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0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27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验证营养假说,本研究首次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了栗瘿蜂(Dryocosmus kuriphilus)幼虫期虫瘿及其着生枝条的部分营养和防御物质的含量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虫瘿中单宁和类黄酮的含量及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显著低于枝条的含量或活性,符合营养假说;虫瘿蛋白质和还原糖含量显著低于枝条的含量,淀粉的含量与枝条的含量差异不显著,不符合营养假说。  相似文献   
3.
4.
寄生蜂对稻飞虱控害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昆虫学报》2014,(6):1025-1032
稻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近年来在亚洲地区连续大爆发,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给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到世界粮食生产安全,寄生蜂作为稻飞虱的重要天敌,对其发生起着有效的自然控制作用。本文归纳整理了稻飞虱主要的寄生蜂种类及其优势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并重点总结了寄生蜂优势种群的寄生选择、种群消长影响因素以及它们的保护利用等,并对寄生蜂研究、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概括总结,旨在为稻飞虱的有效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二化螟盘绒茧蜂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周志军  王世贵 《昆虫知识》2005,42(6):676-680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二化螟盘绒茧蜂Cotesia chilonisMunakata触角感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二化螟盘绒茧蜂触角上共存在6种感器,分别为板形感器、毛形感器、刚毛型感器、柱形感器、钟形感器、锥形感器。对各种触角感器的形态、分布特点进行了描述,并对两性间的差异及其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过寄生、寄生时寄主龄期和寄生后寄主饥饿处理影响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Kurdj.)幼蜂及畸形细胞的发育。显微解剖和观察表明,4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幼虫被寄生后,其体内菜蛾盘绒茧蜂幼蜂发育不整齐、假寄生比例增高。过寄生后,每头被寄生的寄主血腔中畸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但直径变小;随着过寄生程度的加剧,幼蜂发育严重受阻。寄主营养显著影响体内幼蜂及畸形细胞的发育,被寄生的小菜蛾经饥饿处理62 h后,体内畸形细胞的数量、活性明显降低,与此同时,幼蜂的发育也受到明显抑制,寄主发育与寄生蜂和畸形细胞的发育呈正相关性。由此可见,寄主不同龄期、过寄生及寄主营养状况均对寄主体内幼蜂和畸形细胞发育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不同的寄生状态下,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不同的寄生因子可引起寄主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幼虫脂肪体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显微和亚显微形态结构显示: 假寄生后多分DNA病毒和毒液对脂肪体结构的完整性没有显著影响,但细胞内脂质体变得小而密集,线粒体和内质网丰富,并有糖原积累; 正常寄生后,脂肪体结构被破坏,多数线粒体内嵴紊乱,脂质体也变得不规则,特别是当幼蜂完成在寄主体内发育时,寄主体内几乎无完整脂肪体存在。与此同时,同批未被寄生的小菜蛾幼虫发育到4龄末期时,体内脂肪体细胞发育正常,已开始向蛹期细胞形态转化,细胞内脂质体很大,细胞器数量较多、糖原积累丰富, 而且部分细胞已成为游离态细胞。由此证明,寄生蜂携带的寄生因子,如多分DNA病毒、毒液、畸形细胞和幼蜂等,均对寄主脂肪体结构的改变产生影响,但程度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8.
Two species-specific primers were designed depending on ITS2 sequence variation of 37 Trichogramma wasps, and these primers were applied to establish an assay,multiplex PCR (M-PCR), for molecular diagnosis of two important Trichogramma wasps,T. confusum and T. dendrolimi, in China. Multiplex-PCR results showed that only target species produced two PCR products, one product of ITS2 region species-specific amplification and one product of its ITS 1 region universal amplification, but other species produced only one ITS1 universal PCR product. Using this method, the target Trichogramma species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Trichogramma species.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M-PCR has particular value over morphological technology and other approaches, such as normal molecular and biochemical methods. Furthermore, because M-PCR assay can avoid false negative results, which frequently happen in PCR reaction, this method will be much more accurate and useful for Trichogramma identification, and can be developed as an easy and rapid diagnostic kit applied i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quality monitoring of Trichogramma mass products both in the factory and in the field. Such an easy and rapid diagnostic kit will be valuable in the application of Trichogramma species as a biological control.  相似文献   
9.
应雪萍  杨万喜 《动物学报》2005,51(5):852-861
利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胚胎附着系统的结构及形成机制。中华绒螯蟹受精卵附着在雌性腹肢内肢的携卵刚毛上。该附着系统由三个连续部分组成:卵膜、卵柄和被膜,后者覆盖在携卵刚毛的绒毛上。研究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的成熟胚胎由三层明显的卵膜组成,即E1、E2和E3层,但胚胎附着系统的卵柄及被膜仅为外层(E1)。卵巢中成熟卵的卵膜仅由E1层组成,E1分为两个亚层(E1a′、E1b′)。胚胎附着系统的形成与雌蟹的行为、腹肢粘液腺分泌的粘液、卵膜的超微结构及各层的变化有关。受精卵刚从生殖孔中排出时,卵膜(E1a′、E1b′)并不能直接粘附在携卵绒毛上。产卵后不久,雌蟹腹肢粘液腺分泌粘液的量增多,E1a′、E1b′的结构发生变化,表现为边界模糊,卵膜出现很强的粘性。在产卵后约60min E1层又明显分为两个亚层(E1a、E1b),同时排卵后雌蟹腹部的携卵绒毛不断地运动,这种运动促使携卵绒毛外的被膜形成。随着E1层亚结构的变化,E2层也开始形成,当E1新的两个亚层出现时,部分区域的E1层与E2层发生分离,卵柄开始形成,并牢固地附着在携卵绒毛上。被膜、卵柄与卵膜最外层的结构相同,均由E1层构成[动物学报51(5):852-861,2005]。  相似文献   
10.
应雪萍 《动物学研究》2005,26(4):429-434
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中华绒螯蟹正常附着胚胎及流产胚胎的结构特点。结果表明,受精卵从生殖孔排出15min后,孵化室中的孵化液体积增大,使胚胎浸没在孵化液中,胚胎表面具有粘性;产卵后30min.卵柄初步形成;80~140min后卵柄完全形成,胚胎牢固地粘附在携卵绒毛上。正常胚胎的卵柄高度扭曲,上有很多毛状物,同时携卵刚毛上有很多粘液;流产胚胎的卵柄上无毛状物,但卵柄及胚胎表面有许多寄生物附着。携卵刚毛上的粘液及卵柄上的毛状物可能和胚胎附着有关;而胚胎表面寄生物的活动,可能使胚胎外被、卵柄以及卵索的结构发生变化,增加了胚胎之间的摩擦,进而胚胎呼吸困难,以致死亡和流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