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苯并[a]芘(BaP)和镉(Cd2+)暴露对雄性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求偶行为的影响。设对照组和实验组,BaP暴露浓度为0、0.1、100μg/L;Cd2+暴露浓度为0、5、500 nmol/L;分别暴露6和8周。暴露实验结束后,观察雄鱼与雌鱼配对(1∶1)的求偶行为,并作录像记录分析。结果显示,雄鱼在0.1和100μg/L的BaP分别暴露6周后其对雌鱼的求偶行为开始明显降低,并随着暴露浓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而呈现下降趋势;BaP高浓度组(100μg/L)暴露8周后对雄鱼有严重的致死效应。暴露在5和500 nmol/L的Cd2+至8周后雄鱼求偶行为明显降低;雌鱼暴露在低浓度BaP和Cd2+中其对雄鱼的求偶行为无明显影响(P>0.05);但分别在高浓度100μg/L BaP和500nmol/L Cd2+中暴露后,雄鱼对雌鱼的求偶行为显著减少。结果表明,BaP和Cd2+暴露均可降低雄性食蚊鱼的求偶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孕酮( PRO)暴露对雌性食蚊鱼( Gambusia affinis)的形态雄性化生物学效应。方法将性未成熟的雌性食蚊鱼个体分别静水暴露于0.5、5、50和500 nmol/L不同浓度的PRO实验组中,并设置对照组和平行组。持续暴露42 d后观察与测定食蚊鱼的体长、体重、臀鳍第3鳍条和第14,15,16椎肋骨形态雄性化变化等指标,同时观察卵巢发育状况。结果食蚊鱼暴露42 d后,与对照组相比,50和500 nmol/L实验组食蚊鱼的体长( BL)有极显著减少(分别P<0.01);无论是低浓度组还是高浓度组,暴露实验后体重( BW)都有显著性或极显著下降(P<0.05或P<0.01);PRO暴露对食蚊鱼身体健康指数(CF)的影响,只有在5 nmol/L浓度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500 nmol/L浓度处理后,第3臀鳍条分节数(FJ)、长度(FL)和最宽处宽度(FW)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形态雄性化变化明显;其他浓度组则无明显区别(P>0.05);500 nmol/L PRO实验组中,雌性食蚊鱼的第14,15,16椎肋骨的L值、D值和L:D值都出现极显著性差异(分别P<0.01),表明形态雄性化变化明显;组织切片观察揭示,暴露组食蚊鱼卵巢中的卵母细胞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II、III时相卵母细胞胞核发生肿胀现象。结论孕激素暴露诱导雌性食蚊鱼形态雄性化的生物效应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3.
铜、汞、镉、六六六和对硫磷对食蚊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日龄的食蚊鱼仔鱼的急性毒性,96小时LC是:铜,0.28毫克/升;汞,0.58毫克/升;镉,10.2毫克/升;六六六(丙体),0.53毫克/升;对硫磷,0.3毫克/升。依据20天的生长数据求得的铜、镉和对硫磷的最大允许毒物浓度分别是0.015-0.030,0.005-0.010和0.0015-0.0030毫克/升,相应的应用系数分别为0.01。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繁殖群体的环境条件、形体特征、卵巢发育与繁殖力方面对广东从化地区溪流、池塘、农田3种不同生境的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种群展开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流动水体溪流还是静水水体池塘和农田,食蚊鱼的繁殖期均在3~12月份,繁殖群体中雌鱼占比明显高于雄鱼(Chi-Square test,P0.01)。雌鱼周年平均体长及体重,池塘生境的显著大于农田和溪流生境。农田生境中雌鱼的个体怀卵量(24.1±12.1)粒,体重相对繁殖力(57.5±31.0)粒/g,二者均明显高于溪流生境[(16.6±11.6)粒,(40.8±15.5)粒/g]与池塘生境[(18.9±16.3)粒,(35.7±19.1)粒/g],但农田生境雌鱼成熟卵子的卵径显著小于溪流和池塘生境。结果表明,在环境稳定的池塘生境中,食蚊鱼的繁殖策略偏向k-对策特性;在人为干扰较大的农田生境中,食蚊鱼的繁殖策略偏向r-对策特性。不同类型生境中食蚊鱼的繁殖特性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与其栖息环境的稳定性和饵料生物的丰富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17-雌二醇(E2)、17-甲基睾酮(MT)和雄烯二酮(AED)暴露对食蚊鱼脑组织CYP19b表达的影响,首次克隆和分析了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 CYP19b cDNA的全系列。采用静水暴露方法, 分别设置2、10、50和100 ng/L E2、MT和AED各4个实验组, 并设置对照组和平行组, 定量测定了1、3、5和7d脑组织中的CYP19b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成功克隆了食蚊鱼CYP19b基因全长, 获得基因片段总长1670 bp, ORF(OpenReading Frame)是从52 bp到1554 bp, 共编码501个氨基酸。通过与其他相关鱼类CYP19b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作比较, 食蚊鱼CYP19b基因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很高。结果显示, 短时间的暴露, E2较低浓度组(2和10 ng/L)对食蚊鱼作用不明显, 但E2相对较高浓度组(50和100 ng/L)能显著地上调食蚊鱼CYP19b基因的表达(P0.01)。暴露早期MT对CYP19b表达无明显影响, 随着暴露时间的持续延长, 除了MT较高浓度组(50 ng/L)外, 其他各浓度组MT对CYP19b的表达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 并呈一定的剂量相关关系。AED作为雄激素类似物与MT的作用效果相似, 相对较高浓度(50和100 ng/L)的AED抑制CYP19b的表达(P0.01)。研究结果初步表明, 3种典型环境激素对食蚊鱼CYP19b基因表达的影响十分显著, 但不同的暴露浓度及不同的取样时间点可能表现为促进或抑制CYP19b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张登成  熊文  陶捐  陈毅峰 《生态学报》2016,36(2):508-517
基于2012年4月—2013年3月在武汉地区两样点调查的西部食蚊鱼数据,运用FAO开发的长度频率数据分析软件FiSATⅡ对西部食蚊鱼的生长、死亡系数以及种群补充模式进行了估算。西部食蚊鱼全长范围为8.30-44.86mm,其中优势全长为16-26 mm,占总数的69.17%;雌雄性别为2.63:1,与1:1存在显著性差异;鳞片观察发现仅存在0~+、1~+两个年龄组;雌雄样本全长与体重的关系式分别为W=4.686×10~(-6)L~(3.299)(R~2=0.953),W=1.008×10~(-5)L~(2.989)(R~2=0.903);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各参数为:雌性样本极限全长L_∞=45.20 mm,生长系数k=0.52 a~(-1),起始生长年龄t_0=-0.47a,雄性样本极限全长L_∞=33.60 mm,生长系数k=0.53 a~(-1),起始生长年龄t_0=-0.50 a;雌性样本和雄性样本的自然死亡系数M分别为1.64 a~(-1)、1.81 a~(-1),而总死亡系数Z分别为2.29 a~(-1)、2.37 a~(-1);种群补充模式表明,每年4-9月份为西部食蚊鱼的主要补充期。西部食蚊野生种群表现出了寿命短、生长速度快、自然死亡率高、种群补充时间长等特征,表明该物种是一种典型的r对策物种。据此我们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阻止其引入,尽早发现并根除该物种。  相似文献   
7.
食蚊鱼生态入侵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蚊鱼原产于中、北美洲,由于被认为可用以控制蚊子,而于20世纪初被世界各地大量引种,现已成为全球性分布的外来入侵种之一。尽管食蚊鱼的控蚊效果尚存争议,但有一点却成不争事实,即该外来入侵种已经对世界各地的土著物种(无脊椎动物、鱼类和两栖类等)、生态系统以及水体环境都构成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食蚊鱼的生物学特性、入侵机制、控蚊效果和生态效应等4方面对目前有关该外来入侵种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为该物种的管理和控制提出了建议性策略和措施,以期为中国的外来入侵种研究及其管理和控制提供基础资料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食蚊鱼(Gambusia spp.)入侵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国柱  林小涛  陈佩 《生态学报》2008,28(9):4476-4485
食蚊鱼(Gambusia spp.)是原产于北美洲的著名入侵物种,它对蚊类幼虫具有很强的捕食压力,被作为疟疾防治生物工具而在全世界温带和热带地区扩散.近20多年来的研究认为,食蚊鱼通过食物竞争和捕食等机制威胁引入地的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的生存,显著影响引入地的生物多样性.它们具有广泛的生境适应性、生长迅速、卵胎生、高生殖率、对生殖生态条件无特殊要求等特点.另外,它们的个体野外寿命不超过2a,种群更新速度快,种群内形成春季和夏季两个繁殖群体,并具有不同的繁殖生物学特点,因而形成复杂的世代结构.遗传上,雌鱼具有混交及能长期贮存精子的特点,能快速建立种群并克服奠基效应.这些种群通过快速适应性进化而形成一定规模的地理群体.当前,由于食蚊鱼在预防疟疾的工作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会借助于人力的作用而继续扩散.为减轻它对非目标地区和非目标生物的影响,应进一步深入开展其入侵生态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研究通过比较外来入侵物种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和土著濒危物种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在不同流速和饵料密度条件下的摄食特点来评价两者对溪流环境的适应能力。实验共设5 个流速梯度(0 bl/s,1.5 bl/s,3.5 bl/s,5.5 bl/s,7.5 bl/s)和3个饵料密度梯度(500 ind/L, 1 500 ind/L, 3 000 ind/L)。摄食一定时间后通过计数鱼体消化管内的丰年虫无节幼体个数来表示鱼的摄食率。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流速和不同饵料密度下,唐鱼摄食率的变化幅度都小于食蚊鱼食蚊鱼的摄食率显著受到水流速度和饵料密度以及两者交互作用的影响,表现为随着水流速度的上升而极显著地降低,而随着饵料密度的上升而极显著地升高。而唐鱼摄食率则随水流速度的增大而显著下降,但其摄食率不受饵料密度及其与水流两者交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食蚊鱼鳃上台湾棘带吸虫囊蚴内种群的月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7月-1994年6月,作者对食蚊鱼鳃上台湾棘带吸虫囊蚴内种群的变化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研究,结果表明:食蚊鱼种群数量和种群重量的月变化相似,但两者与水温没有相关性;食蚊鱼种群的体长结构呈季节性动态变化规律;食蚊鱼的感染与其自身的生长紧密相关,感染率、感染强度表现出了与体长相似的变化趋势;中间的两组鳃片寄生的囊蚴较多,不同鳃片组囊蚴平均密度的月变化规律一致,食蚊鱼任何两个鳃片组分布的台湾棘带吸虫囊蚴的平均数差异都显著(P0.001);囊蚴在食蚊鱼鳃上的分布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