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3篇
  免费   310篇
  国内免费   601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7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拉萨河流域耕地不同尺度土壤水分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水分影响因子的尺度差异及作用是其尺度依赖性研究的基础.本文以青藏高原拉萨河流域耕地土壤为对象,通过遥感影像分析和野外调查,在全流域和小流域尺度上分别布设样点115和49个,采用土钻法分3层(0~20、20~40、40~60 cm)抽取土壤样本,获取土壤水分含量,然后运用生态学冗余分析和统计分析,筛选出影响耕地土壤水分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 在全流域尺度,受气候、海拔影响,土壤水分呈西南 东北递增趋势,其中,河谷区耕地受河流侧渗补给影响,下层土壤水分高于上层;在小流域尺度,耕地土壤水分随海拔升高及坡度增大而减少,土壤贮水能力随石砾含量增多而减弱.研究结果为拉萨河流域耕地向高海拔扩张、作物结构调整、土地整理及灌溉设施布设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杨柳  阎建忠  王盼  王宏 《生态学报》2019,39(10):3655-3669
自1980年代后期以来,青藏高原持续变暖趋势明显,且增温幅度高于我国其他地区。基于遥感数据和种植适宜性模型的一些研究表明,该地区足够的农业热量资源增加了适宜耕种土地的面积,为农牧民的开垦行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然而,对农牧民是否开垦以及开垦原因的实证研究,以及农牧民如何平衡气候变化带来的开垦机遇、风险和人口压力,仍然缺少认识。以青藏高原的3个典型产粮区域("一江两河"地区、河湟谷地、壤塘县)为研究区,利用605户农户家庭调研数据,分析了影响农牧民开垦行为的影响因素。计量结果表明,农牧民感知冬季持续时间的整体变化趋势、家庭总人口、抚养比与农牧民开垦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农牧民感知降水的整体变化趋势、人均打工年收入、户主受教育水平、是否借贷、居住地距集镇距离与农牧民开垦行为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加快,农牧民对非农工作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加之政府的管制,使得开垦现象并不普遍。由于农牧民的开垦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极有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应该提供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业集约化,加强监管,以降低开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5.
6.
7.
Polyploidy is a fundamental mechanism in evolution, but is hard to detect in taxa with agmatoploidy or aneuploidy. We tested whether a combination of chromosome counting, microsatellite analyses and flow cytometric measurements represents a suitable approach for the detection of basic chromosome numbers and ploidy in Kobresia (Cyperaceae). Chromosome counting resulted in 2n = 64 for Kobresia pygmaea and K. cercostachys, 2n = 58 and 64 for K. myosuroides, and 2n = 72 for K. simpliciuscula. We characterized eight microsatellite loci for K. pygmaea, which gave a maximum of four alleles per individual. Cross‐species amplification was tested in 26 congeneric species and, on average, six of eight loci amplified successfully. Using flow cytometry, we confirmed tetraploidy in K. pygmaea. Basic chromosome numbers and ploidy were inferred from chromosome counts and the maximum number of alleles per locus. We consider the basic numbers as x = 16 and 18, with irregularities derived from agmatoploidy and aneuploidy. Across all Kobresia taxa, ploidy ranged from diploid up to heptaploid. The combination of chromosome counts and microsatellite analyses is an ideal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basic chromosome numbers and for inferring ploidy, and flow cytometry is a suitable tool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deviating cytotypes. © 2014 The 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14, 176 , 22–35.  相似文献   
8.
9.
张瑞  李鹏展  王力 《生态学杂志》2019,30(2):359-369
土壤水分研究是统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环节.本研究结合4年田间定位试验,通过对黄土高原南部长武旱塬冬小麦和春玉米2012—2015年土壤水分状况的研究,分析农田土壤干层形成情况、土壤水分对作物生长的影响、降水对土壤水库的影响以及作物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 降水年型是冬小麦地土壤干层形成的主导因素,年内降水分布不均是春玉米地土壤干层形成的主导因素.长武旱塬区冬小麦和春玉米一年一季的种植制度不会导致永久性干层的产生;相较于春玉米,冬小麦根系生长习性更符合黄土旱塬区土壤水分循环特征,黄土旱塬区土壤水分有效性可保证作物产量稳定;降水作用下,冬小麦土壤水库充、放水过程呈现收获期、休闲期和苗期连续充水、缓慢消耗期和大量消耗期连续失水相互交替的特点.0~300和300~600 cm土层土壤水库不一致性现象明显,以最大根深作为野外监测试验中土壤含水量的取样深度时,由于深层土壤水库负反馈作用,不同降水年型下,休闲期和苗期的蒸散均会被高估,缓慢消耗期和大量消耗期的蒸散均会被低估.冬小麦田间过渡层存在的范围为140~360 cm;作物生长的时间跨度影响土壤水库效应的发挥,土壤水库对冬小麦供水表现为年际间的调节作用,土壤水库对春玉米供水表现为季节间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寒灌丛草甸和草甸均是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的植被类型, 在生态系统碳通量和区域碳循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迄今为止, 对其碳通量动态的时空变异还缺乏比较分析, 对碳通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异的主导影响因子认识还不够清晰, 不利于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碳通量格局及其形成机制。该研究选取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海北站高寒灌丛草甸和高原腹地当雄站高寒草原化草甸年降水量相近的5年(2004-2008年)的涡度相关CO2通量连续观测数据, 对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EP)及其组分, 包括总初级生产力(GPP)和生态系统呼吸的季节、年际动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灌丛草甸的CO2通量无论是季节还是年际累积量均高于草原化草甸, 并且连续5年表现为“碳汇”, 平均每年NEP为70 g C·m -2·a -1, 高寒草原化草甸平均每年NEP为-5 g C·m -2·a -1, 几乎处于碳平衡状态, 但其源/汇动态极不稳定, 在2006年-88 g C·m -2·a -1的“碳源”至2008年54 g C·m -2·a -1的“碳汇”之间转换, 具有较大的变异性。这两种高寒生态系统源/汇动态的差异主要源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差异, 因为NDVI无论在年际水平还是季节水平都是NEP最直接的影响因子; 其次, 灌丛草甸还具有较高的碳利用效率(CUE, CUE = NEP/GPP), 而年降水量和NDVI是决定两生态系统CUE大小的关键因子。两地区除了CO2通量大小的差异外, 其环境影响因子也有所不同。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的通径分析表明, 灌丛草甸生长季节CO2通量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温度, NEPGPP主要受气温控制, 随着气温升高而增加; 而草原化草甸的CO2通量多以季节性干旱导致的水分限制为主, 其次才是气温的影响, 受二者的共同限制。此外, 两生态系统生长季节生态系统呼吸主要受GPP和5 cm土壤温度的直接影响, 其中GPP起主导作用, 非生长季节生态系统呼吸主要受5 cm土壤温度影响。该研究还表明, 水热因子的协调度是决定青藏高原高寒草地GPPNEP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