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85篇 |
国内免费 | 296篇 |
完全免费 | 1820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57篇 |
2020年 | 78篇 |
2019年 | 209篇 |
2018年 | 206篇 |
2017年 | 195篇 |
2016年 | 131篇 |
2015年 | 176篇 |
2014年 | 205篇 |
2013年 | 328篇 |
2012年 | 282篇 |
2011年 | 344篇 |
2010年 | 245篇 |
2009年 | 375篇 |
2008年 | 380篇 |
2007年 | 402篇 |
2006年 | 385篇 |
2005年 | 355篇 |
2004年 | 305篇 |
2003年 | 293篇 |
2002年 | 299篇 |
2001年 | 179篇 |
2000年 | 169篇 |
1999年 | 141篇 |
1998年 | 105篇 |
1997年 | 70篇 |
1996年 | 97篇 |
1995年 | 124篇 |
1994年 | 82篇 |
1993年 | 58篇 |
1992年 | 47篇 |
1991年 | 34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23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统计分析 总被引:332,自引:8,他引:324
中国种子植物初步统计有337科,3200属,26276~27268种,其中裸子植物有10科,36属,191~195种,单子叶植物有57科,679属,4493~4661种。本文对我国种子植物分别就科、属、种分布区类型,大小顺序排列,特有性等方面进行区系统计分析,并在种级水平上对各区系地区或具体区系进行对比,为中国种子植物区系深入研究提供基本素材 相似文献
2.
3.
4.
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测度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加拿大学者 Mathis Wackernagel发展完善的生态足迹模型就是一种测量可持续性的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支持特定区域人类社会所有消费活动所需要的土地 (生态足迹 )与该区域可提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 (生态承载力 )相比较来判断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简单介绍了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概念、研究进展、计算方法 ;对中国历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 :从 196 2~ 2 0 0 1年 ,中国人均生态承载力逐步下降 ,人均生态足迹则逐步上升 ,目前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已经超过人均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出现 ,并持续扩大 ,中国目前的发展处于一种强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所引起的流域下垫面变化严重影响着洪涝灾害的致灾过程,以深圳市为例,探讨下垫面条件对流域径流过程的影响,应用美国农业部水土保持局(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研制的小流域设计洪水模型-SCS模型对深圳市部分流域进行了径流过程的模拟,重点分析 了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类型、前期土壤湿润程度等下垫面因素以及降雨因素对降雨-径流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土地利用的变化使径流量趋于增大;降雨强度越大、前期土壤湿润程度而发生变化,CN值(Curve Number)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城市用地和水体;低值区主要出现在林地、灌草地、果园等植被覆盖较好,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 相似文献
6.
中国异域杂草的考察与分析 总被引:92,自引:1,他引:91
经过调查研究和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中国的异域杂草有108种,隶属23科,来源于世界各地,而其中美洲起源的占60%。这些异域杂草58%是作为有用植物引进的,其余则随交通工具、进口农产品等途径无意传入。对传入时间的分析表明,自古代以来就有异域杂草的传入,而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呈上升趋势。异域杂草在中国的分布是其固有的环境生态适应性、杂草自身的传播能力和人类的传播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8.
9.
本文根据定位观测数据和有关历史资料,研究了海南岛尖峰岭林区主要森林土壤的有机C储量、热带山地雨林和半落叶季雨林凋落物的C储量和林地CO2的排放量、以及“刀耕火种”和砍伐森林等人类活动对土壤C的影响,对于进一步认识热带林的生态功能,弄清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正确评价中国森林在全球生物圈C平衡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由土壤侵蚀、荒漠化及盐碱化导致的耕地地力退化,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为了阻止耕地地力的持续下降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土壤管理方式必须由传统的耕作方式转向保护性耕作.纵观20世纪有关治理耕地水土流失的技术方法,没有哪一项技术可与由美国提出并加以完善的保护性耕作相比.美洲的农业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可以控制土壤侵蚀,减少劳动量,节省时间和能源,改善土壤耕性,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水和大气质量,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通过回顾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强调了该耕作技术在保持水土和改善土壤性状上的价值和采用保护性措施时应该注意的关键问题。如保护性耕作农机具、化学除草和转变观念等,同时总结了农民在采用保护性耕作时应该采取的具体步骤.总之,面对中国耕地土壤水土流失严重和地力持续下降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酷现实,保护性耕作应该在中国加以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