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41篇
  免费   529篇
  国内免费   213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148篇
  2021年   158篇
  2020年   147篇
  2019年   195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53篇
  2016年   166篇
  2015年   234篇
  2014年   408篇
  2013年   324篇
  2012年   428篇
  2011年   427篇
  2010年   435篇
  2009年   449篇
  2008年   531篇
  2007年   457篇
  2006年   404篇
  2005年   396篇
  2004年   388篇
  2003年   351篇
  2002年   343篇
  2001年   288篇
  2000年   276篇
  1999年   209篇
  1998年   146篇
  1997年   120篇
  1996年   117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101篇
  1993年   86篇
  1992年   107篇
  1991年   70篇
  1990年   62篇
  1989年   65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以线粒体Cyt b基因为分子标记,对赤水河两种荷马条鳅属(Homatula)鱼类(红尾荷马条鳅和短体荷马条鳅)的遗传多样性及种群结构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了对在长江上游其他几个水系分布的同种鱼类进行比较,分析其生物地理学过程。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5个水系135尾红尾荷马条鳅Cyt b基因序列共检测出42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936和0.00493;其中,赤水河种群的分别为0.891和0.00208。3个水系52尾短体荷马条鳅Cyt b基因序列共检测出12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0.821和0.01105;赤水河种群的分别为0.646和0.00390。基于ML和BI法构建的单倍型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两物种各自构成单系,且得到较强支持。红尾荷马条鳅各种群地理格局分布明显,赤水河种群为并系类群位于分支基部。在短体荷马条鳅支系中,岷江与沱江两个水系的个体相互聚类在一起,而赤水河群体聚成一个分支。赤水河与其他水系不存在共享单倍型,表现了明显的隔离和差异性的地理分布格局。由于这些水系之间地理位置相距较远,推测这种格局的形成不是地质运动造成的水系隔离,而是历史时期水位的高低变化造成鱼类种群的扩散和隔离。错配分析支持赤水河两物种种群扩张的推断,但中性检验却并非全部支持,显示种群历史相对复杂。  相似文献   
2.
基于mtDNA Cyt b序列分析齐口裂腹鱼群体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测定了长江上游4个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野生群体(重庆巫溪、重庆城口、四川雅安、四川阿坝)共104个个体的线粒体Cyt b基因部分序列, 以探讨齐口裂腹鱼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表明: 在104个个体Cyt b序列中共检测到43个多态性位点, 25个单倍型。4个齐口裂腹鱼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介于0.704—0.884, 核苷酸多样性介于0.007—0.012。群体间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介于0.008—0.017, 其中四川雅安群体与四川阿坝群体间遗传距离最近, 基因交流频繁。重庆城口群体与四川雅安群体间遗传距离最远, 基因交流受阻。AMOVA分析表明, 齐口裂腹鱼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群体内部, 且组群间、组群内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中性检验得到Tajima’s D和 Fu’s Fs的值不显著, 且歧点分布图呈多峰, 表明长江上游4个齐口裂腹鱼野生群体未经历过种群扩张。研究旨为齐口裂腹鱼野生资源保护提供必要参考意见, 同时为齐口裂腹鱼种质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评价中国大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主要引进群体间遗传关系、遗传分化及基因流状况,研究利用12对多态性微卫星引物,以埃及土著群体为对照组,分析中国大陆尼罗罗非鱼9个代表性引进群体的遗传关系。结果显示:①群体间四种遗传距离[DA、DC、DSW和(δμ)2]同时表明,USA群体和EGY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小[DA=0.2174,DC=0.4140,DSW=0.8769,(δμ)2=22.6904];DA和DC表明GD群体和XJF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大(DA=0.5851,DC=0.6789);DSW和(δμ)2表明USA群体与XJF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大[DSW=4.0907,(δμ)2=138.18]。② EGY群体和GD群体间遗传分化最小(FST=0.0326,RST=0.0337),XJF群体和LY群体间遗传分化最大(FST=0.2098,RST=0.2655)。所有成对群体间均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P < 0.05)。③群体间系统树显示,WY群体、GD群体、EGY群体和USA群体被聚为一类,BL群体、LY群体和EW群体被聚为一类,JNM群体和GLD群体被聚为一类,XJF群体位于独立的分支;贝叶斯聚类分析将10个群体划分为2类,XJF、BL、LY、EW群体被归入第一类,WY、GD、EGY、USA、GLD和JNM群体被归入第二类。分子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支持了系统树和贝叶斯聚类分析的结果。④根据成对FST值和RST值估算的群体间历史基因流平均值分别为2.4427和2.1983。群体间近期基因流检测结果显示,各群体中发生第一代迁移的个体数在0-7个,占样本数的0-23.3%。总体而言,我国尼罗罗非鱼引进群体间遗传分化显著,群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历史基因流和近期基因流。研究结果为开展我国尼罗罗非鱼引进群体的种质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尖孢镰刀菌可造成不同瓜类的枯萎病.为明确不同寄主、不同地区的瓜类枯萎病菌菌株间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采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来源于不同地区、不同寄主的95株尖孢镰刀菌的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扩增.以筛选出的19对引物共扩增出238条带,多态性比率为100%,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12.5个位点和12.5个多态性位点;尖孢镰刀菌苦瓜专化型共扩增出166条带,其中145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87.4%,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8.7个位点和7.7个多态性位点,说明尖孢镰刀菌的遗传变异较为广泛.瓜类枯萎病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68~0.99,样品间的平均Nei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指数分别为0.2390和0.3718.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4时,可将供试的95株尖孢镰刀菌划分为苦瓜、黄瓜、西瓜、甜瓜4个专化群.在SRAP聚类树中,同一寄主的尖孢镰刀菌聚在一个分支上,其中尖孢镰刀菌苦瓜专化型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78~0.99,Nei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1811,平均Shannon指数为0.2750,表明尖孢镰刀菌苦瓜专化型的遗传变异较大,且菌株的聚群与地理来源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在3个不同地区引起蝉若虫地方病的蝉棒束孢种群遗传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3个地方病种群均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中敬亭山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最高,石台种群最小.UPGMA聚类分析表明,不同地方病种群无优势性,均为多系的异质种群,遗传谱系与地理来源无关.敬亭山不同采集时间的菌株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异质性.种群(亚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153,而基因流Nm为0.9110(Nm<1), 暗示低水平的基因交流是种群内遗传变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蝉棒束孢种群水平的高异质性和低优势性是维持蝉若虫地方病的遗传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6.
马建岗  路兴中 《遗传》1992,14(3):37-39
应用Nei氏标准遗传距离推算畜禽在若干年前的分化时间与考古学的研究结果及人们的一般认 识极不相同,本文从密码子的平均替换率、电泳所测的基因位点数目、人为因素对畜禽交配制度所施加 的影响以及基因的随机漂移等方面对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8.
四川牡丹Paeonia decomposita和块根芍药Paeonia intermedia具有共同的第五号染色体减数分裂异常:与长臂相比,短臂在遗传距离和物理距离之间存在巨大的背离。短臂的遗传距离约是长臂的1/28(块根芍药)和1/50(四川牡丹),短臂的物理距离约是长臂的1/3,物理距离是遗传距离的9倍以上。在四川牡丹中,五号染色体的环形二价体(两个臂形成交叉)和棒状二价体(仅一个臂形成交叉)的比率是1.94:98.06,而在块根芍药中是3.42:96.58。在这两个种中,棒状二价体大大多于环形二价体。四川牡丹和块根芍药第五号染色体的后期I倒位桥出现频率非常低,而且断片长度是变化的。  相似文献   
9.
14个黄皮品种(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4个黄皮(Clausena lansium)品种(系)进行RAPD分析,从15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6个能在种质间表现出多态性的引物,共扩增出 87 条谱带,其中多态性带47条,多态性比例为54.0%.结果表明,除龙川无核黄皮、龙山无核黄皮和冰糖黄皮外,其它11个品种(系)间的遗传距离较近(D≤0.1),说明大多数黄皮品种遗传差异较小,亲缘关系较近.UPGMA聚类分析表明,14个黄皮品种(系)在遗传距离0.15处可划分为3个类群,基本反映了黄皮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RAPD方法对来源于美国三个地区的30条斑点叉尾鮰进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对60个随机引物进行筛选,选出能够区分地区内以及地区间种群遗传多态性的引物。通过统计学的方法计算分析得出三个地区各自种群内遗传相似率,德克萨斯州为82.52%,阿纳巴马州为80.46%,密西西比州为83.71%。对地区之间种群的遗传分化情况进行t检测分析得出三个地区之间斑点叉尾鮰种群的遗传特性各不相同,其中差异最大的是阿纳巴马州和密西西比州,差异最小的是德克萨斯州和密西西比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