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徐剑 《四川动物》2005,24(3):337-339
根据外部形态、核型以技精子形态等特征,角蟾科分布于中国的角蟾属(Megophrys)较之拟髭蟾属(Leptobrachium)是更为原始的类群,角蟾科动物中拟角蟾属(Ophryophryne)与角蟾属亲缘关系较近,短腿蟾属(Brachytarsophrys)是较为原始的类群,且应为一无效属,无耳蟾属(Atympanophrys)应为一有效属。角蟾属可以分为两个种组,其是峨嵋角蟾种组比较进化,白颌大角蟾种组比较原始。  相似文献   
2.
尾突角蟾(Megophrys caudoprocta Shen,1994)具有非常特殊的特征,它们的尾杆骨(urostyle)长,超过坐骨(ischium)后缘,支持着尾突(caudal projection);泄殖孔(cloacal pore)在股间后缘向腹面开口;上眼睑(upper eyelid)前部大,有一三角形突起向侧后突出.这些特征有别于角蟾属其他物种,有重要研究价值.近年来在模式标本产地又采到1雌2雄,先后共4号成体标本,本文对其形态特征,生物学资料和分布作了进一步记述,并拍摄到原色生态照片.  相似文献   
3.
采用最大似然法、贝叶斯法、最大简约法对来自角蟾科Megophryidae(Anura)9属20种及外群2种共30号标本的DNA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所用片段为线粒体16S rRNA和cytb基因部分序列。结果表明,用于分析的所有角蟾科物种形成两大支。Ophryophryne、Brachycarsophrys、Atympanophrys同属第一支,前两者的系统关系较近。第二支5属间系统发育关系为(Leptolalax,((Leptobrachium,Vibrissaphora),(Oreolalax,Scutiger)))。  相似文献   
4.
Li C  Dong ZX  Wang YZ 《动物学研究》2010,31(5):550-554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角蟾科8种蝌蚪角质颌的显微结构特征和形态特点,阐述了角质颌对蝌蚪觅食方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角蟾科蝌蚪的角质颌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型。拟髭蟾亚科和掌突蟾亚科的蝌蚪具有相似的显微结构特征:角质颌呈厚重的U型,角质化程度高。颌鞘呈基部宽、顶端尖的圆锥形;角蟾亚科的蝌蚪角质颌呈纤弱的弓型,角质化程度低。颌鞘呈基部窄、长而顶端略弯曲的象牙型。进一步的分析发现,8种蝌蚪的颌鞘直径和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这种显微结构的变化趋势也反映出蝌蚪对栖息环境和觅食方式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1999年及2001年先后在广东省始兴县车八岭国家自然保护区采得角蟾科角蟾属标本,经与角蟾属已知种对比,特别是与相似种白颌大角蟾M.lateralis(Anderson)对比,其差异明显,鉴定为广东省新记录——莽山角蟾M.mangshanensis。  相似文献   
6.
宁陕齿突蟾的补充描述及地理分布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采自河南省伏牛山区的角蟾科成体标本和蝌蚪进行形态学观察、测量和统计分析,并依据分子生物学比较结果,确定该标本为宁陕齿突蟾Scutiger ningshanensis.对其进行再研究发现,宁陕齿突蟾伏牛山居群与模式产地居群的主要特征共同之处为,吻端钝圆;瞳孔纵裂;肩背部前方有长方形深褐色斑,背部大疣粒断续相连形成4条纵行肤褶.补充描述了伏牛山居群的形态学特征和生态习性,伏牛山居群雌雄蟾的胸部均有两对密布角质刺的胸腺;雄蟾前臂粗壮,前臂内侧密布黑色角质刺;第1~3指着生黑色婚刺;雌蟾腋下散布大量白色疣粒;成熟卵径3 mm、动物极黄灰色、植物极乳黄色;5月中旬至6月为繁殖季节;蝌蚪发育需越冬.宁陕齿突蟾在河南伏牛山的发现,使角蟾科动物的分布向东延伸了近4个经度.  相似文献   
7.
8.
对采集于湖南桑植县天平山的角蟾标本(CIB200078)与同域分布的相近种尾突角蟾(Megophrys caudoprocta Shen,1994)标本及其他相近种标本比较后发现,该角蟾标本在形态上明显不同于其他物种。其形态特征与尾突角蟾相比:体形小,体长54.7mm;上眼脸外缘三角形突起小;体腹面后部有斑点;犁骨棱弱,末端不膨大,也无犁骨齿;雄性第一、二指背面黑婚刺相对较大,有声囊。与棘指角蟾相比:肛孔上方有一个向后突出的尾突,腹面观可见;雄性第一、二指背面黑婚刺相对较小而密。故将其订为新种:桑植角蟾Megophrys sangzhi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9.
基于16S rRNA序列的角蟾科部分属间系统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最大似然法(ML法)、最大简约法(MP法)、邻接法(NJ法)对来自角蟾科Megophryidae(Anura)8属17种及外群2种共25条400bp左右的线粒体16S rRNA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用于分析的所有角蟾科物种形成两大支,第一支包括Megophrys,Brachytarsophrys和Atympanophrys,第二支包括Leptobrachium,Leptolalax,Scutiger,Oreolalax和Vibrissaphora。支持将角蟾科划分为两大类群,即第一支属于Megophryini族.第二支属于Leptobrachiini族。根据分子钟模型初步推测两类群问的分歧时间大致为14.2~18.7百万年前。在Megophryini族中,基因树的拓扑结构不支持Atympanophrys建立后的Megophrys为单系;而在Leptobrachiini族中,Leptolalax为一有效属,其系统发生较早。  相似文献   
10.
张雷  梁琍  冉辉  沈正雄 《动物学杂志》2012,47(4):135-138
报道了角蟾科一新亚种,该亚种具角蟾属特征,与峨眉角蟾种组中的炳灵角蟾(Megophrysbinlingensis)形态特征最为相近,但与该组成员又有明显区别,被命名为炳灵角蟾梵净山亚种(M.b.fanjingmontis subsp.nov.)。本亚种主要鉴别特征为犁骨棱较弱,后端无犁骨齿,上颌有细齿;第一、二指上婚刺细密,趾侧缘膜窄;体腹面斑少,两侧黑褐色长形斑明显;体型较大,雄性头体长大于60.00 mm;趾间具1/3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