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9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1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测定不同生态环境中铜绿丽金龟幼虫肠道细菌产消化酶活性。方法采用平板透明圈法和分光光度计法。结果平板透明圈法测得废弃菜园和花生田中铜绿丽金龟幼虫肠道细菌产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89、0.4963,P0.05),而细菌的产纤维素酶活性有显著差异,其中花生田铜绿丽金龟幼虫肠道中分离到的粘质沙雷菌产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菌株;分光光度计测得的不同生态环境中铜绿丽金龟幼虫肠道细菌的产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61.565、42.349、18.7673,P0.05)。从变异系数来看,分光光度计法测得的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变异程度较低,而脂肪酶测定时平板透明圈法的变异系数较低。结论平板透明圈法和分光光度计法均可用于铜绿丽金龟幼虫肠道细菌产消化酶活性测定。通过分析研究比较,分光光度计法适于测定细菌的产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平板透明圈法适于测定细菌的产脂肪酶活性。  相似文献   
2.
微囊藻细胞抽提液对小鼠血液的亚慢性毒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注射含微囊藻毒素的微囊藻细胞抽提掖对小鼠血液以及免疫系统的亚慢性毒性作用。实验分为3个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10只昆明小鼠,雌雄各半),采用腹腔注射的染毒方法对3个处理组进行暴露,剂量分别为2.4、4.8 和 9.6 μg microcystin-LR/kg body weigh,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注射14d。实验结果表明,14d 染毒后,小鼠的肝体比和脾体比都明显增大(p < 0.05), 同时在9.6 μg/kg处理组,血清丙氨酸转移酶、天冬氨酸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明显升高,但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比率下降。这些指标的变化说明,含微囊藻毒素的微囊藻细胞提取液对处理组小鼠肝脏造成了损伤,肝组织学观察也印证了这个结果,在处理组小鼠肝组织有明显的水样变性。另外,9.6 μg/kg处理组小鼠血液白细胞数量比对照组明显减少。组织细胞学观察发现,处理组小鼠脾脏也有明显的损伤。该实验结果说明,含微囊藻毒素的微囊藻细胞抽提液对小鼠的血液和免役系统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培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为临床控制和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住院患者不同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分离率以痰标本中最高,占57.67%;伤口分泌物次之占30.69%。科室分布以ICU(38.1%)、神经外科(15.34%)和烧伤科(14.81%)最多见。同一种抗菌药物对不同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显示出不同敏感性,痰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伤口分泌物标本中高,除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和复方新诺明外,对其他常用的12种抗菌药物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存在差异,临床经验用药时应区别对待不同部位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4.
一氧化氮还原酶(Nitric oxide reductase,NOR)是反硝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催化酶,本文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敲除铜绿假单胞菌中norD基因,并研究该基因敲除后菌株ΔnorD在好氧条件下的表型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与野生菌株和回补菌株相比,ΔnorD对BIT的抗性增强。同时在BIT作用下,ΔnorD泳动能力减弱、绿脓菌素的合成能力降低,但norD基因不是BIT唯一的作用位点。上述结果明确了好氧条件下norD基因的部分功能,为更好的利用反硝化过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ICU)与普通病房的分布及耐药性差异,为临床合理、有效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ICU及普通病房铜绿假单胞菌培养阳性患儿的年龄分布、菌株来源、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ICU和普通病房分别分离出82株和429株铜绿假单胞菌,年龄均小于2岁(70.73%和69.23%),以痰标本来源(80.49%和64.80%)为主。ICU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低于普通病房,对其余测试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普通病房。ICU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中多重耐药菌55株(67.07%),泛耐药菌44株(53.66%),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26.81%,3.26%)(P〈0.0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是ICU常见的病原菌,具有多重耐药特性,加强耐药性监测,控制医院内感染,对临床医生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Ⅵ型分泌系统(Type Ⅵ secretion system,T6SS)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细菌分泌系统,广泛存在于革兰阴性菌中,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目前,多种致病菌T6SS的致病机制都获得了广泛的研究。总结近年来T6SS的相关文献,对霍乱弧菌、铜绿假单胞菌、沙门菌等致病菌的T6SS及其致病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越冬和复苏时期太湖水体蓝藻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太湖蓝藻在越冬与复苏时期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规律,于2008年11月,2009年2月,2009年4月,在太湖富营养化较严重的湖区选取8个采样点 (梅梁湾、竺山湾、贡湖湾、大浦、西太湖、南太湖、湖心和湖湾交汇处),分3层采水样,过滤并提取样品DNA经PCR扩增蓝藻16S rDNA序列,采用T-RFLP(末端标记的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样性)技术分析蓝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共得到87个不同的T-RFs(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表明太湖蓝藻具有丰富的基因多样性。T-RF相对丰度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太湖蓝藻群落结构在垂直空间上相似性较高,相似度 > 50%;在水平空间,与Microcystis spp.对应的信号峰在8个采样点均为最强峰(相对丰度为17.7% 47.5%)。竺山湾蓝藻多样性最低,西太湖最高,但其余采样点间蓝藻群落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差异(P>0.05)。Microcystis相对丰度与Shannon多样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958)。在时间尺度上,相似性分析(Analysis of similarity,ANOSIM)结果显示太湖蓝藻群落结构存在极显著差异( P<0.01) 。春季复苏时蓝藻多样性最高,秋季衰亡时最低。聚类分析表明样品聚成两大特征类群,秋季衰亡时样品独自聚为1支,而春季复苏期和冬季越冬期样品彼此混杂。  相似文献   
8.
为探寻简单、快速的由铜绿假单胞菌生产鼠李糖脂的定量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蒽酮-硫酸法、L-半胱氨酸-硫酸法、苯酚-硫酸法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蒽酮-硫酸法优于其它两种方法,并得出了其最佳测试条件。发酵液中剩余的葡萄糖、上清液对鼠李糖脂定量分析的影响可以忽略,菌体和中层杂质对鼠李糖脂的定量分析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而,分析时要去除菌体。而中层杂质对定量分析的影响可以通过制备含中层杂质的鼠李糖溶液标准曲线而消除。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景观水体中产毒微囊藻的季节性分布特点,利用针对蓝藻和微囊藻的16 srDNA、微囊藻毒素合成酶mcyB 基因的部分核苷酸序列设计和筛选的特异性引物,对广州市内8个景观湖108份水样进行了冬季、夏季和秋季的二重及套式PCR的检测.结果显示,在冬季能被检测出的产毒微囊藻的阳性水样为42份,夏季为102份,而秋季为100份;阳性率分别为38.9%、94.4%、92.5%,产毒微囊藻在夏季和秋季阳性率高.结果表明在冬季、夏季和秋季均有产毒微囊藻分布;夏、秋季是广州市景观水体微囊藻污染的高峰季节,值得引起水文部门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PA)及L型诱导巨噬细胞凋亡的能力,比较二者的差异。方法用生物素断端标记(TUNEL)法检测PA及L型感染巨噬细胞2、4、8、12、16和20h后各时间段的细胞凋亡率,Giemsa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培养液中一氧化氮(NO)的浓度变化。结果 PA及L型能诱导巨噬细胞发生凋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型诱导细胞的凋亡率弱于原菌(P〈0.05);PA及L型感染组培养液NO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PA及L型可诱导巨噬细胞发生凋亡,L型较其原型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弱,NO可能在巨噬细胞凋亡中发挥一定作用。PA及L型可通过诱导巨噬细胞凋亡,发挥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