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浙江丽水虎纹蛙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和食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植华  计翔 《动物学研究》2005,26(3):255-262
用数显游标卡尺测量了407只2001—2003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浙江丽水罚没的死亡虎纹蛙的体长等10个形态指标,结果表明:雌性成体体长(SUL)大于雄性成体,幼体形态无显著两性差异;ANCOVA去除SUL差异的影响后,雌性成体的头长和后肢长大于雄性成体,前肢长、眼径和耳径则小于雄性成体。前肢两侧对称性的偏移度成体大于幼体,雌性大于雄性;后肢两侧对称性成幼体和两性无显著差异。10个形态指标主成分分析的前三个主成分共解释64·6%的变异:第一主成分中头宽、眼径和耳径,第二主成分中后肢长,第三主成分中眼间距和鼻间距分别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用NikonSMZ-1000解剖镜鉴别277只个体胃内容物中的食物种类,发现其秋季食物以节肢动物为主;成幼体和两性食物生态位宽度为3·42~5·25,食物生态位重叠度较高为0·93~0·98。分析表明,虎纹蛙局部形态特征的两性差异微弱,而体长两性异形差异显著;雌体具有较大的体形与食性无关,而可能与生育力选择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虎纹蛙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调节的离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远友  林浩然 《动物学报》2002,48(2):221-226
利用离体静态孵育系统和放射免疫测定法,研究了性成熟的虎纹蛙雌蛙离体的视前-下丘脑-正中隆起(P-H-ME)片段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分泌调节。结果表明:γ-氨基丁酸(GABA)对成熟前期蛙离体P-H-ME片段的哺乳类GnRH(mGnRH)的释放有显著的刺激作用;随着GABA作用浓度的增加,刺激作用逐渐增强。100μmol/L的多巴胺(DA)及1μmol/L和10μmol/L的雌二醇(E2)则显著抑制鸡ⅡGnRH(cGnRH-Ⅱ)的释放。10μmol/L和100μmol/L的睾酮(T)以及10μmol/L的E2显著刺激冬眠期蛙P-H-ME片段mGnRH的释放。这些结果表明,GABA,DA及E2和T对虎蚊蛙GnRH的释放有直接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在体注射实验和放射免疫测定法,研究了多巴胺能药物对性腺处于再发育期虎纹蛙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及促黄体激素(LH)分泌活动的影响。结果是:多巴胺(DA)及其激素剂阿扑吗啡(APO)可显著降低血浆LH水平;而多巴胺的拮抗剂-地欧酮(DOM)可显著增加垂体LH含量。DA对脑中cGnRH-Ⅱ的合成有抑制作用,而OM对其mGnRH的释放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结果表明:DA可在脑及垂体水平分别抑制虎纹蛙GnRH和LH的释放,DA对LH释放的抑制作用很可能是通过D2受体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5.
虎纹蛙消化道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采用小鼠抗人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单克隆抗体AA1,应用ElivisionTM plus免疫组化染色法对虎纹蛙(Rana tigrina rugulosa)消化道组织中类胰蛋白酶阳性肥大细胞存在的可能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单克隆抗体AAl可与中性缓冲福马林液固定的虎纹蛙组织的肥大细胞获得良好的交叉反应,类胰蛋白酶阳性细胞胞浆染成棕黄色,证实虎纹蛙肥大细胞胞浆颗粒中也存在类胰蛋白酶。虎纹蛙组织中AA1免疫染色阳性细胞的分布,与AB/SO和改良甲苯胺兰染色阳性细胞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虎纹蛙类胰蛋白酶阳性细胞数量很少,且阳性反应比人胃癌间质肥大细胞弱,主要见于黏膜型肥大细胞(MMC)分布区域,如消化道黏膜上皮下方和固有层,少量分布于肠绒毛基底部及食管腺和胃腺周围。而在结缔组织型肥大细胞(CTMC)分布区域,如消化道黏膜下层结缔组织中却未见类胰蛋白酶阳性细胞。AB/SO和改良甲苯胺兰染色阳性细胞数量多,广泛分布于消化道黏膜固有层、黏膜下层、腺体之间、肌间及外膜结缔组织,说明并不是所有的虎纹蛙肥大细胞都含有类胰蛋白酶。很有可能是虎纹蛙MMC中含有类胰蛋白酶,而CTMC中不含类胰蛋白酶。虎纹蛙类胰蛋白酶阳性细胞数量很少,且阳性反应比人胃癌间质肥大细胞弱,说明虎纹蛙肥大细胞胞浆颗粒类胰蛋白酶含量较少,虎纹蛙属于低等脊椎动物,可能与生物进化水平较低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樊晓丽  雷焕宗  林植华 《生态学报》2012,32(17):5574-5580
体温是影响变温动物表现的最重要生理学变量。检测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虎纹蛙的雌性亚成体、雄性亚成体、幼体和蝌蚪这4个发育阶段的选择体温和热耐受性。单因子方差分析表明,虎纹蛙选择体温、耐受低温、耐受高温和温度耐受范围的组间差异均显著,幼体的选择体温(24.13℃)显著低于雌性亚成体(28.06℃)、雄性亚成体(29.27℃)和蝌蚪(28.23℃),雌性亚成体、雄性亚成体和蝌蚪之间差异不显著;幼体的耐受低温(13.85℃)显著高于雌性亚成体(11.27℃)、雄性亚成体(10.84℃)和蝌蚪(10.74℃),雌性亚成体、雄性亚成体和蝌蚪之间差异不显著;幼体具有显著低的耐受高温(35.48℃)、蝌蚪具有显著高的耐受高温(43.31℃),雌性亚成体(39.55℃)和雄性亚成体(39.02℃)的耐受高温差异不显著;幼体(21.62℃)具有显著小的温度耐受范围、蝌蚪(32.58℃)具有显著大的温度耐受范围,雌性亚成体(28.28℃)和雄性亚成体(28.18℃)的温度耐受范围差异不显著。虎纹蛙幼体和亚成体体温和水温之间在降温速度和升温速度的相关关系均显著。用回归剩余值去除水温变化速度对体温变化的影响,双因子方差分析(降温和升温速度为重复检验设置)表明,幼体的体温变化速度显著大于亚成体,两性亚成体间差异不显著;温度变化类型(降温和升温)和两因子的交互作用对体温变化的影响不显著。基本热生态位分离和体温调节能力的发育限制是形成上述现象的最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以扫描电镜的方法对中国虎纹蛙脾微血管铸型进行了观察,发现脾实质的白髓和红髓之间界限不甚清晰,脾血窦形态大小不一,相续连接成网,窦壁上有少数裂孔.脾微循环为闭锁和开放性循环共存的类型,且大部分为开放性循环.脾实质断面上有动静脉吻合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虎纹蛙的含肉率及蛙肉和蛙皮氨基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了8只人工养殖虎纹蛙的含肉率及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虎纹蛙的含肉率平均为35.27%;蛙肉和蛙皮干物质中水解氨基酸总量分别为71.740%和79.084%,其中必需氨基酸分别为22.95%和15.88%,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32.00%和20.08%;游离氨基酸中6种呈味氨基酸含量丰富,分别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45.50%和60.40%;蛙肉和蛙皮限制氨基酸均为缬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43.83和27.66。认为虎纹蛙是一种营养价值和养殖价值都较高的品种。  相似文献   
9.
赖水发  余正良  陈上权  刘红  曾治高 《生态学报》2020,40(21):8005-8013
赣江发源于武夷山脉南段西麓的高山岭间,该区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蕴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然而关于该区域两栖动物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调查非常匮乏,不利于赣江源头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于2016年4-9月期间在江西赣江源区域采用样线法调查了两栖动物的资源状况、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特征,比较了它们在山地森林区、丘陵森林与农田区和盆地农田区3类栖息地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赣江源区域分布有8科23种两栖动物,新增记录3个物种,包括尖舌浮蛙、寒露林蛙和九龙棘蛙,泽陆蛙和饰纹姬蛙为优势种。赣江源区域的两栖动物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存在显著的季节间差异和栖息地间差异;两栖动物季节性繁殖是造成前者差异的主要因素,而土地利用类型、栖息地特征、空间距离、生活习性的物种特性等因素成就了后者差异的出现。因此,春、夏季一般有比秋季见到更高的两栖动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山地森林区的两栖动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盆地农田区次之,丘陵森林与农田区的最低。山地森林区应成为赣江源区域两栖动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虎纹蛙,在3类栖息地中均有分布,且在盆地农田区和山地森林区能见到更多个体,但农田区分布的虎纹蛙遭受到更大的威胁,建议加强对农田区虎纹蛙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农药的使用对水生动物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本文研究了有机氯杀虫剂硫丹对中国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蝌蚪的毒性效应。具体而言,首先检测了硫丹的安全浓度(SC),并在急性毒性实验中评估了硫丹的毒性等级。然后检测了外周血液中红细胞核形态异常,并在慢性毒性实验中测定了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结果表明,在急性毒性中,随着硫丹溶液浓度的增加和染毒时间的延长,蝌蚪的平均死亡率显著增加,即蝌蚪存活率取决于农药剂量和染毒的时长。硫丹对中国虎纹蛙蝌蚪的96 h半致死浓度LC50值为23.38 μg/L,安全浓度为2.34 μg/L,为剧毒性农药。在血液红细胞核异常实验中,观察到5种不同类型的细胞核异常:核碎裂、双核、不等分裂、核凹陷和核空洞。血液红细胞核异常率与农药浓度呈正相关。在酶活性检测中,三种酶的活性均受硫丹浓度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随硫丹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乳酸脱氢酶(LDH)活性随着硫丹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研究结果表明,硫丹对中国虎纹蛙蝌蚪具有很高的毒性,并证明了血液红细胞核异常和特定的代谢酶可以作为环境监测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