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本书作者樊真美以女儿的视角叙述了父亲坎坷的不平凡的一生,也记录了儿女们受父母的影响和教育曲折的成长过程。凸显了父亲这样一个老一代知识分子赤诚的爱国之心,为实现强国梦付出毕生心血的奉献  相似文献   
2.
贝类轶事     
李瑄 《生命世界》2007,(8):22-23
拥有着奇异的形态、艳丽的色彩和精美花纹的贝无疑是最迷人的动物之一,它与人类的关系,也远比想象中的要密切,除了提供美味的贝肉,贝的身影几乎无所不在地渗透到人类的文化、宗教、建筑之中,当我们细数历史上那些有趣的记忆,贝的故事也在一一道来。  相似文献   
3.
罗怀良 《生态学报》2022,42(9):3832-3841
结构复杂、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过程交织、地域特征显著的农业碳源/汇效应存在基于内部结构、双重属性、区域尺度等多种研究视角。国内基于内部结构视角的农业碳源/汇效应研究多局限于种植业,且多以单一的碳源或碳汇研究为主;农业组分细化与组分关联的系统综合研究明显不足。在基于双重属性视角的研究中,自然生态视角侧重于碳吸收和直接碳排放,社会经济视角则聚焦于间接碳排放;由自然与经济相互割裂到相互融合的二元农业碳源/汇综合方法尚需深化。基于区域尺度视角的研究多集中在大中尺度和样地尺度,小尺度县域研究比较薄弱;农产品供应链关联的区域间碳流及减排值得关注。针对中国小规模家庭农场和种养关联的多种经营特征,农业碳源/汇效应研究应将农业产业组分、农产品碳源/汇构成解析与种养关联碳源/汇综合并重,发展和完善评估模型、提高参数本土化程度,追踪农产品生产、流通与消费等区域间碳流全过程。研究综述国内基于内部结构、双重属性和区域尺度等视角的农业碳源/汇效应研究进展,并提出基于我国农业经营特征的碳源/汇效应改进研究。  相似文献   
4.
开展受威胁和濒危物种价值评估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当前受威胁和濒危物种研究正处于濒危等级界定和保护优先性确定阶段,存在不同保护等级交叉管理、价值评估方法欠缺及重复性计算等多方面问题。利用IUCN濒危等级和中国特有种等级名录确定厦门市不同濒危等级物种数,在此基础上利用能值转换率和修正的中国能值/货币比率对厦门市陆域受威胁和濒危物种价值进行估算。结果显示,通过多途径整理纳入估算的厦门市陆域野生动植物物种数为1444种,其中受威胁和濒危物种数为318种;2015年厦门市物种能值价值约为3.53×10~(11)元,2010年约为3.08×10~(11)元,其中两期受威胁和濒危物种能值价值均占物种总价值的88.31%;中国特有种等级对价值贡献最大达73.25%,其次是IUCN濒危等级达23.24%。研究表明,能值评估法能够客观凸显受威胁和濒危物种价值,研究结果可为生物多样性及物种保育的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谢舒逸 《生物信息学》2019,26(6):103-108
从班纳姆对洛杉矶的“生态”解读入手,整理概括了意大利当代基于生态视角的规划实践。以博洛尼亚、安特卫普的结构规划为例,阐述它们如何通过生态视角识别、连接各具特色的城市片段以构建主题化的“城市之城”,并提出相应规划策略来指引城市发展。以厦门鼓浪屿为例,探索这一新视角、方法在中国非均质的历史区域中的应用—通过定义“四个体系”和“四个区域”以庖丁解牛的方式建立起对鼓浪屿复杂的物理与社会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目标的结构性与差异性认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规划策略以平衡遗产保护、旅游发展、当地宜居性提升的多种需求。最后总结意大利基于生态视角的规划实践一方面为中国当前城市规划实践提供了新的认知角度和新的规划思路、方法与工具,另一方面其建立起的结构规划和战略规划框架能帮助丰富与完善中国现有的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6.
王朋薇  钟林生 《生态学报》2018,38(15):5279-5286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的基础。以往研究采用多种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但是至今还未形成得到一致认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方法。协商货币评估法(Deliberative Monetary Valuation,DMV)将协商方法和陈述偏好法相结合,成为一种正在探索使用的新的货币评估法。分析了DMV的研究背景,并从DMV的独特适用性、DMV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中的应用、DMV获得价值的性质3个方面总结了DMV的主要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阐述了DMV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DMV在中国生态系统价值评估应用中的启示,以期能够为DMV在中国的应用及推广提供借鉴,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探索更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薛飞  张念慈  夏楚瑜  张健  王楚玥  李淞  周珺 《生态学报》2023,43(16):6810-6823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城市生态系统逐渐变得脆弱不堪,增强城市生态韧性水平对城市发展起关键性作用。以韧性的核心内涵为基础评估城市生态韧性水平,探究城市防范化解生态风险能力在空间上的差异,从而制定分区生态治理制度,是提升城市防范化解生态风险能力的有效办法。从抵抗力、适应力和恢复力三方面构建了城市生态韧性水平空间评估模型,以2020年北京市通州区行政边界、土地利用、重点排污单位、人口等数据为例,评估了2020年北京市通州区生态韧性空间格局,并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对其分区生态治理进行研究。最后利用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模型(Geographical weighted regression,GWR)进行驱动力分析,探讨社会经济层面对城市生态韧性水平空间的影响,并提出建设性建议。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在空间结构上,通州区生态韧性低值区域最多,占比为52.80%,主要分布于通州区北部、东北部、中部偏西及东南部;高值区域最少,占比0.83%,零星分布于偏西部地区和偏南部地区。通州区由于缺乏相对适宜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使城市生态系统的循环体系受到了负面影响,从而导致东南地区抵抗力弱。同时,近年来降水点的南移使得大量水资源在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下流失,通州区东南部及通州大运河沿线区域内恢复力呈现出大范围低值水平。(2)通州区中心偏西北地区为副中心的核心地带,呈现低韧性水平-高排污企业密度的集聚分布情况,且生态韧性低值区域主要集聚于新华街、中仓街、玉桥街等区域,说明这些区域的环境生态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比较低,需要因地制宜地对生态危机做出可持续的分区生态治理,增强区域对生态风险的调节能力。(3)结合GWR模型的驱动力分析,城市生态韧性水平主要被城市功能多样性驱动,且城市功能多样性越强,城市生态韧性水平越低,在通州区西北部的城市副中心负向影响最为显著。研究结果为城市生态韧性水平发展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促进国土空间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侯彦林 《生态学报》2001,21(12):2147-2152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有效物质(能量、货币)在系统内外部转化关系建立了社会、神经-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有效物质(能量、货币)平衡模型,定义了模型特征参数。将模型应用于3个不同的研究领域,获得了相应研究领域的平衡模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平衡模型具有通用性,它对于研究复合生态系统有效物质、能量和货币平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永霖  付晓 《生态学报》2020,40(22):8191-8198
城市物理环境带给居民丰富而生动的视觉意象,目前许多文献结果表明其宜人性与公共福祉以及健康状况息息相关。景感生态为探究城市物理环境与居民感知信息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指导依据,通过人本尺度的定量手段解读城市环境中视觉、听觉和味觉等多维度感知信息。秉承景感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引入一种结合街景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城市环境量化手段,以北京市六环范围为例,将景感视率作为测度对人本视角下的城市环境展开定量解读。在全面把控多维景感要素的同时,旨在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物理环境优化设计,从而满足人们对生活品质提升的实际需求。实验结果显示:(1)从视觉感受的宏观表现来看,北京四环路范围内建成环境的"闭合感"较强,而对绿植的感知程度相对偏弱,因而需要开展存量环境设计并优化视域界面结构;(2)以景感视率作为特征值进行聚类得出3类主导空间(绿色空间、灰色空间和蓝色空间),可针对灰色空间着重部署垂直绿化资源,提高城市视觉绿化的可感知性,从而营造舒适宜人的绿色氛围、促进公众身心健康;(3)为景感生态学提供了基于大数据思维的数据集和定量方法补充。综上,以街景影像和景感生态视角对北京市中心城区的视域环境展开定量分析,采用了先进的深度学习框架(Detectron2)并结合经典的机器学习方法(K-Means)对人本视域内多维景感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解读。借助景感生态规划可以有针对性的改善城市视域界面的感知质量,提升智能管理水平,帮助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和管理者从人本视角提升城市公共环境品质和风貌。  相似文献   
10.
课程是高校教育实施的重要平台,高等职业教育与一般的教育相比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培养的是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管理型人才。因此,如何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就成为了当前高职院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