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8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20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拉善高原2种荒漠植物根系构型及生态适应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雄忠  王新平 《生态学报》2020,40(17):6001-6008
根系构型决定了植物对资源的吸收方式,根系构型的变化是植物对环境的生态适应和有效生存策略。在阿拉善高原西南缘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a)混生群落采用传统挖掘法收集两种植物根系,基于量化的根系形态指标,利用几何拓扑学及分形理论分析了根系构型特征,探讨了该地区2种植物对干旱生境的生态适应策略。结果表明:红砂和珍珠猪毛菜根系均以水平分布占优,根系浅层化分布明显,混生的两种植物占据不同的生态位;2种荒漠植物均具有较大的比根长(SRL)和比表面积(SRA),红砂SRL=21.3 cm/g,SRA=7.6 cm2/g,珍珠SRL=22.4 cm/g,SRA=6.5 cm2/g,有利于水分和养分的获取;红砂根系拓扑指数(TI)、修正拓扑参数(qa和qb)分别为0.86、0.52、0.49,珍珠猪毛菜对应参数分别为0.93、0.76、0.73,表明2种植物根系均趋向于鱼尾形分支结构;根系分形维数值(FD=1.488、FD=1.422)较小,而分形丰度值(lgK=1.855、lgK=1.774)较大,表明2种植物分支相对简单,但空间拓展能力强,有利于对营养空间的占有。上述特征可能是阿拉善西南缘红砂-珍珠猪毛菜群落2种荒漠植物植物对干旱贫瘠生境的重要生态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2.
贺兰山位于宁夏与内蒙交界处,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南北走向的山脉之一,主峰海拔3556米,山体东侧巍峨壮观,俯瞰黄河河套和鄂尔多斯高原;西侧地势和缓,没入阿拉善高原,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地理界线,同时也是生物物种多样性中心之一。有人说,阿拉善即“贺兰”一音之转,可见贺兰山对阿拉善的重要性,尤其是为这个干旱地区带来了宝贵的降水,甚至有老百姓说:“没有贺兰山就没有阿拉善”。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与昆虫群落的关系,评价人工植被和自然恢复植被种类搭配的合理性,为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提供依据。采用样地调查法,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纸坊沟流域研究比较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昆虫群落组成、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2种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区昆虫有189种(含蜱螨目),分别隶属13目84科。而不同植被恢复类型昆虫群落的物种数、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及优势度指数值均有明显差异。以20a自然封育植被恢复区昆虫群落的物种数、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值均较高,其值分别为160、21.17、1.4914和0.6918。优势度则以人工治理区(0.7251)>自然封育区(0.5845)。说明从人工治理区到自然封育区,随着植被种类增加,昆虫种类相应增加,优势种由突出降至不明显,昆虫群落稳定性提高。  相似文献   
4.
繁殖期高原鼠兔的行为时间分配与后代存活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4-8月份,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附近,采用标志流放、直接观察法和解剖法对青藏高原特有的植食性小哺乳动物———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的行为时间分配、繁殖特征和后代存活率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雌、雄成体平均地面活动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分别为88.67%和89.88%,在不同的繁殖时段,成体的各种行为时间分配存在显著的变化,并影响后代的存活率。幼体从出生到15d的存活率和雌、雄性成体的每次移动距离以及雌性成体的地面活动强度都显著的正相关;从15d到45d的存活率和雄性成体的地面活动强度、观望强度显著的正相关。在相同的观察时期,高原鼠兔雌、雄成体的一些行为时间分配存在显著差异,如雄性成体地面移动距离、频次在繁殖前期显著的高于雌性成体;雄性成体的观望强度在6、7月份显著高于雌性成体。说明雄性成体在领域防卫中较雌性成体承担更多的责任,雌、雄成体在育幼活动中的繁殖投入存在互补性。  相似文献   
5.
镉对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蝌蚪分别暴露于加Cd2 的自来水和去离子水中,统计得出24、48、72和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全致死浓度(LC100)、零致死浓度(LC0)和安全浓度(SC)。结果表明,随着Cd2 浓度的升高和染Cd2 时间的延长,蝌蚪的死亡率增高,Cd2 加入去离子水中对蝌蚪的毒性比在自来水中更强。另外,将26~27期林蛙蝌蚪饲养在含Cd2 0.05、0.1、0.2和0.4 mg.L-1的自来水中直至完全变态,通过对完全变态所需时间、平均体重和长度增长率的测定,研究在SC以下Cd2 对林蛙蝌蚪胚后发育的影响。随着Cd2 浓度的升高,蝌蚪的平均体重和长度的增长率降低,完全变态所需时间增长。说明Cd2 污染在SC以下仍可抑制中国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延缓变态。  相似文献   
6.
桓仁林蛙蝌蚪胚后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对桓仁林蛙蝌蚪胚后发育的过程和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测量和描述,并与中国林蛙和昆嵛林蛙进行了比较.胚后发育可分为19期,对其后肢芽、趾、前肢的发育,唇齿的变化过程,口、鼻、眼的位置与形状,以及肛管与尾的变化等方面做了系统的描述.  相似文献   
7.
桓仁林蛙与东北林蛙蝌蚪的形态特征及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桓仁林蛙(Rana huanrenensis Liu,Zhang,& Liu,1993)为一种与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同域分布的林蛙,但其分布区域较狭窄.通过对其蝌蚪的形态特征描述及测量相关的形态学量度并和东北林蛙比较,发现在体色、体型、尾部形态以及身体各部位量度比值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桓仁林蛙的蝌蚪外形与流水型的蝌蚪相类似,而东北林蛙的蝌蚪则属于典型的静水型蝌蚪.  相似文献   
8.
刘伯  白秀娟  马辉 《四川动物》2006,25(2):354-356
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越冬是林蛙人工养殖中的重要环节.在休眠期间林蛙死亡率高达31%,且以优良种蛙较多.利用自动控温水族箱模拟林蛙越冬,揭示这个阶段林蛙的生理机制,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可指导实践,减少种蛙的死亡.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直接测序的方法获得了分布于四川、青海、新疆和西藏的32个高原鼠兔种群共205个个体的mtDNA中12S RNA的946 bp核苷酸序列和Cyt b 1107 bp序列,205个个体的两个基因联合序列经单倍型分选后,共定义了131个单倍型,其中有1个单倍型为不同区域种群所共享,其余130个单倍型均为各区域种群所特有。AMOVA分析结果显示,区域间遗传变异占总变异比率的63.59%,区域内种群间变异组分占7.85%,种群内个体间变异组分占28.56%。谱系分析揭示位于雅鲁藏布江以南的区域A的江孜和浪卡子2个种群形成一个单元分歧的进化分支,位于柴达木盆地和共和盆地东北的区域B的青海湖、刚察、海北、祁连、天峻5个种群形成一个单元分歧的进化分支,基因流分析显示雅鲁藏布江以南的种群与其它种群基因交流最小,柴达木盆地干旱地带的东北区域B的5个种群次之,表明雅鲁藏布江形成了高原鼠兔种群分化中最强烈的隔离,柴达木盆地和共和盆地隔离作用中等,其它河流、湖泊、山脉隔离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Objective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angiotensin T -converting enzyme (ACE) I/D (insertion/ deletion) polymorphism is associated with the susceptibility to 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 (HAPE) in the Han Chinese.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forty-seven HAPE-p (HAPE patients) and 193 HAPE-r (HAPE resistants) were enrolled from the Yushu 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workers in Qinghai province where the altitude is over 3 500 m above sea level.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each of the HAPE-p and HAPE-r groups. Information about physiological phenotypes was obtained via fieldwork investigation. The ACE-I/D polymorphism in HAPE-p and HAPE-r was detect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Results The SaO2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while H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HAPE-p group than those in HAPE-r group. The genotype frequencies of ACE-I/D for II, ID, DD in HAPE-r and HAPE-p groups were 0.430, 0.446, 0.124 and 0.435, 0.469, 0.095, respectively, the allelic frequencies of I and D were 0.650, 0.350 and 0.670, 0.330, respectively. The OR of ID, DD and D alleles relative to II for HAPE was 0.961 (0.610-1.514), 1.322 (0.634-2.758) and 1.080 (0.783-1.489).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genotypic and the allelic frequencies in ACE-I/D polymorphism between HAPE-p and HAPE-r groups. Conclusions There is no relation between ACE-I/D polymorphism and HAPE in the Han Chine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