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峨眉山和黄山都是我国著名的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生态旅游地,对两地藏酋猴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了解不同生境、不同旅游管理方式对野生灵长类动物的影响。本研究对峨眉山藏酋猴M. t.thibetana肠道微生物16S rRNA基因进行测序,并与黄山藏酋猴M. t. huangshanensis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两地藏酋猴肠道菌群有大量共有的可操作分类单元,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峨眉山藏酋猴肠道菌群的优势门类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69. 04%±11. 81%)、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1. 59%±10. 05%)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 (2. 73%±2. 17%);黄山藏酋猴为厚壁菌门(46. 34%±8. 15%)、拟杆菌门(36. 75%±6. 38%)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14. 91%±8. 06%)。在属级水平上,峨眉山藏酋猴肠道丰度最高的为颤螺菌属Oscillospira(23. 49%±16. 63%),黄山藏酋猴为普氏菌属Prevotella(36. 35%±9. 15%)。在群落多样性方面,黄山藏酋猴α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峨眉山,且两者的菌群结构也产生了显著分化。PICRUSt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峨眉山藏酋猴在脂类代谢、外源化学物的降解与代谢等通路显著富集,而黄山藏酋猴在多糖的合成与代谢等通路显著富集。研究还发现峨眉山藏酋猴肠道存在一定丰度的传染性致病菌,这可能与峨眉山的生态旅游有关。  相似文献   
2.
觅食是获取营养物质和能量的重要途经。对于栖息在四季分明地区的灵长类动物而言,低温以及食物资源相对匮乏的冬季是其生存和生长发育的瓶颈期。本研究以安徽黄山的野生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天湖山群为对象,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Instantaneous scan sampling)采集猴群觅食行为数据,并分析其冬季食物组成及食物中各化学成分含量对取食的影响。结果显示,野生藏酋猴在冬季共取食23科31属34种植物,主要包括壳斗科(Fagaceae,21.62%)、樟科(Lauraceae,17.57%)、蔷薇科(Rosaceae,8.11%)的植物,取食部位以叶片(66.22%)和果实(种子)(24.32%)为主。不同取食部位的水分、总糖、淀粉、脂肪、单宁等成分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叶片的水分含量高于果实(种子)、茎和芽,茎和果实(种子)含有较高的总糖,果实(种子)的淀粉和脂肪含量最高,芽的单宁含量最高。此外,取食植物中的总糖含量高于非取食植物。结果表明,野生藏酋猴适应寒冷冬季与食物匮乏的觅食策略是对植物种类、植物部位及其主要营养成分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3.
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发现藏酋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8月下旬至2013年12月上旬,在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首先通过走访询问确定预调查区域,然后采用“V”型路线法进行调查。发现保护区内茶园附近山体中部陡峭悬崖区域向阳侧的落叶阔叶林带(107°38′~107°39′E, 32°62′N, 海拔: 1 424 m~1 589 m)至少有1群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分布,共有个体约35只,并按年龄结构组成初步预测该群体处于增长中。  相似文献   
4.
以存活率(SR)、复苏运动度(RM)、SPA为精子活力检测指标,对四种冷冻程序PSF、H3P、LP、MDP和卵黄的、无卵黄的冷冻稀释保存液进行了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精液冻存比较研究。 PSF的SR为90.1±1.9%,RM为63.8±2.8%,显著高于其他三种冷冻程序(P<0.01)。卵黄冷冻稀释保存液(MDM)的SR(95. 4±1.3%)和RM(88.0±10.2%)显著高于无卵黄防冻液(FCS-G/TH)的SR(90.1±1.9%)和RM(63.6±2.8%),但前者在复苏一小时后,RM(12.5±1.6%)明显低于后者的RM(54. 7±2. 2%)。用 FCS~G/TH冻存的精液经 SPA检测,其穿透率为新鲜精子的 51. 9%。结果提示:1)慢速降温冷冻程序适于藏酋猴精液冻存;2)卵黄冷冻稀释保存液能较好地保存藏酋猴精液的活动度;而无卵黄防冻液则有利于延长其冷冻精子的运动寿命。这可能与两者的稀释液及所含的脂蛋白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5.
藏酋猴的分类与分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基于外部形态,毛色,头骨特征和地理分布对藏酋猴进行了分类整理,认为藏酋猴在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已达到了亚种水平,可分为4个亚种(包括两新亚种):M.thibetanathibetna,M.thibetanapullus.M.thibetanahuangshanensissubsp.nov.和M.thibetanaguizhouensissubsp.nov。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一种改进的阴茎电刺激采精法,用脱脂棉和铝箔作为电极,以避免直接用金属电极可能对阴茎的损伤,并运用这一方法对猕猴(Macaca mulatta)、藏酋猴(M.thibetana)和熊猴(M.assamensis)进行了电刺激采精及其精液特征研究。电刺激采精模式为连续刺激和间断刺激方式。在采精过程中没有发生阴茎损伤。对初次接受电刺激采精的动物以间断刺激模式效果较好。猕猴、藏酋猴和熊猴的射精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水平对实验藏酋猴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并确定幼年实验藏酋猴的蛋白营养需要量。方法选用15只幼年实验藏酋猴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3个重复,分别饲喂蛋白水平为11.1%、16.1%、20.5%、24.5%和29.8%的日粮,试验期90d。结果随着日粮中蛋白水平的提高,实验藏酋猴的增重、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尿素氮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血清总蛋白、甘油三酯、γ-谷氨酰胺转移酶和碱性磷酸酶无显著差异。应用折线法确定幼年实验藏酋猴的蛋白营养需要量为23.69%。结论日粮蛋白水平对实验藏酋猴生长性能有显著影响,从生物学和经济学角度考虑,初步认为在本试验条件下,未成年实验藏酋猴日粮蛋白水平以23.69%最合适。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原代藏酋猴进行外周血细胞及血液生化指标测定,了解不同年龄段藏酋猴的生理指标差异.方法 在清醒状态下采集30只藏酋猴后肢静脉血,检测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结果 与同属灵长类动物检测结果比较,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也存在种属特点.结论 藏酋猴随着体重和年龄增大,血糖有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藏酋猴精子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光间首次对我国特有的灵长类动物藏酋猴的精子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藏酋猴精子在大体结构上,如头的形状,顶体大小,核的结构等,与猕猴属其它种类相似,其主要特征是顶体发达,总长(79.96±0.29)um,及头长(5.97±0.05um),尾中段(11.98±05um)与尾主段的长度(62.01±0.32um)与红面猴(Macaca arctoides)及猕猴属其它种类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果表明藏酋猴与红面猴应分属于不同的种组,与Fooden关于藏尊猴分类的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10.
藏酋猴交配活动中的性打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成培 《兽类学报》1993,13(3):172-180
1986—1987年期间,对藏酋猴(Macaca thihetana)黄山鱼鳞坑群交配活动中的性打搅行为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观察和研究。在766次交配中,交配个体受到了266次性打搅。性打搅行为大部分发生在交配雄性开始爬跨雌性时(89.2%),较少发生在交配雄性爬跨雌性之前(0.7%)和射精时或射精后(10.1%)。在266次有性打搅的交配中,参加性打搅的个体达473只次,其中,成年个体参于性打搅的频率高于亚成年和幼年个体,而雌雄个体之间各自参于性打搅的频率无明显差异。各个体因在群中的顺位不同,其参加交配活动和受到的性打搅的频率也不同。高顺位雄性和低顺位雌性比低顺位雄性和高顺位雌性较多地参于交配活动,同时它们受到的性打搅的频率也较高。因此,受到性打搅频率的高低与参于交配的频率有关,而与个体顺位的高低无关。在性打搅的行为类型中,63.8%是性打搅者直接朝着交配的雄性,6.6%朝着交配的雌性,29.6%无明确朝向。低顺位雄性和雌性的性打搅行为很少能中断高顺位雄性的交配活动,而高顺位雄性的性打搅却能成功地中断低顺位雄性或雌性的交配活动。然而,在266次有性打搅行为发生的交配中,仅8.6%的交配被性打搅中断。为此,本文就不同性别和顺位的个体所进行的性打搅行为的动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