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1篇
  免费   519篇
  国内免费   2000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99篇
  2022年   188篇
  2021年   169篇
  2020年   158篇
  2019年   156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228篇
  2013年   208篇
  2012年   217篇
  2011年   251篇
  2010年   242篇
  2009年   258篇
  2008年   401篇
  2007年   276篇
  2006年   243篇
  2005年   252篇
  2004年   244篇
  2003年   250篇
  2002年   277篇
  2001年   238篇
  2000年   240篇
  1999年   193篇
  1998年   168篇
  1997年   181篇
  1996年   193篇
  1995年   176篇
  1994年   143篇
  1993年   163篇
  1992年   127篇
  1991年   135篇
  1990年   110篇
  1989年   89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形态观察结合rbcL和COⅠ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 对采自广东省汕头市、浙江省温州市和辽宁省大连市的对枝蜈蚣藻Grateloupia didymecladia Li et Ding的11个标本进行了重新鉴定。结果表明: (1)藻体单生或丛生, 红褐色或深红色, 质地黏滑、肉质、衰老时软骨质, 成熟藻体直立, 高15—50 cm, 主枝明显, 扁平, 宽3—15 mm, 厚约1 mm, 末端渐尖, 1—3回羽状分枝。小枝对生或互生, 生长在主枝上或主枝边缘, 基部缢缩, 长短不一, 最长可达15 cm; 配子体为雌雄异体, 果胞枝生殖枝丛和辅助细胞生殖枝丛均为Grateloupia型, 果胞枝生殖枝丛主枝由5个细胞组成, 辅助细胞生殖枝丛主枝由4个细胞组成(5cpb-4auxb型); 四分孢子囊由四分孢子体的内皮层细胞产生, 呈十字形分裂。以上特征均与亚栉状蜈蚣藻G. subpectinata Holmes一致。(2)基于rbcL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显示, 11个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 形成独立的进化支, 与产于韩国和日本的亚栉状蜈蚣藻G. subpectinata Holmes碱基差异分别为1 bp (0.08%)和2 bp (0.17%), 属于种内差异; 基于COⅠ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显示, 11个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 形成独立的进化支, 与韩国产的亚栉状蜈蚣藻碱基差异为1 bp (0.18%), 属于种内差异。根据形态、结构及基因序列分析, 确定对枝蜈蚣藻与亚栉状蜈蚣藻为同一种, 根据优先法则, 将对枝蜈蚣藻G. didymecladia Li et Ding作为亚栉状蜈蚣藻G. subpectinata Holmes的同物异名。亚栉状蜈蚣藻为中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2.
姚铁祥  陈瑞莲 《蛇志》2017,(1):99-100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区占位病变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具完整资料的桥小脑角区占位MRI主要表现及特征表现。结果 98例患者中,听神经鞘瘤47例,脑膜瘤27例,三叉神经瘤9例,表皮样囊肿7例,蛛网膜囊肿5例,血管母细胞瘤1例,淋巴瘤1例,皮样囊肿1例,诊断正确率99%。结论 MRI影像能够清晰显示桥小脑角区占位的起源、形态、信号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是桥小脑角区占位病变最佳影像检查方法,具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梧桐属(Firmiana)在世界梧桐属中占比较大,且除梧桐外其余种均为中国特有且分布范围狭窄的植物种,灭绝风险大,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国梧桐属树种的影响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多时期第六次国际气候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气候变量数据和中国八种梧桐属树种的分布数据,基于R语言kuenm程序包优化的最大熵(Maxent)模型模拟分析中国八种梧桐属树种在多尺度下的潜在适生区,得出梧桐属最适宜的模拟尺度、潜在适生区的面积变化和迁移方向、梧桐属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及保护空缺。结果表明:(1)梧桐属最适宜的模拟尺度为亚洲;(2) Maxent模型的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均大于0.9,表明模型对梧桐属潜在适生区预测结果具有较高准确度;(3)气候变化影响下除云南梧桐(Firmiana major)外其它树种的潜在适生区都将在未来有所扩大;(4)中国八种梧桐属树种潜在适生区迁移方向主要为东西向,南北向大跨度迁移较少,纬度变化不大;(5)丹霞梧桐(Firmiana danxiaensis)的稳定潜在适生区最小;(6)中国梧桐属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及云南、广东、海南等省区;(7)中国梧桐属多样性保护空缺区域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及海南省北部;(8)梧桐属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正在为人造地表所侵蚀。研究分析气候变化对中国八种梧桐属树种的影响及其潜在适生区变化、中国梧桐属多样性保护状态,可为中国梧桐属建立多样性保护廊道提供相关建议,为制定多样性保护规划及相应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小麦丛矮病毒基因组5‘端尾随区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已知的弹状病毒聚合酶L蛋白分子中一段高保守的8个氨基酸顺序EGLRQKGW,合成简并的24核苷酸引物,用锚定PCR方法从小麦丛矮病毒(WRSV)基因组中扩增出包含全长5‘尾随区和部分L蛋白基因的DNA片段,并克隆到pUC19T载体上,经测序,获得全长的WRSV基因组5’尾随区顺序。  相似文献   
5.
穿膜肽是一类具有特殊穿膜功能的多肽分子,能携带其它分子甚至超分子颗粒穿膜进入细胞内部.早期研究认为,其进胞是一种无需受体、也不存在饱和状态的非经典胞吞行为.近年研究表明,其穿膜机制可能与其含有的氨基酸种类有很大关系.现在,穿膜肽的穿膜过程称为巨型胞饮行为,它与传统的胞吞形式很相似.当然,还可能存在着其它的进胞方式而没有被证明或发现.关于穿膜肽的应用也是人们最感兴趣的,在很多领域的研究都在进行并不断取得进展.不论是生物界还是医学界,穿膜肽都被认为将是一类非常有发展潜力的多肽分子.  相似文献   
6.
CLUE-S模型在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盛晟  刘茂松  徐驰  郁文  陈虹 《生态学杂志》2008,27(2):235-239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型是研究区域景观动态并解释其驱动机制的重要技术手段.应用CLUE-S模型,在Landsat TM影像等相关数据支持下,对南京地区1998-2006年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受地形因素影响最大,人均GDP与城镇用地和农业用地的分布呈显著相关,城乡主干道对土地利用变化的贡献显著大于省级及以上道路;海拔较高区域林地的发生比率较高,而地形低平区域农田、城建用地的发生比率较高.经检验,在300 m空间分辨率水平,对南京地区2003年、2006年土地利用状况模拟的精度分别达到了85.7%和84.1%;而通过将研究区分成若干子区,分别修正模型参数并重新模拟,准确率提高到89.7%和88.3%,分区赋值法有效地提高了模拟精度.研究表明,CLUE-S模型对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也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对指导城市规划、分析景观动态的驱动机制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实施后将给长江口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带来影响.2005年秋季和2006年春季,对长江口南、北支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2航次的调查.调查区域从长江口徐六径至河口 50号灯标,全长181.8 km,自西向东江面宽由约5.7 km扩展为约90km,平面形态呈扇形分布,设立3个断面14个调查采集点.采集到浮游甲壳动物共23科37属54种,其中枝角类6科8属15种,桡足类17科29属39种;秋季种类数多于春季,北支桡足类种类数多于南支;平均总密度为9.10 ind·L-1,平均总生物量为0.1179 mg·L-1,以桡足类为主;北支Ⅲ断面的现存量远远高于南、北支其他断面;长额象鼻溞、简弧象鼻溞为优势枝角类;中华华哲水蚤、汤匙华哲水蚤、球状许水蚤、广布中剑水蚤为优势桡足类.文中还对长江口南、北支浮游甲壳动物的总体水平及时空分布、南水北调对浮游甲壳动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AGNPS模型机理与预测偏差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农业非点源污染已引起了严重和广泛的生态环境和水质问题,受到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潜在影响,并与污染源的扩散和防控措施的地理位置有关,涉及到复杂的生态过程和景观格局,由于监测极为困难或成本昂贵,研究方法一般采用模型模拟预测,AGNPS是应用广泛的模型之一。文章介绍了AnnAGNPS4.0模型的特点、时间空间应用范围及其局限性,主要分析了模型的不确定性和预测偏差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认为,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编制的模型参数手册和703号农业手册中参数取值并不适合中国大部分地区,提出了在使用模型时要根据研究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参数的取值,并对国内外模型应用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为模型在中国的正确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植物生态学报》2017,41(2):231
Stipa tianschanica var. klemenzii steppe is the most typical formation of desert steppe in China. Based on the primary plots data obtained from fieldworks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s from 2010 to 2016 as well as some earlier records, we studied the Stipa tianschanica var. klemenzii steppe across China systematically, including the eco-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s,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 tianschanica var. klemenzii steppe distributed mainly on the Ulan Qab Plateau and western Xilin Gol Plateau. Due to the arid biotope of S. tianschanica var. klemenzii steppe,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ssemblage including height, coverage, biomass and species richness were normally lower than that of most Stipa formations in Eurasian steppe region. Moreover, 165 seed plants belonging to 85 genera and 29 families were recorded in the 80 study sites, in which rare species (occurrence frequency <20%) made up 87% of the total plants while common species and constant species could only be found occasionally. Species with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exceeding 50% included S. tianschanica var. klemenzii, Convolvulus ammannii, Cleistogenes songorica, Allium tenuissimum. In addition, Hemicryptophyte and therophyte were the two dominant life forms, covering 55% and 20% of the species, respectively. As for the ecological type of water, typical xerophytes accounted for 47% of all species which is followed by super-xerophytes and meso-xerophytes. Middle Asian areal-type and east Palaeo-North areal-type were the two major floristic elements, containing 37% and 26% of the species,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life forms and dominances of the species within the community, S. tianschanica var. klemenzii steppe in China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6 association groups, 29 associations.  相似文献   
10.
对海南岛野生土著药用木本植物区系的研究表明,该区系由70科206属332种组成,呈现出热带北缘特征,物种主要集中在岛南部、中南部和东南部地区.本文还对海南岛药用植物资源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思路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