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1篇
  免费   173篇
  国内免费   95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131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69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4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拟消水散联合利尿剂治疗癌性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恶性肿瘤伴癌性腹水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别为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利尿剂治疗,研究组予以自拟消水散联合利尿剂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2,IL-4,IL-6,CD3~+,CD4~+及CD4~+/CD8~+含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2,IL-4及IL-6均降低,CD3~+,CD4~+及CD4~+/CD8~+均升高,CD8~+均降低,CEA,CA125,CA153及CA199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对比,研究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2,IL-4,IL-6较低,CD3~+,CD4~+及CD4~+/CD8~+较高,CD8~+较低,CEA,CA125,CA153及CA199较低(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水散联合利尿剂治疗癌性腹水的疗效确切,能显著降低炎症指标及肿瘤标志物,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通过形态观察结合rbcL和COⅠ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 对采自广东省汕头市、浙江省温州市和辽宁省大连市的对枝蜈蚣藻Grateloupia didymecladia Li et Ding的11个标本进行了重新鉴定。结果表明: (1)藻体单生或丛生, 红褐色或深红色, 质地黏滑、肉质、衰老时软骨质, 成熟藻体直立, 高15—50 cm, 主枝明显, 扁平, 宽3—15 mm, 厚约1 mm, 末端渐尖, 1—3回羽状分枝。小枝对生或互生, 生长在主枝上或主枝边缘, 基部缢缩, 长短不一, 最长可达15 cm; 配子体为雌雄异体, 果胞枝生殖枝丛和辅助细胞生殖枝丛均为Grateloupia型, 果胞枝生殖枝丛主枝由5个细胞组成, 辅助细胞生殖枝丛主枝由4个细胞组成(5cpb-4auxb型); 四分孢子囊由四分孢子体的内皮层细胞产生, 呈十字形分裂。以上特征均与亚栉状蜈蚣藻G. subpectinata Holmes一致。(2)基于rbcL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显示, 11个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 形成独立的进化支, 与产于韩国和日本的亚栉状蜈蚣藻G. subpectinata Holmes碱基差异分别为1 bp (0.08%)和2 bp (0.17%), 属于种内差异; 基于COⅠ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显示, 11个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 形成独立的进化支, 与韩国产的亚栉状蜈蚣藻碱基差异为1 bp (0.18%), 属于种内差异。根据形态、结构及基因序列分析, 确定对枝蜈蚣藻与亚栉状蜈蚣藻为同一种, 根据优先法则, 将对枝蜈蚣藻G. didymecladia Li et Ding作为亚栉状蜈蚣藻G. subpectinata Holmes的同物异名。亚栉状蜈蚣藻为中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3.
对不同葡萄糖浓度下光滑球拟酵母分批发酵生产丙酮酸的动力学模型分析发现, 葡萄糖浓度是影响光滑球拟酵母发酵生产丙酮酸过程功能的关键因素。在发酵初始阶段, 低浓度葡萄糖可维持较高的菌体比生长速率; 对数生长中前期, 葡萄糖快速进料使菌体浓度接近最大值, 并实现碳流从菌体生长转向丙酮酸积累; 对数生长后期葡萄糖浓度控制在33.4 g/L以维持高丙酮酸对葡萄糖产率系数 (0.71 g/g)。采用奇异控制的葡萄糖流加方式, 在7 L发酵罐上控制不同发酵阶段葡萄糖浓度处于最佳水平以强化光滑球拟酵母过程功能, 丙酮酸产量 (83.1 g/L)、产率 (0.621 g/g)、生产强度[1.00 g/(L·h)]与分批发酵对比, 分别提高了21.3%、21.6%和29.9%。  相似文献   
4.
目前对蓝藻的高温耐受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热激蛋白和光系统II放氧蛋白复合体的外周蛋白基因,如放氧蛋白复合体的3个外周蛋白基因psbO、psbU和psbV[1-4],热激蛋白基因htpG[5]和hsp17[6],而对于是否存在其他耐受高温所需基因尚未进行系统的筛选.  相似文献   
5.
采用群体累积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0.03、0.3、3.30和300 μg·L-1)的三氯杀螨醇和不同食物密度(3.0和5.0×106cells·ml-1)的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种群增长影响.结果表明:藻类食物密度、三氯杀螨醇浓度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种群增长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藻类食物密度和三氯杀螨醇浓度对轮虫最大种群密度也有显著影响(P<0.01),但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其却无显著作用(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在3.0×106cells·ml-1藻密度下.0.03-30μg·L-1的三氯杀螨醇显著提高了轮虫种群增长率,3μg·L-1的三氯杀螨醇显著降低了轮虫的最大种群密度,而300μg·L-1的三氯杀螨醇则极显著提高了轮虫的最大种群密度;在5.0×106cells·ml-1藻密度下,三氯杀螨醇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率和最大种群密度均无显著影响;高密度的藻类食物降低了0.03-30μg·L-1和300μg·L-1的三氯杀螨醇分别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率和最大种群密度所具有的促进作用,以及3μg·L-1的三氯杀螨醇对轮虫最大种群密度所具有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RT-PCR技术从人的胎盘组织中克隆canstatin基因,定向连接到表达载体pUΩ上,然后与筛选标记bar盒连接得到真核表达载体pUΩ-Can-Bar。采用玻璃珠转化法将该表达载体转化杜氏盐藻(以下简称盐藻),通过草丁膦固体平板筛选得到转化株,进而对转化株进行阳性鉴定。PCR结果显示,在盐藻转化株中均能够扩增出约700 bp特异的条带,而在阴性对照中没有扩增出该条带。Southern blot结果进一步证明人canstatin基因已经整合到盐藻细胞的基因组中。此外,本文对盐藻转化株的遗传稳定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anstatin基因能够在转化藻株中稳定遗传。人canstatin转基因盐藻株的成功制备为利用盐藻反应器大规模生产人canstatin蛋白提供了实验依据,为及早实现canstatin蛋白在治疗肿瘤上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前期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7.
杜氏盐藻rbcS启动子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转基因盐藻的表达效率,利用基因组步行方法和巢式PCR,从盐藻中克隆了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的小亚基基因rbcS 的5'上游调控序列,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和转基因功能分析。采用Dra I、EcoR V、Pvu II和Stu I四种平端限制内切酶分别酶切盐藻基因组DNA,并与接头连接,构建基因组步行文库GWL 1、GWL 2、GWL 3和GWL 4;设计特异引物从这四种文库中扩增rbcS基因的5'上游调控序列。在GWL 1、GWL 4中分别扩增出约1.2 kb的片段。对该序列的分析表明,它的3'端与已知盐藻rbcS cDNA 的5'端序列完全一致,说明是该基因的5'端上游区,并且包含多个与转录调控有关的保守序列(如TATA-box、CAAT-box),富含GT的重复序列。此序列EcoR I下游的片段与除草剂抗性基因bar相融合,构建表达载体,电击法转化盐藻。通过对转化藻株的抗性筛选以及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表明该区域能驱动外源基因bar在转基因盐藻中的表达,推断是盐藻rbcS基因的启动子调控区。  相似文献   
8.
9.
10.
菱形肌损伤是导致背痛的常见病之一.2005年以来,我们采用针刀配合中药治疗菱形肌损伤,并与单纯手法治疗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