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8篇
  免费   214篇
  国内免费   83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176篇
  2013年   217篇
  2012年   187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204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42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2年5月到10月,我们对养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豚馆的1头白豚进行了游动和呼吸及其昼夜节律的研究。根据游速测定将其游动分为慢速游、中速游和快速游3类。慢速游为最基本的游动方式,其1天中每小时所占的时间份额无明显的昼夜差异,而中、快速游则白天显著多于夜晚;因此,我们所观察到的白暨豚夜晚运动减缓的节律是中、快速游减少的结果。白豚1天中平均呼吸频率为106.05次/h(1.77次/min)。其平均呼吸间隔时间为30.62±24.55s,范围1.04—316s。白豚的呼吸模式为1次长间隔呼吸之后伴随1—8次短间隔呼吸。慢速游不会明显提高白豚的呼吸频率,而中、快速游将使呼吸频率显著提高,反映出中、快速游会使白豚的能耗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
在室内条件下,通过双通道选择实验比较艾虎在不同饥饿条件下对固定食物量斑块和变化食物量斑块的利用程度,确定艾虎对食物变化量的敏感性,以验证风险敏感取食原理。研究结果表明,训练期实验中,艾虎对固定食物量斑块中的取食量和利用频次明显高于变化食物量斑块,而对两个斑块的利用时间基本相同;艾虎饥饿一天后对固定食物量斑块中的利用频次明显高于变化食物量斑块,而对两个斑块的利用时间和取食量基本相同;艾虎饥饿两天后对两个斑块利用程度与训练期的结果相同;同时,艾虎在两个斑块中的取食量均与饥饿程度无关,而对两个斑块的利用时间和利用频次均随饥饿程度明显降低。因此,艾虎对固定食物量斑块和变化食物量斑块的利用程度基本相同,食物变化量对艾虎的取食行为没有明显影响,艾虎对食物变化量是不敏感的。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艾虎的能量代谢水平较低,在食物受到限制时主要采用降低活动使单位活动时间内所获得的能量值达到最大的取食对策增加自身的存活机率。  相似文献   
3.
咸潮又称咸潮上溯、盐水入侵,是发生在沿海河口水域的一种水文现象。近年来,澳门咸潮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也为工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随着咸潮危害的加剧,人们对咸潮的防御对策问题也越来越重视。该论文分析了澳门成潮产生的原因,认为干旱少雨和海平面上升等自然因素是导致咸潮发生的主要原因,而由人类活动导致的过度用水和生态失衡则加速了咸潮的发生。接着论述了咸潮给澳门带来的危害和测定成潮的指标方法,最后对预防澳门咸潮的发生提出了一些建议。在澳门的地理背景条件下,除充分利用澳门的水库湖泊资源以增加澳门淡水储备外,更加需要全流域公众珍惜水资源,注意节约用水。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对底质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单因子实验方法,研究了中华鲟幼鱼对沙(直径<0.2 cm)、小砾石(直径1~2 cm)、中砾石(直径4~5 cm)、大砾石(直径13~15 cm)4种底质类型的选择.结果表明:单尾鱼实验时,中华鲟幼鱼(体长283.0 mm±18.6 mm,体质量86.2 g±17.8 g,n=30)在4种底质中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沙51.50%±21.20%、小砾石20.27%±9.70%、中砾石18.03%±6.17%、大砾石10.20%±11.20%,幼鱼在沙底质中时间明显长于其它3种底质,且差异极显著(P<0.01);多尾鱼实验时,中华鲟幼鱼(体长278.0 mm±14.3 mm,体质量79.2 g±19.6 g,n=30)在4种底质中的数量百分比分别为沙46.25%±8.06%、小砾石19.38%±7.72%、中砾石18.75%±7.19%、大砾石15.63%±8.92%,幼鱼在沙质底质中的数量明显高于其它3种底质,且差异极显著(P<0.01);多尾鱼实验中,活动鱼(在水层中游动,不贴底)在4种底质中的数量无显著差异(P>0.05);非活动鱼(贴底游动或静止)在沙底质中的数量显著高于其它3种底质(P<0.01).单尾鱼(从时间角度)和多尾鱼(从数量角度)实验均表明,中华鲟幼鱼明显选择沙底质.  相似文献   
5.
在规模化猪场的免疫程序制定上,要严格遵循一定的程序把免疫程序的设计与疫苗的特点相结合,这样才能最终制定出适合实际情况的免疫程序,目前,不少规模猪场存在免疫程序设计的误区,这也就成为了猪场疫病常常发生的根本原因。规模化猪场的养殖要取得持续性的发展就必须解决饲养管理不当问题,不断提高规模化猪场猪的免疫力,就要对猪群进行有计划的科学免疫接种,这样才能起到控制传染病流行的目的。本文分析了影响猪群免疫的相关因素,并结合实践提出了提高免疫效果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7.
植食性昆虫的学习行为一般具有习惯性反应、厌恶性学习、联系性学习、敏感性反应、嗜好性诱导几种类型,它们对害虫防治方法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害虫通过嗜好性诱导对栖境中大面积单作农作物造成更大的危害,通过联系性学习可对诱虫植物的效果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害虫对驱避剂或杀虫剂等产生习惯性反应可降低其防治效果。害虫对寄主植物驱避抗性产生习惯性学习就会加重对作物的为害,产生厌恶性学习则有利于对作物的保护。利用害虫的联系性学习行为,释放前让不育雄虫学习自然交配场所的环境刺激,可增强通过释放不育雄虫控制害虫的防治效果。了解植食性昆虫学习行为对害虫治理的影响有助于研究和发展有效的栖境调控、行为调控等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现状与恢复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状况,对于保障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受多种因素影响,该地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在资料查阅、实地考察与访谈的基础上,阐述了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了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最后提出了重建对策。  相似文献   
9.
2005至2006年的6~8月间,在新疆普氏野马饲养与繁殖研究中心和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采用全事件取样法和目标动物取样法相结合,研究了圈养和放归成年雌性普氏野马夏季昼间的摄食行为。结果表明,两组个体在摄食行为类型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圈养个体普遍具有舔盐和食粪行为,而放归个体不存在此类行为。经独立样本t 检验,得出两组个体的摄食和站立行为的时间分配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站息、卧息、运动和其它行为差异不显著(P>0.05),总体上,两组普氏野马的摄食行为所占时间最多。圈养个体昼间具有3个摄食高峰(8:00~10:00、13:00~15:00、19:30~20:00),与人工投食时间相一致,而放归个体摄食高峰并不明显,仅在13:00~15:00之间出现一个明显的摄食低谷,表现出自然的摄食节律及对放归地夏季自然条件的适应。  相似文献   
10.
转基因动物器官移植的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转基因动物器官移植的概念入手,就转基因动物器官移植的安全问题作了分析,指出了目前转基因动物器官移植遇到的最大障碍是跨物种感染,并就加强转基因动物器官移植安全管理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