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是利用细胞重编程技术人工获得的与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功能类似的细胞,能分化成包括三胚层在内的所有细胞类型,并且规避了ESCs的伦理学争议和移植后的免疫排斥问题,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对iPSCs体外诱导为生殖细胞所用的诱导物及其诱导效果进行了综述,生殖细胞发育机制的研究有望促进未来生殖和发育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中国榕小蜂触角感受器形态特征及进化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榕树与传粉榕小蜂体系是协同进化、专性传粉的经典系统,每种榕树上一般还生活有种类丰富、数目众多的非传粉榕小蜂。在选择压力下,榕小蜂为在榕果内生存产生了明显的适应性形态。触角感受器是昆虫通讯系统的单元,其形态是反映生态和进化适应性的最佳特征之一。本文旨在对中国部分传粉和非传粉榕小蜂的触角感受器的形态多样性和进化适应性进行系统研究。【方法】对来源于海南和云南15种榕树上24种榕小蜂54个型的触角感受器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基于现有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对传粉榕小蜂触角感受器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性状演化分析,并对榕小蜂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进化适应性分析。【结果】榕小蜂触角感受器普遍存在雌雄二型现象。雌蜂触角感受器种类有毛状、锥状、板状、刺状、钟形、腔锥状和栓锥状等,数目丰富,并且进果产卵的传粉雌蜂和果外产卵的非传粉雌蜂之间、进果产卵的传粉雌蜂和进果产卵的非传粉雌蜂之间在形态上存在差异。传粉雄蜂和不具有雄性多型现象的非传粉雄蜂触角感受器极为退化,具有雄性多型的非传粉雄蜂触角感受器形态在种内不具有显著差异。性状演化分析表明进化路径相当复杂,可能存在多次独立进化过程。触角感受器的形态类型与其进化适应性相关。【结论】榕小蜂触角感受器类型多样,形态变化丰富,并为适应榕果内的生存而产生了进化适应性特点。雌蜂和雄蜂在榕果内受到了完全不同的选择压力,行使不同的生态功能,从而产生了不同的适应性形态。不同的适应性形态可能与雌蜂不同的产卵行为、雄蜂不同的交配策略具有一定联系。该文是首次对中国榕小蜂触角感受器形态进行系统研究的报道,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榕小蜂的形态特征、进化路线、行为策略和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5.
杀婴现象普遍存在于非人灵长类种类中,本文通过综述目前已知的21种非人灵长类的69例杀婴行为记录,探讨了非人灵长类杀婴行为的适应性意义.大多数雄性杀婴行为符合雄性繁殖策略假说,既满足以下3个条件:(1)杀婴雄性与受害婴仔没有父子关系;(2)失去婴猴的母亲会提前进入发情状态;(3)受害雌性随后可能与杀婴雄性交配.不过有些个别的杀婴现象与雄性繁殖利益无关,文中进一步介绍了误伤假说、减少未来竞争者假说、肉食假说和病态行为假说.杀婴无疑会对受害母亲造成巨大的损失.雌性防范杀婴的策略包括直接抵抗、回避接触雄性、积极发情、依靠保护雄性和改变繁殖群组成等多种方式.但是雄性杀婴现象不会完全消失,因为出现该行为的根本原因是雌性防范雄性杀婴的难度较大,而雄性实施杀婴行为的风险较低、利益较高.  相似文献   
6.
我是麦娜,一只热爱生活,崇尚自然的华丽琴鸟。在即将过去的兔年中,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收获了许多,也失去了不少。  相似文献   
7.
马尾松二代无性系种子园子代父本分析及花粉散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国内较早建立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二代种子园正陆续进入正常开花结实期。研究马尾松二代种子园花粉散布和自由授粉子代的父本组成, 可为生产上指导马尾松高世代种子园的规划设计和遗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该文利用筛选的11对SSR引物, 对马尾松二代无性系种子园内8个无性系单株的320个自由授粉子代和48个候选父本进行了扩增, 并采用最大似然法对子代进行父本分析。结果表明: 11个位点共检测到61个等位基因, 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在2–11之间, 平均为5.55个。试验亲本和子代群体的总平均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及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428、0.433和0.387。在80%的可信度水平下可为232 (72.50%)个子代确定其父本。平均每个采种母树与19个父本产生子代。在自由授粉状态下, 马尾松二代种子园自交率为1.72%, 自交现象很弱, 其交配方式以异交为主。绝大多数亲本无性系的雄性繁殖适合度在1.00%–4.00%之间, 候选父本平均繁殖适合度为2.17%, 平均形成5个后代。马尾松有效花粉的散布距离和固定交配距离的父本繁殖适合度均符合正态分布, 两者呈极显著负相关, 其主要散布距离集中在0–100 m, 而检测到的最大散布距离为192 m。种子园花粉污染率较低, 仅为4.06%。总体看来, 树冠南面子代亲本交配距离较北面有增加的趋势, 但树冠南、北面子代父本组成数并未表现明显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临时配偶关系指多雌多雄灵长类群体中的一只成年雄性连续跟随一只成年发情期/性接受期的雌性形成的异性关系,在季节性繁殖物种的交配季节表现的尤为明显,是雄性个体提高交配成功的策略之一。为了探讨能量消耗对这种行为的约束,本研究于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以栖息于安徽黄山的短尾猴鱼鳞坑A1群(YA1群)的8~10只成年雄性为研究对象,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行为取样法以及全事件记录法采集成年雄性自然发生的行为数据。通过分析移动时间、觅食时间和交配频次等行为指标,同时测定作为个体能量状态生理指标的尿液C-肽浓度(Urinary C-peptide , UCP),从行为和生理两个方面研究雄性短尾猴维持临时配偶关系的适应性特征。研究期间,在临时配偶期内,雄性的移动时间无显著变化,但觅食时间和交配频率显著增加;在临时配偶期内,当存在雄性竞争者时,雄性的觅食时间显著减少;临时配偶关系对雄性的UCP水平无显著影响。结果表明,雄性短尾猴在临时配偶期内可能会根据能量消耗的情况以及守护雌性周围的社会环境对自身行为进行调整,以减少其在临时配偶期内的能量投资,提高自身维持临时配偶关系的行为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术语是科学概念的约定性语言符号,是科技信息交流的工具。中国的灵长类学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广泛参阅、借鉴国际同行的研究成果,并引入了一些灵长类学专业术语。科学、规范、准确、明晰的表达理应成为学者们的共识,而这对信息的沟通与交流至关重要。本文阐述了科学研究术语规范化表述的重要性,并基于文献梳理,介绍了非人灵长类社会中α-雄性更替(α-male replacement)的主要类型之术语及其含义,建议国内研究者使用:(1)取代(Takeover);(2)等级反转(Rank reversal);(3)继承(Succession);(4)补缺(Waltz-in);(5)分群(Fission)。文中还讨论了影响α-雄性更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新入侵我国的迁飞性害虫,为了筛选出有效和不易受损的形态鉴别特征。【方法】本研究运用比较形态学和外生殖器解剖技术,筛选稳定、可靠的外部形态特征,描述雌雄外生殖器特征。【结果】草地贪夜蛾的大小等21个外形特征在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不适合用于草地贪夜蛾的准确鉴定。新筛选的翅基部黑斑等4个前翅特征,下唇须节黑色横带、前足胫节密被长鳞片、前足跗节黑色、腹部腹面黑斑、肩板颜色均一、前足基节内侧长毛6个非翅面外形特征在草地贪夜蛾个体间稳定,其中前翅中部倾斜的椭圆环形斑等4个特征、颜色均一肩板等5个特征、环形斑内部颜色特征分别存在于草地贪夜蛾雌雄蛾、雄蛾和雌蛾中。新筛选的外形特征可分别用于准确区别草地贪夜蛾与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新描述了阳茎基环长大于宽等6个雄性外生殖器特征和囊导管基部明显宽于端部等4个雌性交配囊特征,其中3个雄性外生殖器特征和3个雌性交配囊特征可分别用于准确鉴定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雄蛾、草地贪夜蛾雌蛾和甜菜夜蛾雌蛾。【结论】本研究结果不仅为草地贪夜蛾雄蛾鉴定提供了新的前翅特征,还首次为雄蛾鉴定提供了非翅面特征和为雌蛾鉴定提供了前翅特征,也筛选了新的雄性外生殖器特征和雌性交配囊特征,对我国夜蛾科昆虫生殖器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