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长薄鳅胚胎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1999年5月,作者首次通过人工繁殖获得长薄鳅的受精卵,并对其胚胎发育特征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卵膜无粘性,吸水后卵周间隙明显膨胀扩大,卵膜径3.67-4.00 mm,平均3.79mm,属漂流性卵。胚胎发育可分为26个时期,初孵仔鱼长5.0mm左右,通体透明无色素。  相似文献   
2.
长江上游四种特有鱼类肌肉营养组成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长鳍吻(Rhinogobio ventralis)、圆筒吻(Rhinogobiocylindricus)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的干支流水系,是长江上游的特有种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1]。近年来,由于水域污染、过度捕捞以及生境破碎化等因素,其资源量和渔获量不断下降,渔获规格越来越小,甚至物种生存亦受到威胁,但其市场需求却在不断增加,因此,许多学者在4种鱼类资源保护、人工繁殖和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但是,迄今为止有关其鱼体的营养成分尚无系统的研究报道。本文对上述四种鱼类肌肉的基本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3.
斑纹薄鳅(Leptobotia zebra)最初是由Wu(1939)描述的一个新种,当时定名为斑纹沙鳅(Botia zebra),后来Chen(1980)根据眼下刺不分叉将其改归为薄鳅属的物种。本研究通过对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测定和分析,发现斑纹薄鳅和薄鳅属(除斑纹薄鳅)物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77,和中华沙鳅属物种美丽沙鳅(Sinibotia pulcher)的平均遗传距离仅为0.057。系统发育分析发现斑纹薄鳅并未和薄鳅属的物种聚在一起,而是和中华沙鳅属物种美丽沙鳅聚在一起形成姐妹群。进一步对斑纹薄鳅进行形态学特征检视,发现该物种具有颊部裸露无鳞、颏部具一对纽状突起等中华沙鳅属鱼类的特征,但又具有眼下刺简单不分叉的薄鳅属鱼类的特征。结合分子数据分析的结果,将斑纹薄鳅订正为中华沙鳅属的物种,其命名为斑纹沙鳅(Sinibotia zebra)。另外,对沙鳅科鱼类属的划分标准及形态特征的演化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应用解剖学方法对中华沙鳅(Sinibotia superciliaris)、宽体沙鳅(S. reevesae)、紫薄鳅(Leptobotia taeniops)、小眼薄鳅(L. microphthalrna)脑的形态结构和特征进行比较观察。结果显示,上述沙鳅亚科4种鱼脑的形态结构与真骨鱼类相似,由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5部分组成。脑各部分结构在属内差异不显著,属间除相对大脑体积和相对小脑体积存在极显著差异外,其他部分均无显著差异。紫薄鳅和小眼薄鳅大脑及小脑体相对体积较大,可能与喜营流水生活,需具有较高运动协调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5.
Spawning time and sizes at first sexual maturity and at sex-reversal are described in the tropical blue-spotted grouper Cephalopholis taeniops . All juvenile fish possess non-functional ovaries. At sexual maturity, most juvenile fish become functional females. Some of these later change sex to become males. The remaining juvenile females change immediately to males, without time as functional females. This is a new scheme for sexual differentiation of groupers.  相似文献   
6.
广西薄鳅属鱼类一新种(鲤形目,鳅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7年10月,在广西桂平黔江采集到鳅科鱼类6尾,经鉴定为薄鳅属Leptobotia1新种,定名为斑点薄鳅Leptobotia punctatus sp.nov.。新种须3对,眼下刺不分叉,颊部有鳞。这些特征与薄鳅属一致。新种颏下无1对纽状突起,眼小,口角须短,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后方等特征与同属的桂林薄鳅L.guilinensis和后鳍薄鳅L.posterodorsalis最为相似。但有如下鉴别特征:新种体侧无垂直条纹,脊椎数目多,腹鳍末端不达肛门等特征,与桂林薄鳅相区别;体侧有斑点,外侧鳃耙数多,体较高,尾鳍深分叉,有3~4道黑色条纹等特征,与后鳍薄鳅相区别。新种仅分布于西江水系黔江。  相似文献   
7.
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为长江上游特有种,由于过度捕捞和大坝建设,其种群生存受到极大威胁,已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物种。为了解三峡工程蓄水后该物种的种群动态,利用2007~2009年三峡库区以上江津江段的渔获量和体长频率数据评估了其生长和死亡参数、资源量及资源利用。长江上游江津江段长薄鳅体长范围为76~480 mm,体重范围为5~2 002 g,平均体长为(158.7±54.8)mm,平均体重为(72.4±148.8)g。优势体长组为90~210 mm,约占总数的77.9%(n=277)。长薄鳅体长(L,单位mm)与体重(W,单位g)幂函数关系为:W=7.28×10﹣6L3.09(R~2=0.95,P0.01,n=277)。由体长频率法拟合出长薄鳅渐近体长(L_∞)为555 mm,生长系数(k)为0.17/a。由Pauly经验公式估算出其自然死亡系数(M)为0.37。由长度转渔获物曲线估算出其总死亡系数(Z)为1.23。江津江段长薄鳅资源开发率为0.70,超过了其资源最大开发率0.43,表明其资源已过度开发。由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估算出江津江段2007、2008和2009年长薄鳅年资源量分别为2 544尾/km(0.75 t/km)、2 405尾/km(0.42 t/km)和7 245尾/km(1.63 t/km),平均4 065尾/km(0.93 t/km)。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记录到了长薄鳅的最大个体(体长480 mm);本研究估算的长薄鳅总死亡系数和资源开发率较高,可能与江津江段的捕捞强度较高有关。建议加强长薄鳅种群动态长期监测,采取禁渔、人工增殖放流等措施促进资源恢复。  相似文献   
8.
长薄鳅外周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在数量上,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分别是17.06%、5.83%、28.16%和48.94%.细胞化学染色显示所有白细胞均含有糖原物质,所有红细胞均不含酸性磷酸酶,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均含有酸性磷酸酶.非特异件酯酶染色显示单核细胞呈阳性反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均为部分呈阳性反应.所有细胞的碱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苏丹黑显色反应均呈阴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