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基于230条分布记录及33个气候因子数据,模拟全新世中期(约6000年前)、当前时期(1950—2000年)和未来(2050s、2070s)气候条件下,红花龙胆西南地区的潜在分布范围;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和ArcGIS空间分析,筛选影响物种分布的关键气候因子,探讨不同分布区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 模型训练集AUC值为0.942,验证集AUC值为0.849,表明模型预测的准确性较高.5个气候因子(7月最高气温、8月最低气温、昼夜温差与年温差比值、7月最低气温和6月最低气温)对模型贡献最大,累计贡献率达59.9%.随未来气候变化,红花龙胆适生区将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在RCP 8.5情景下,至2070s阶段,西南地区红花龙胆适宜生境总面积与当前气候条件相比减少15.0%,但云南境内适生区和高适生区面积较当前分别增加32.8%和32.7%.红花龙胆适宜生长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气候变暖明显影响着适宜生境的面积和范围,尤其低海拔分布区对气候变化较敏感,适宜生境退缩严重,而高海拔地区由于降水、温度条件的改善适宜生境有所增加.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未来西南地区红花龙胆主要分布区可能向西迁移,并向更高海拔扩张.  相似文献   
2.
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西南地区11种乡土杨树共333份样本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7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215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58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73.49%,表明11种乡土杨树间存在广泛变异。AMOVA分析结果显示,种间遗传变异分量为10.84,占总变异的48.70%,遗传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01)。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幅在0.8199~0.9607之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8983。聚类结果表明,昌都杨和藏川杨之间的遗传差异最小,大叶杨和三脉青杨之间的遗传差异最大。本研究结果为西南地区乡土杨树基因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梵净山是“贵州第一名山”,“武陵第一峰”,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印江县、江口县和松桃县三县交界处,“方圆达六七百里”,其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570.5米;次高峰——老金顶(梵净山老山)2493.4米;新金顶(新山)2336米。梵净山“集黄山之奇,峨眉之秀,华山之险,泰山之雄”,古人因其“崔嵬不减五岳,灵异足播千秋”,故称梵净山为“天下众名岳之宗”。有资料表明,梵净山是我国西南地区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梵净山就属楚国“黔中地”,秦  相似文献   
4.
基于MODIS-EVI的西南地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MODIS-EVI和气象数据,利用最大值合成法、像元二分模型、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了西南地区2001-2015年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并分析了温度和降水对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1)2001-2015年,西南地区植被EVI以0.1%/a的变化率呈波动增加趋势,但空间异质性显著,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2)西南地区以高和极高植被覆盖度为主,极低植被覆盖度区域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6%,植被覆盖度增加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广西省北海-钦州、贵州省邵通-毕节-遵义、四川省广元-广安以及西藏那曲等地区,植被覆盖度呈减少趋势区域主要集中在西藏拉萨-阿里地区和四川成都-阿坝州-甘孜州等地区;(3)植被EVI与同期温度和降水相关性较好,均以正相关为主。在0.05显著水平下,受降水驱动的区域呈斑块状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交界处,以及云南和广西部分地区,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4%;受温度驱动的区域零星分布在各省、自治区,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6%;受温度和降水共同驱动的区域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2%,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的阿里地区北部,青海省的三江源地区以及四川和贵州两省交界处的小部分地区;西南地区大部分区域的植被EVI指数变化表现为非气候因素驱动。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南地区水龙骨属植物(水龙骨科)孢子形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水龙骨属(PolypodiodesCh ing)植物11种(包括1变种)的孢子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研究。其中,大部分种为首次报道。水龙骨属植物的孢子单裂缝,两侧对称,极面观椭圆形,赤道面观豆形或超半圆形,表面具疣状纹饰,多不具周壁。对光茎水龙骨(P.wattii)和日本水龙骨(P.niponica)、栗柄水龙骨(P.m icrorhizoma)与篦齿蕨(M etapolypodium manm eiense)亲缘关系进行了讨论,为该属植物的系统分类提供了孢粉学方面的证据。根据水龙骨属植物孢粉形态上的证据,水龙骨属植物是一个自然的分类群,赞成秦仁昌1978分类系统的分类处理。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西南地区特色猕猴桃(Actinidia Lindl.)的遗传多样性,建立并优化了猕猴桃DNA 多态性分析的AFLP 体系,AFLP 标记体系为300 ng 基因组DNA 用EcoR Ⅰ/Mse Ⅰ (15 U/5 U)于37℃下酶切2 h,加接头后的混合物稀释5 倍用于预扩增,预扩增产物再稀释10 倍后进行选择性扩增.结果表明,筛选的22 对引物进行扩增反应,共得到979 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649 条.采用优化的AFLP 体系,对西南地区的10 种猕猴桃50 个样本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包括普通品种中华猕猴桃、美味猕猴桃,及特色品种硬毛猕猴桃、毛被猕猴桃、革叶猕猴桃、四萼猕猴桃、狗枣猕猴桃、葛枣猕猴桃、京梨猕猴桃和紫果猕猴,结果表明种内和种间的聚类关系明显;斑果组(sect. Maculatae)和净果组(sect. Leiocarpae)的种间有聚类交叉,并呈现地理区域性分布.  相似文献   
7.
《四川动物》2007,26(4):845-845
据贵州省动物学会秘书处报道,由西南四省市动物学会联合举办、贵州省动物学会承办的第四届西南地区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9月5~8日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来自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动物学界的代表90余人参加了会议,重庆市和四川省林业厅(局)相关部门的领导应邀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8.
西南地区生态重要性格局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林子雁  肖燚  史雪威  饶恩明  张平  王莉雁 《生态学报》2018,38(24):8667-8675
生态保护重要性是表征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重要性程度的综合指标。在明确西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和关键生态问题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生态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构建西南生态重要性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GIS技术识别具有重要保护意义的地区,为优化生态保护策略、划定生态红线和主体功能区划提供技术支持。研究表明:西南地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为75.7万km2,主要分布于雅鲁藏布江流域、横断山区、川西高原等地区。该区占西南地区总面积的32.5%,提供了59.4%的土壤保持总量和54.5%的水源涵养总量,保护了69.7%的重要物种。研究建议,划定极重要区为生态红线进行强制性严格保护,以保障和维护生态安全,促进西南地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西南地区道路建设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基于2015年土地覆被和道路数据,计算了研究区道路核密度与景观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道路建设的直接、间接和综合影响,探讨了影响的空间异质性和对不同土地覆被影响的特点,指出了各景观指数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道路建设使斑块密度增加,斑块离散化加剧,发生明显的破碎化趋势,同时道路核密度与PD、SHDI、SPLIT变化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与COHESION、CONTAG、PAFRAC呈显著负相关;(2)道路建设对景观指数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表现在:破碎化、斑块空间分布形态、聚集连通性,其中PD能很好的表征道路建设对景观破碎化的作用程度,SPLIT在识别破碎化程度高的区域更具优势;(3)不同景观指数具有不同适用性,PAFRAC适用于道路不发达区域,CONTAG适用于道路分布异质性较高的区域,DIVISION适用于人类活动强度不大的区域,COHESION、SPLIT适用于探究道路及伴随的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区域,PD、SHDI在探究道路的直接作用时适用性广泛;(4)探究不同土地覆被类型受道路建设的影响,林地优先选取PD、DIVISION;草地优先选取DI...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南地区木霉属分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西南四省区(云、贵、川、藏)的土壤和其它样品中分离木霉301株,鉴定出9个木霉集合种(species aggregates) :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Rifai),拟康氏木霉(T.pseudokoningii Rifai),长枝木霉(T.longibrachiatum Rifai),深绿木霉(T.atrovirideBissett),桔绿木霉(T.citrinoviride Bissett),绿色木霉(T.viride Pers.ex S.F.Gray),钩状木霉(T.hamatum(Bon)Bain),康氏木霉(T.koningii Oud.)以及黄绿木霉(T.aureoviride Rifai)。从各个样点收集的42种不同作物和其它植被土样中都分离到木霉;土样pH值为4—8.5,海拔300—5400m。以哈茨木霉和拟康氏木霉出现频率最高,分别为28.5%和21.1%,似为西南地区木霉优势种群,而绿色木霉、钩状木霉和深绿木霉很少分离到。这样的种群结构可能与西南地区气候和采样季节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