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8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为了研究云杉树木年轮生长与环境温度的关系,计算出天山乌鲁木齐河山区大西沟气象站9种类型的369个积温因子序列和9个差值树轮年表的27个年轮指数序列,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积温与年轮指数序列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西沟气象站≥5.7℃积温与树木生长的关系最为密切。对≥5.7℃的积温进行对数变换,使用提取主分量在回归方法建立其与年轮场的4个主分量间的转换函数,该转换函数可解释1962~1992年大西沟气象站≥5.7℃积温方差的55%。交叉检验表明该转换函数是稳定的。由此重建出了1796~1991年≥5.7℃积温长序列。≥5.7℃积温长序列完整地经历了7个偏多及7个偏少阶段,存在着3.32、34、3.84、9、4.36及6.53a的变化准周期。≥5.7℃积温变化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偏冷年出现的频率大于偏暖年,二是暖年出现的频率多于冷年。两个最暖年出现在1917年及1944年,其≥5.7℃积温分别为415.6C和386.0℃,两个最冷年出现在1803年及1961年,≥5.7℃积温分别是26.5℃和26.9℃。最显著的≥5.7℃积温减少趋势出现在1806~1852年,减少率为15.2℃/10a,显著水平为0.0003。最显著的≥5.7℃积温增加趋势出现在1958~1987,积温增多率是16.6℃/10a,显著水平达到0.003。Mann—Kendall突变检测指出≥5.7℃积温在1835年发生由暖向冷的突变。≥5.7℃积温重建序列对天山山区积温变化的代表性以中段为最佳。  相似文献   
2.
三峡水库及香溪河库湾理化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3年6月三峡水库初期蓄水后对香溪河库湾的常规监测,对该水域的理化特征及其动态进行了分析,并与三峡水库库首的数据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库湾TN、NO3-N浓度要显著低于库首,前者两周年平均值为1.29mg/L,0.88mg/L,后者两周年平均值为1.62mg/L,1.22mg/L。而PO4-P则是库湾显著高于库首,并且在7—9月库首的TP/PO4-P有显著提高。结果同时表明库首的水土流失较严重,而库湾则有较好的水土保持。最后对TSIM的计算结果表明,由于TP、TN都处于高水平,库首呈现中营养化(TSIM>37),而库湾则呈现严重富营养化(TSIM>53)。  相似文献   
3.
香溪河库湾春季水华期间水体光学特征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研究了香溪河库湾春季水华期间(2006年3月3日—4月16日)透明度水层可见光衰减系数KSd的时空特征,分析其与表层水叶绿素a浓度、DOC浓度和透明度Sd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香溪河库湾春季水华可见光衰减系数KSd时空变异很大;除峡口河段(样点X7—X8)外,可见光衰减系数KSd的变化特征取决于叶绿素a浓度和DOC浓度的时空变化,类似于深水湖泊;除峡口河段(样点X7—X8)外,香溪河库湾可见光衰减系数KSd和透明度之间呈反比的关系具有显著的相关,但它们之间的反比关系因水体叶绿素a和无机悬浮颗粒的空间差异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香溪河库湾枝角类的种类组成及垂直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枝角类在水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关水库枝角类的研究在水库水生生物研究中历来备受重视[1,2]。枝角类在深水水体中具有垂直分布的特性,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影响着包括枝角类在内的浮游动物垂直分布及垂直分布的时空变化[3,4]。香溪河河口至兴山峡口段在2003年6月三峡水库蓄水后被淹没,形成香溪河库湾。因受干流库区的水体顶托,库湾水体流速缓,更新时间长,容易产生富营养化现象,香溪河库湾2004年春季就有藻类异常繁殖现象发生[5]。滤食性的枝角类与藻类具有捕食和被捕食关系,枝角类的垂直分布及其在垂直方向上…  相似文献   
5.
河鲈胚胎及卵黄囊期仔鱼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河鲈(Perca fluviatilis)早期生活史和发育生物学,采用体视解剖镜、显微镜仔细观察、测量、描述、绘图的方法,连续观察了6个批次河鲈胚胎及卵黄囊期仔鱼发育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在水温8~13℃时,胚胎期约需265h,有效积温2540~2880℃.h;水温11~13℃时,卵黄囊期约需6d,有效积温1750~2120℃.h;(2)辐射状次级卵膜将受精卵连成长带形单层网片状,每个胚胎周围有6个胚胎,排列很有规则。胚胎卵黄囊表面有一个大圆形油球。出膜前期可见眼球色素、胸鳍突起;(3)胚胎出膜的不同步主要是由于出膜前期长短不一和孵化水温较低所致。  相似文献   
6.
场镇发展是西南山区城镇发展的重要模式,且大部分场镇沿河分布,快速城镇发展给河流水环境及生物地化过程带来了一系列影响,然而其对河流温室气体排放时空格局的影响及机制尚不清楚。选择流域场镇发展特征明显的黑水滩河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9月、12月、2015年3月、6月,对流域内干、支流水体温室气体浓度及扩散通量进行分析,旨在阐明流域场镇式发展下河流温室气体排放时空特征及关键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黑水滩河干、支流水体年均二氧化碳分压(pCO_2)及甲烷(CH_4)、一氧化二氮(N_2O)浓度均处于过饱和状态,是大气温室气体的净排放源;流域内干、支流水体流经不同场镇区前后水体碳、氮、磷及叶绿素a含量均不同程度增加,从上游向下游呈现明显的污染累积;水体溶存pCO_2\\CH_4\\N_2O浓度及扩散通量在不同场镇前后也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三种温室气体扩散通量平均增幅分别为25.88%、55.22%、99.64%;河流水体pCO_2与N_2O浓度及通量秋季高于其他季节,CH_4浓度及扩散通量春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冬季最低,温室气体浓度及排放的季节变化主要受温度和降雨格局共同影响。相关分析表明,pCO_2与水温和pH关系密切,而水体CH_4和N_2O浓度与水体碳、氮、磷等生源要素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水体CH_4与N_2O浓度对生源要素输入极为敏感,流域场镇发展带来的河流污染负荷的增加可能对水体CH_4与N_2O排放产生明显的激发效应。本研究认为,山区河流流域内沿河串珠状场镇分布对河流水体生源要素及其他理化性质产生累积影响,进而改变了水体温室气体的产生与排放时空格局。  相似文献   
7.
红外相机监测是了解野生动物多样性和威胁因素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采用网格法和分层抽样调查法, 在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取20个监测位点布设红外相机, 对区内鸟兽物种多样性进行监测。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 红外相机累计工作6,370个工作日, 共拍摄45,953张照片, 独立有效照片1,936张。准确鉴定出兽类4目8科19种, 鸟类4目11科28种, 其中, 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种。相对丰富度指数(RAI)排前五位的兽类依次是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鼬獾(Melogale moschata)、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小麂(Muntiacus reevesi)和野猪(Sus scrofa); 鸟类依次是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us)、黑喉噪鹛(Garrulax chinensis)和棕颈钩嘴鹛(Pomatorhinus ruficollis)。物种积累曲线结果表明, 兽类稀疏化曲线在300天后趋于稳定, 表明监测取样已较充分, 而鸟类监测物种数随时间积累依旧保持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8.
针对村落人居环境研究过于注重村落本体的现状,以GIS的技术方法结合实地调研,选取梯田聚落所处的元江流域及典型样本大瓦遮河子流域为研究范围,探讨流域视野下人居环境空间的宏观与微观特征。结论如下:1)哀牢山区的崎岖山脉与密集水系造就了元江流域的格局,以水平、垂直特征奠定子流域尺度中梯田聚落的人居环境基础;2)大瓦遮河子流域的人居环境以“典型山地本底、帚状水系关联”为共性,在中低山区形成“面状森林核心、村落散布周边、旱地梯田混合”的彝族聚落区,在中山区形成“面状梯田核心、村落环绕周边、带状森林围合”的哈尼族聚落区,二者差异源自不同民族适应垂直分异效应的差异化农作策略;3)流域是人居环境研究的基本单元,超越村落本体之外的流域视野对复杂地理环境中的人居环境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与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大型底栖动物沿河流分布的物种丰富度变化及环境因子对其种群的影响,于2016年12月对高岚河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并对理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发现,物种丰富度沿河流纵向梯度变化差异性不显著,生物多样性指数沿河流变化差异不显著,说明高岚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稳定。高岚河上游的生态指示种为高翔蜉和四节蜉,中游的生态指示种为四节蜉和萝卜螺,下游的指示种为萝卜螺。模糊聚类分析发现高岚河大型底栖动物类群可划分为3个生境类群,且在梯度分布下群落生境较相似,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间关系接近,分布均匀。典范对应分析发现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沿梯度分布的主要因子是海拔、pH、浊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0.
研究河流生境时空变化对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影响,分析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对评估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支流桥边河为研究对象,基于2020年8月、2021年1月和2021年4月对桥边河大型底栖动物和水体理化因子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构成以及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3门38种,包括节肢动物门23种、软体动物门13种、环节动物门2种。桥边河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中滤食者占绝对优势,其次为刮食者、捕食者、撕食者和收集者。滤食者的优势种为闪蚬和河蚬,刮食者的优势种为方格短沟蜷、铜锈环棱螺和卵萝卜螺,捕食者的优势种为河蟌,撕食者的优势种为秀丽白虾,收集者的优势种为黄色羽摇蚊。冗余分析(RDA)表明,影响桥边河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溶解氧(DO)、氨态氮(NH4+-N)、水深(Dep)、pH、温度(T)和硝态氮(NO3--N)。研究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组成和时空分布特征,可为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