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5篇
  免费   160篇
  国内免费   69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2年5月到10月,我们对养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豚馆的1头白豚进行了游动和呼吸及其昼夜节律的研究。根据游速测定将其游动分为慢速游、中速游和快速游3类。慢速游为最基本的游动方式,其1天中每小时所占的时间份额无明显的昼夜差异,而中、快速游则白天显著多于夜晚;因此,我们所观察到的白暨豚夜晚运动减缓的节律是中、快速游减少的结果。白豚1天中平均呼吸频率为106.05次/h(1.77次/min)。其平均呼吸间隔时间为30.62±24.55s,范围1.04—316s。白豚的呼吸模式为1次长间隔呼吸之后伴随1—8次短间隔呼吸。慢速游不会明显提高白豚的呼吸频率,而中、快速游将使呼吸频率显著提高,反映出中、快速游会使白豚的能耗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
在室内条件下,通过双通道选择实验比较艾虎在不同饥饿条件下对固定食物量斑块和变化食物量斑块的利用程度,确定艾虎对食物变化量的敏感性,以验证风险敏感取食原理。研究结果表明,训练期实验中,艾虎对固定食物量斑块中的取食量和利用频次明显高于变化食物量斑块,而对两个斑块的利用时间基本相同;艾虎饥饿一天后对固定食物量斑块中的利用频次明显高于变化食物量斑块,而对两个斑块的利用时间和取食量基本相同;艾虎饥饿两天后对两个斑块利用程度与训练期的结果相同;同时,艾虎在两个斑块中的取食量均与饥饿程度无关,而对两个斑块的利用时间和利用频次均随饥饿程度明显降低。因此,艾虎对固定食物量斑块和变化食物量斑块的利用程度基本相同,食物变化量对艾虎的取食行为没有明显影响,艾虎对食物变化量是不敏感的。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艾虎的能量代谢水平较低,在食物受到限制时主要采用降低活动使单位活动时间内所获得的能量值达到最大的取食对策增加自身的存活机率。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对底质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单因子实验方法,研究了中华鲟幼鱼对沙(直径<0.2 cm)、小砾石(直径1~2 cm)、中砾石(直径4~5 cm)、大砾石(直径13~15 cm)4种底质类型的选择.结果表明:单尾鱼实验时,中华鲟幼鱼(体长283.0 mm±18.6 mm,体质量86.2 g±17.8 g,n=30)在4种底质中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沙51.50%±21.20%、小砾石20.27%±9.70%、中砾石18.03%±6.17%、大砾石10.20%±11.20%,幼鱼在沙底质中时间明显长于其它3种底质,且差异极显著(P<0.01);多尾鱼实验时,中华鲟幼鱼(体长278.0 mm±14.3 mm,体质量79.2 g±19.6 g,n=30)在4种底质中的数量百分比分别为沙46.25%±8.06%、小砾石19.38%±7.72%、中砾石18.75%±7.19%、大砾石15.63%±8.92%,幼鱼在沙质底质中的数量明显高于其它3种底质,且差异极显著(P<0.01);多尾鱼实验中,活动鱼(在水层中游动,不贴底)在4种底质中的数量无显著差异(P>0.05);非活动鱼(贴底游动或静止)在沙底质中的数量显著高于其它3种底质(P<0.01).单尾鱼(从时间角度)和多尾鱼(从数量角度)实验均表明,中华鲟幼鱼明显选择沙底质.  相似文献   
4.
采用自编成绩归因问卷对高中生学习生物行为归因进行调查,以探索高中学生对学习生物行为归因的倾向,寻找其规律性,为今后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归因训练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努力程度、学习兴趣是对生物学习影响较大的因素;学习方法、试题难度、休息等的影响则较小;2)成绩与内归因的影响成线性关系;3)考试失败的学生其成绩与内归因有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5.
用时变相干(time-varying coherence)频谱方法分析多通道局部场电位(local field potentials, LFPs)随时间变化的同步模式及其对行为事件的编码。实验数据为行为事件前后3秒的28通道LFPs。分别计算每个通道LFP的功率谱密度(power spectral density, PSD)及多通道LFPs各个特征频段的PSD,选取PSD分布集中的?兹频段为LFPs的特征频段;应用离散二进小波变换获取LFPs的?兹频段分量;从28通道LFPs中选取PSD最大的通道作为参考通道。选取计算窗口为50 ms,从初始点开始计算每个窗口中每个通道LFP及其?兹分量对参考通道的频谱相干分析。移动窗口步长为25 ms,获取多通道LFPs及其?兹分量的时变频谱相干动态分布。研究结果显示,?兹频段分量的PSD占LFPs总功率的71.95%,表明?兹分量是实验中多通道LFPs同步的特征频段;多通道LFPs的?兹分量频谱相干值随时间变化,行为事件点前后1 s的相干值具有显著差别(P<0.05),表明多通道LFPs的?兹频段时变频谱相干有效地编码了这一行为事件。  相似文献   
6.
人类关注公正,非人灵长类也表现出公正行为。本文先以现有研究资料为基础,以理毛为例分析后认为,非人灵长类关注投入—收益的对称性,说明它们可能具备不公正规避这一心理特质;关于非人灵长类公正行为的实验也表明,它们不仅比较自身的投入—收益对称性,而且能在社会比较过程中与其它个体相比。有实验得出期望假设和挫折效应能更好地解释被试的行为,本文认为,这些实验结论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研究者未充分考虑"投入"对被试行为的影响。文章在最后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三点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7.
<正>新课改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教师的教学行为在生物新课程实施中也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教学中要"用活"教材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  相似文献   
8.
中华秋沙鸭冬季行为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1~12月,在江西龙虎山国家级风景区对中华秋沙鸭的行为进行了初步观察.中华秋沙鸭各种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取食、游泳、休息和修整在日活动中所占的比重最大,高峰期分别发生在10:01~11:00、7:01~8:00、12:01~13:00和12:01~13:00,分别占全天行为总次数的38.41%、30.76%、12.67%和7.48%.  相似文献   
9.
植食性昆虫的学习行为一般具有习惯性反应、厌恶性学习、联系性学习、敏感性反应、嗜好性诱导几种类型,它们对害虫防治方法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害虫通过嗜好性诱导对栖境中大面积单作农作物造成更大的危害,通过联系性学习可对诱虫植物的效果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害虫对驱避剂或杀虫剂等产生习惯性反应可降低其防治效果。害虫对寄主植物驱避抗性产生习惯性学习就会加重对作物的为害,产生厌恶性学习则有利于对作物的保护。利用害虫的联系性学习行为,释放前让不育雄虫学习自然交配场所的环境刺激,可增强通过释放不育雄虫控制害虫的防治效果。了解植食性昆虫学习行为对害虫治理的影响有助于研究和发展有效的栖境调控、行为调控等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2005至2006年的6~8月间,在新疆普氏野马饲养与繁殖研究中心和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采用全事件取样法和目标动物取样法相结合,研究了圈养和放归成年雌性普氏野马夏季昼间的摄食行为。结果表明,两组个体在摄食行为类型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圈养个体普遍具有舔盐和食粪行为,而放归个体不存在此类行为。经独立样本t 检验,得出两组个体的摄食和站立行为的时间分配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站息、卧息、运动和其它行为差异不显著(P>0.05),总体上,两组普氏野马的摄食行为所占时间最多。圈养个体昼间具有3个摄食高峰(8:00~10:00、13:00~15:00、19:30~20:00),与人工投食时间相一致,而放归个体摄食高峰并不明显,仅在13:00~15:00之间出现一个明显的摄食低谷,表现出自然的摄食节律及对放归地夏季自然条件的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