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探讨老年肠道功能性腹泻致菌群失调症时,患者血浆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表达,以及外周血小板分布情况。我们检测了50例老年胃肠功能性腹泻所致菌群失调症患者的用药前与用药后的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凝血功能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并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以及血小板光学散射分析,了解正常菌群分布对相关指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1 对象与方法 1.1 整肠生药性为地衣芽胞杆菌微生态制剂,通过以菌制菌的方法,利用地衣芽胞杆菌具有拮抗肠道致病菌,进入肠道后并且有生物夺氧,造成肠道低氧,促进生理性有益菌增长,以调节人体肠道的微生态环境,进而发挥生物学活力,起防病治病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绝经前后细菌性阴道病患者标本中优势厌氧菌群,检测厌氧菌分离株对5-硝基咪唑类和林可霉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采集165例未绝经和125例绝经阴道病患者以及84例未绝经和68例绝经正常妇女的阴道分泌物,测定其pH。采用选择性厌氧培养基分离类杆菌、梭杆菌、乳杆菌、优杆菌、消化链球菌和消化球菌,将分离的厌氧菌株鉴定至种。同时采用二倍平皿稀释法,测定塞克硝唑、替硝唑、甲硝唑、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对760株厌氧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100%细菌性阴道病患者、97.6%未绝经和98.5%绝经正常妇女的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出厌氧菌。阴道炎患者标本中,类杆菌属、普氏菌属和紫质单胞菌属厌氧菌分离率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P<0.01),其中以多毛类杆菌、腐败类杆菌、脆弱类杆菌、产黑普氏菌、不解糖紫质单胞菌为优势菌群;梭杆菌属、优杆菌属、消化球菌属和消化链球菌属厌氧菌分离率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乳杆菌属分离率明显低于相应对照组(P<0.01)。未绝经正常妇女和患者及绝经正常妇女和患者阴道分泌物pH分别为4.5±0.2、5.5±0.8、6.5±0.3和6.5±1.0。塞克硝唑、替硝唑和甲硝唑对355株革兰阴性厌氧菌M IC90值为1~8μg/m l,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则为4~16μg/m l;塞克硝唑、替硝唑和甲硝唑对405株革兰阳性厌氧菌M IC90值为8~32μg/m l,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则为4~16μg/m l。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90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分别测定应用肠疗和贝飞达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和红细胞粘附率、红细胞CR1分子数量及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并进行比较。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加肠疗、常规治疗加肠疗与贝飞达3个治疗组(各30例)。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血液生化指标和肠道菌群数量及红细胞粘附率、红细胞CR1分子数量,并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红细胞粘附肿瘤功能及红细胞CR1分子数量明显下降(P〈0.01);应用微生态调节剂组患者的肝功能恢复程度及临床症状的改善好于常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加肠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结肠治疗机治疗联合微生态调节剂贝飞达可以有效改善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提高患者红细胞粘附率及红细胞CR1分子数量,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5.
微生态制剂在儿童肠道疾病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迟明  李静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6,18(1):80-80,F0003
儿童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其生理及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对外来致病因索的防御能力及防御意识不够,成为肠道疾病的易感群体。微生态制剂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由于其在防病治病、保健等方面显示出特殊的功效而受到普遍重视,也为临床儿童肠道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手段。笔者就近年来微生态制剂在儿童肠道疾病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肠道正常菌群及微生态稳定对人体极具重要性,中草药对肠道菌群具有调节作用.本文综述了人体的肠道正常菌群与疾病产生和发展的关系,结合中草药对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研究,探讨中药调节肠道菌群与其发挥疾病防治效果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中草药的临床应用及药理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手术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以期更合理的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择58例腰椎后路手术患者,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症者38例,未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症的20例作为对照组。在腰椎后路手术后,分别取2组患者自然排出的新鲜粪便10 g,采用定性定量检测比较2组患者肠道主要菌群差异及B/E值。肠道菌群失调症患者且与手术前自然排出的新鲜粪便进行相同比较。结果试验组肠道的双歧杆菌、类杆菌数量及B/E值较对照组均减少,分别是:9.21±0.65 vs 10.12±0.85;10.02±0.45 vs 10.23±0.45;1.05±0.17 vs 6.99±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肠杆菌、肠球菌数量较对照组增加,分别是:9.11±1.09 vs 8.55±0.89;7.80±1.02vs 7.29±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梭菌、乳杆菌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菌群失调症患者与手术前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手术出现肠道菌群失调患者专性厌氧菌减少,条件致病菌增加,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下降。正确及时地去除病因,尽可能地采取微创手术技术,减少医源性损伤,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纠正营养不良,合理使用抗生素是解决腰椎后路手术患者肠道功能障碍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8.
双歧杆菌预防化疗后肠道菌群失调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双歧杆菌对乳腺癌患者由于化疗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的预防作用。2010年在我科住院的98例乳腺癌患者,在第一周期化疗后有48例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为48.9%;在3周后的第二周期化疗前1d予患者口服双歧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一次4片,一日2次),直至化疗后2周,肠道菌群失调例数减少到32例,发生率为32.7%。在前后两周期化疗期间监测血常规,粪便菌群失调检查。治疗周期出现菌群失调比例32.7%明显低于对照周期48.9%(P〈0.05),双歧杆菌对乳腺癌患者化疗导致胃肠菌群失调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9.
肝病肠道菌群失调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当今肝病肠道菌群失调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 endotoxemia,IETM)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在肝病时发生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部分革兰阴性菌大量增殖,后者导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发生率升高,而内毒素血症在肝病的维持和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加重肝病.因此,肝病-肠道菌群失调-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其中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肠道菌群失调所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本文将就肝病时肠道菌群失调所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以及微生态疗法阻断此环节的研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肠道菌群失调对小鼠造血因子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肠道菌群失调后小鼠造血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抗生素脱污染造成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的动物模型,用ELISA的方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3(IL-3)、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含量.结果:菌群失调后小鼠血清IL-3和GM-CSF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1);双歧杆菌数量与IL-3和GM-CSF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肠道菌群失调可影响机体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