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室内条件下,通过双通道选择实验比较艾虎在不同饥饿条件下对固定食物量斑块和变化食物量斑块的利用程度,确定艾虎对食物变化量的敏感性,以验证风险敏感取食原理。研究结果表明,训练期实验中,艾虎对固定食物量斑块中的取食量和利用频次明显高于变化食物量斑块,而对两个斑块的利用时间基本相同;艾虎饥饿一天后对固定食物量斑块中的利用频次明显高于变化食物量斑块,而对两个斑块的利用时间和取食量基本相同;艾虎饥饿两天后对两个斑块利用程度与训练期的结果相同;同时,艾虎在两个斑块中的取食量均与饥饿程度无关,而对两个斑块的利用时间和利用频次均随饥饿程度明显降低。因此,艾虎对固定食物量斑块和变化食物量斑块的利用程度基本相同,食物变化量对艾虎的取食行为没有明显影响,艾虎对食物变化量是不敏感的。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艾虎的能量代谢水平较低,在食物受到限制时主要采用降低活动使单位活动时间内所获得的能量值达到最大的取食对策增加自身的存活机率。  相似文献   
2.
饥饿和再投喂对日本黄姑鱼生长及其体生化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俗称黑毛,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分布于中国东海及日本南部海域[1,2].其营养丰富、生长快、病害少、易于养殖,是东海区海水养殖的理想品种.  相似文献   
3.
杨凤  张跃环  闫喜武  张国范 《生态学报》2008,28(5):2052-2052~2059
在温度18.2~20.6℃,盐度23~25,pH 7.96~8.14 的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青蛤幼虫生长、存活及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饥饿状态下,幼虫具有生长现象,且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壳长逐渐接近一个常值而不再生长;幼虫可以由面盘幼虫发育到足面盘幼虫.随饥饿时间延长存活率下降;且足面盘幼虫及其变态规格、单水管稚贝规格随着饥饿时间延长而减小;幼虫的不可逆点(PNR)为12.48d;延迟变态时间长达12.7d.饥饿后再投喂相同的时间,幼虫能够恢复生长,存活的幼虫能够变态;稚贝表现出补偿生长现象,以壳长作为衡量标准,完全补偿生长能力依次为:S10>S11>S12>S1>S2>S3;超补偿生长能力依次为:S9>S8>S7>S6>S5>S4.  相似文献   
4.
《植物生态学报》2016,40(9):958
Large scale herbivorous insect outbreaks can cause death of regional forests, and the events are expected to be exacerbated with climate change. Mortality of forest and woodland plants would cause a series of serious consequences, such as decrease in vegetation production, shifts in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forest function from a net carbon sink into a net carbon source. There is thus a ne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insects on trees. Defoliation by insect pests mainly reduces photosynthesis (source decrease) and increases carbon consumption (sink increase), and hence causes reduction of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 (NSC). When the reduction in NSC reaches to a certain level, trees would die of carbon starvation.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internal compensatory mechanisms can also positively or negatively influence the process of tree death.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f carbon starvation is a hotspot because the increase of tree mortality globally with climate change, and carbon starvation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dominating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for explaining tree death. In this study, we reviewed the definition of carbon starv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reduction of NSC induced by defoliation and the growth and death of trees, 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insect outbreaks, leaf loss and climate change. We also presented the potential directions of future studies on insect-caused defoliation and tree mortality.  相似文献   
5.
过寄生、寄生时寄主龄期和寄生后寄主饥饿处理影响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Kurdj.)幼蜂及畸形细胞的发育。显微解剖和观察表明,4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幼虫被寄生后,其体内菜蛾盘绒茧蜂幼蜂发育不整齐、假寄生比例增高。过寄生后,每头被寄生的寄主血腔中畸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但直径变小;随着过寄生程度的加剧,幼蜂发育严重受阻。寄主营养显著影响体内幼蜂及畸形细胞的发育,被寄生的小菜蛾经饥饿处理62 h后,体内畸形细胞的数量、活性明显降低,与此同时,幼蜂的发育也受到明显抑制,寄主发育与寄生蜂和畸形细胞的发育呈正相关性。由此可见,寄主不同龄期、过寄生及寄主营养状况均对寄主体内幼蜂和畸形细胞发育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四种常见优势底栖螺类的饥饿代谢(R,mgO2/ind.d)与温度(T,℃)、体重(Wd,mg dry-wt或Ww,mg wet-wt)的关系,并计算出三者间的复合关系,分别是:铜锈环棱螺,R=0.044Wd0.537e0.061T;长角涵螺,R=0.0004Ww0.9405·e0.0735T;纹沼螺,R=0.004Wd1.072e0.091T;短沟蜷,R=0.023Wd0.777e0.042T。  相似文献   
7.
奶山羊转基因供核细胞的再饥饿对核移植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转基因奶山羊体细胞核移植胚胎早期发育率,将经转染外源基因的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经饥饿培养(含0.5?S的DMEM)5天后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细胞-80℃或液氮冻存,试验前复苏后直接用作供核细胞(试验组Ⅰ),或复苏后恢复培养(含10% FCS的DMEM)2-5天后再饥饿5天用作供核细胞(试验组Ⅱ);第二部分细胞作传代培养(含10% FCS的DMEM)2天后再饥饿5 天用作供核细胞(试验组Ⅲ)。将上述不同处理的供核细胞进行细胞周期与存活率的检测,并将该供核细胞移入去除遗传物质的山羊MⅡ期卵母细胞的卵周隙内,经电融合、化学激活后,将核移植(NT)胚胎经0.8%琼脂糖包理后移入临时寄母输卵管内,培养6天后回收并观察NT胚胎的早期发育。结果,试验组Ⅱ所用供核细胞中G_0/G_1期细胞所占比例及其存活率分别为95.68%、99.9%,均显著地高于试验组Ⅰ(88.66%、80%);试验组Ⅱ的桑椹及囊胚期NT胚胎的发育率(66.09%)显著地高于试验组Ⅰ(22.00%)与试验组Ⅲ(50.51%)。将以上发育的NT胚胎分别移入同步发情的受体后,35 天作B超妊娠诊断,试验组Ⅱ的受体妊娠率为45.83%,显著地高于试验组Ⅰ(20.00%)与试验组Ⅲ(9.58%)。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饥饿后的供核细胞经冷冻,复苏后恢复培养2-5天,再经饥饿处理,能显著地提高G_0/G_1期细胞的比例及细胞存活率;应用该细胞所组建的NT胚不仅具有较高的桑椹与囊胚期发育率,而且具有较高的受体妊娠率。  相似文献   
8.
淡水养殖太平洋鲑循环饥饿后补偿性生长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16.1%脂肪,38.1%蛋白质含量日粮饲养108尾初始重约为240g的太平洋鲑(Oncorhynchusspp.)于0.25m3的水族箱中64d,水温为15.5±3.7℃。实验分6组,分别为对照组(每天投喂),实验1组(隔天投喂),实验2组(隔2天投喂2天),实验3组(隔4天投喂4天),实验4组(隔8天投喂8天),实验5组(隔16天投喂16天)。每组设3个平行水族箱,每箱6尾鱼。研究淡水养殖太平洋鲑多重周期饥饿后补偿性生长效果。实验结果表明:(1)各试验组太平洋鲑成活率均为100%。实验1、2、3组太平洋鲑鱼体增重接近对照组,其恢复摄食期间特定生长率、摄食率、食物转化率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而实验4、5组鱼恢复摄食期间虽摄食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其鱼体增重、特定生长率、食物转化率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实验各组鱼肥满度、肝体比、肝脏脂肪和糖原含量、肌肉中脂肪含量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肝脏脂肪中总饱和脂肪酸比例上升,而总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下降;(3)实验1、2、3组血浆中甘油三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葡萄糖、血清中甲状腺激素T4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结果表明,初重约240g太平洋鲑饥饿1—4d,再循环投喂相同时间64d后,获得了接近完全补偿生长效果,表现为其恢复摄食期间摄食率和食物转化率明显上升,生长速率明显加快,饲料报酬明显提高,鱼体增重接近持续喂食的对照组,养殖效益明显提高。但饥饿8—16d再循环投喂相同时间后,表现为无补偿生长效应,食物转化率和生长速率明显下降,鱼体增重极显著低于持续喂鱼的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在自然界中,环境变化、季节更替和人为因素造成食物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一性,导致鱼类经常面临食物资源短缺的环境胁迫,对其能量代谢和行为造成一定影响。为考察食物资源短缺下暖水性鲤科鱼类能量代谢、个性与集群行为的应对策略及其可能的内在关联,选取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为实验对象,分别测定饥饿组(2周)和对照组(维持日粮)在处理前后实验鱼的标准代谢率(Standard metabolic rate,SMR)、个性行为(勇敢性、探索性和活跃性)以及实验处理后的集群行为(凝聚力和协调性)。研究发现:(1)饥饿组和对照组实验过程中实验鱼SMR均显著下降,但仅饥饿组实验鱼SMR具有重复性;(2)饥饿导致中华倒刺鲃幼鱼勇敢性、探索性、活跃性均显著增加;(3)饥饿导致群体成员间距离缩短,游泳速度及其同步性上升。研究表明:饥饿后的中华倒刺鲃不仅适应性降低SMR以减少能量消耗,而且呈现出更高的勇敢性、探索性和活跃性以利于获取食物资源;饥饿迫使中华倒刺鲃群体提高凝聚力和协调性,可能有助于提高群体的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0.
董丽丽  席贻龙  张雷 《应用生态学报》2006,17(12):2417-2420
在4个温度(15 ℃、20 ℃、25 ℃和30 ℃)下对4个不同生化遗传特征的萼花臂尾轮虫克隆(A、B、C和D)所产幼体的耐饥饿时间及其与温度、轮虫个体大小和卵大小等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5 ℃下克隆B幼体耐饥饿时间最短,为45.67 h;20 ℃和25 ℃下克隆C幼体耐饥饿时间均最长,分别为61.33 h和72.01 h;30 ℃下克隆A幼体耐饥饿时间最长,为40.11 h.4个温度间,克隆A轮虫幼体的耐饥饿时间在15 ℃下最长,克隆B和C轮虫幼体的耐饥饿时间在30 ℃下均最短,克隆D轮虫幼体的耐饥饿时间随培养温度的升高而逐步显著缩短.4个克隆轮虫的幼体耐饥饿时间均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克隆A轮虫的幼体耐饥饿时间还与卵体积呈显著负相关,克隆C相反;克隆B和克隆D轮虫幼体耐饥饿时间与个体体积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