂肪组织获得梭形细胞,观察细胞生物学特征,免疫组化鉴定波形蛋白和CD44.以含有胰岛素、地塞米松、1.甲基-3-异丁基-黄嘌呤的无血清混合培养基诱导其向脂肪细胞纵向分化,以细胞形态学变化.油红O染色和测定甘油磷酸脱氢酶活性判定分化是否成功.结果:人皮下脂肪中能够分离培养出生长旺盛的脂肪干细胞,诱导培养7d后细胞由梭形逐渐变圆,胞质内出现脂滴后逐渐增多融合为脂泡,并与甘油磷酸脱氢酶活性变化相吻合.油红O染色显示约(78.6±2.2)%细胞转变为脂肪细胞.结论:人皮下脂肪中分离的脂肪干细胞在体外诱导条件下能纵向分化为脂肪细胞,可能成为修复软组织缺损及整形美容的又一干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4.
5.
用荧光金逆行追踪和FOS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方法对外周伤害性刺激下大鼠脑干内向延髓网状背侧亚核传入投射的神经元中c-fos的表达进行了研究,在麻醉状况下将0.15μl2%荧光金注入大鼠单侧延髓网状背侧亚核,存活5d后用1%福尔马林刺激同侧前爪、后爪和口周,2h后灌注取材,再行FOS免疫荧光标记。结果发现在脑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缝背核、线形核和中缝大核内观察到荧光金记细胞、FOS样免疫阳性反应细胞及荧光金/FOS双标细胞。在这四个核团中,双标细胞数分别占荧光金逆标神经元数的25%(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11.7%(中缝背核)、8.9%(线形核)和12.1%(中缝大核)。结果提示在脑干向延髓网状背侧亚核投射的神经元中,有一部分与外周伤害性刺激信息的调控有关,还有的神经元可能具有其它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P277肽抗1型糖尿病的作用, 把P277肽融合在卡介苗热休克蛋白65的C端, 构建了pET28a- HSP65-P277高效表达载体, 在大肠杆菌中高效可溶性表达。利用硫酸铵分级沉淀、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纯化了融合蛋白HSP65-P277。使用HSP65-P277在没有任何佐剂存在的情况下免疫非肥胖性糖尿病(NOD)小鼠, 通过三次腹腔注射, 每月收集被免疫动物的血清, 血糖浓度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结果显示HSP65-P277免疫组小鼠血糖平均值及糖尿病的累积发病率和其余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 融合蛋白HSP65-P277抗NOD小鼠糖尿病的作用显著高于单独的P277和HSP65。为进一步开发能用于临床的1型糖尿病疫苗提供了良好的设计思路, HSP65-P277极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新的抗I型糖尿病的疫苗。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主要研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与DNA甲基化在人胃癌细胞生存活力、细胞周期、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方面的相互作用.分别单独或联合DNA甲基化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dC)、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和P13K抑制剂LY294002干预人胃癌MKN45和SGC7901细胞,以MTT检测细胞生存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real-timePCR检测PTEN,p27^Kip1基因表达情况,亚硫酸氢盐修饰后测序检测DNA甲基化改变,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发现单独应用5-aza-dC对胃癌细胞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当其联合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时则显著抑制胃癌细胞生长(P〈0.01);抑制mTOR信号通路可增强5-aza-dC使细胞阻滞在G2期的作用;联合用药还能提高抑癌基因PTEN,p27^Kip1的表达,但不影响DNA甲基化状态;LY294002及RAPA使Akt,p70S6K及4E-BPl磷酸化表达显著下降(P〈0.01),但5-aza-dE并不增强这一效应.以上研究提示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可间接促进DNA甲基化酶抑制剂对胃癌细胞的抑制作用,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血蓝蛋白是一种具有多种非特异性免疫学活性的多功能蛋白,以前的研究发现,血蓝蛋白具有凝集活性.本研究采用凝集抑制实验和亲和蛋白质组学等方法探索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与病原菌的凝集作用靶标.结果显示,大肠杆菌K12和副溶血弧菌外膜蛋白可以抑制血蓝蛋白对7种细菌的凝集活性,其中大肠杆菌K12中2种分子质量分别为16 kD、18 kD (命名为 p16、p18)的外膜蛋白可以与血蓝蛋白发生特异性的结合,经MALDI-TOF/MS鉴定,p16、p18 分别与大肠杆菌外膜蛋白OmpC、OmpX具有高度同源性.尤其是与大肠杆菌K12野生菌株相比,血蓝蛋白对 ΔOmpX 的凝集特异性明显降低,后者仅为前者的25%.由此推测,OmpX 应为血蓝蛋白与病原菌的凝集作用靶标.  相似文献   
9.
穿膜肽是一类具有特殊穿膜功能的多肽分子,能携带其它分子甚至超分子颗粒穿膜进入细胞内部.早期研究认为,其进胞是一种无需受体、也不存在饱和状态的非经典胞吞行为.近年研究表明,其穿膜机制可能与其含有的氨基酸种类有很大关系.现在,穿膜肽的穿膜过程称为巨型胞饮行为,它与传统的胞吞形式很相似.当然,还可能存在着其它的进胞方式而没有被证明或发现.关于穿膜肽的应用也是人们最感兴趣的,在很多领域的研究都在进行并不断取得进展.不论是生物界还是医学界,穿膜肽都被认为将是一类非常有发展潜力的多肽分子.  相似文献   
10.
土地整理项目区的景观格局及其生态效应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刘勇    吴次芳  岳文泽    叶艳妹 《生态学报》2008,28(5):2261-2261~2269
目前项目角度的土地整理生态效应评价较少,受到研究幅度的制约,而且已有研究中对景观格局优化目标和生态效应的系统分析较少.选择典型的土地整理项目作为研究案例,以GIS和景观指数为研究手段,结合景观格局优化目标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对土地整理的生态效应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土地整理项目的生态效应指标体系包括提升生物多样性、维持物质和能量流通、维持景观格局稳定、提升生活环境品质、提高生态服务价值等5个方面.研究区土地整理具有正效应和负效应,最大斑块面积提高、斑块密度减少、聚集度提高、廊道宽度和连通度提高、缓冲区宽度增加、植被覆盖增加、合理功能分区是土地整理的正效应,而景观多样性降低、分维数减少和生态服务价值降低是其负效应.因此,在土地整理规划和设计时应融入景观设计和生态保育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