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本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大鼠在热及冷环境、苯丙胺兴奋和骨折等四种应激状态下脑内亮-脑啡肽(LEK)含量的变化。观察到热及冷环境和苯丙胺兴奋均使下丘脑和纹状体LEK 含量明显下降,而骨折使纹状体和丘脑 LEK 含量明显上升。这一结果说明,在四种不同的应激状态下,脑区 LEK 含量变化的趋向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
在无麻醉的麻痹猫,以伤害性电刺激内脏大神经传入纤维诱发的连续内脏躯体反射放电为指标,分别刺激腓总神经、延髓中缝大核区以及包括导水管周围灰质、中央中核在内的脑区以产生相应的抑制效应。分别全身与脊髓硬膜内给予纳洛酮以及对氯苯丙胺与羟甲丙基甲基麦角酰胺(Methysergide),观察各种抑制效应的变化。发现:(1)静脉注射纳洛酮虽在不少的动物上能暂时地逆转上述效应,但逆转的程度都是不完全的,硬膜内给药也有类似作用;(2)静脉或腹腔内注射对氯苯丙胺一般能较完全而持久地阻断这些抑制效应,但对腓总神经的抑制效应影响较小,硬膜内给药也有相似的效果;(3)羟甲丙基甲基麦角酰胺(静脉或硬膜内注射)主要阻断腓总神经的抑制效应,对中缝大核的抑制效应影响较小。上述结果显示,阿片肽能和5-羟色胺能下行系统均直接参与内脏痛觉传递的延髓中缝-脊髓调节机制,但后者所起的作用可能更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进一步研究苯丙胺神经毒性作用机制,我们对大鼠进行不同时长的反复苯丙胺刺激,检测大鼠部分脑区中蛋白羰基化的变化情况,我们的研究为苯丙胺的成瘾及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对大鼠进行1d、3d、7d、10d及14d的苯丙胺反复刺激,进行旷场测试检测其活动量变化后,采用DNPH法检查的大鼠大脑前皮层、海马区、杏仁核三大脑区总蛋白的蛋白羰基化水平变化,探讨反复苯丙胺刺激对大鼠脑部蛋白羰基化的影响。结果:苯丙胺刺激7d及14d时,大鼠活动量出现了显著性增加,同时大鼠前皮层总蛋白的蛋白羰基化也出现了显著性增加,而海马区及杏仁核区域总蛋白的蛋白羰基化没有明显变化。结论:反复苯丙胺刺激能够增加大鼠活动量及大脑前皮层总蛋白蛋白羰基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药物滥用已经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一个公共卫生与社会问题。在药物滥用监测中,毛发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旨在设计一种快速、准确、灵敏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来检测毛发中的苯丙胺类药物,采用气相-质谱联用法开展实验,并通过前处理简便、分离提取率高的步骤,成功建立起了检测人体毛发中苯丙胺类药物的方法。文章为毛发检测在药物滥用监测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并且有望在临床诊断与法医学领域实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