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植物功能性状可以反映植物应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策略。该文以芒萁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冗余分析,比较了3种微地形(沟脊、沟壁、沟底)中环境因子和芒萁叶片功能性状的差异,分析了芒萁对浅沟微地形的响应及其适应策略。结果表明:(1)芒萁叶片功能性状的总体变异程度在0.05~0.47之间,叶厚和叶面积均表现为沟底>沟壁>沟脊(P<0.05),沟壁的叶氮含量显著高于沟脊和沟底,沟脊的叶磷含量显著低于沟壁和沟底,比叶面积和叶碳含量在3种微地形间均无显著差异。(2)沟脊的芒萁通过减小叶面积来降低水分散失进行自我保护,沟壁的芒萁通过增加叶氮含量来提高叶片光合速率而促进生长,沟底的芒萁通过增大叶面积来提高光捕获能力而促进生长。综上结果认为,土壤养分和温湿条件的差异,促使芒萁通过调节营养物质含量和改变叶片形态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相似文献   
2.
植被恢复过程中芒萁覆盖对侵蚀红壤氮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氮素是限制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因子。采用时空代换法,以红壤侵蚀区未治理、恢复12年和30年的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林下芒萁覆盖地与裸地表层土壤之间氮同位素、不同形态氮组分含量以及不同组分氮含量所占比例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所有马尾松林中,芒萁覆盖增加了表层土壤的全氮含量,δ~(15)N值则比林下裸地显著降低了33. 8%—83.1%(P0.05)。随着恢复年限增加,林下芒萁覆盖地表层土壤δ~(15)N值显著下降,而林下裸露地δ~(15)N值没有显著变化(P0.05)。不同恢复年限马尾松林的芒萁覆盖地表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氮和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林下裸地(P 0.05),而硝态氮含量则显著低于林下裸地(P0.05)。随恢复年限增加,表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氮、铵态氮含量均呈增加趋势,而硝态氮含量则呈下降趋势,不同形态氮占全氮比例表现为:微生物生物量氮铵态氮可溶性有机氮硝态氮。相关分析表明土壤δ~(15)N值与硝态氮极显著正相关,与其他氮组分极显著负相关(P0.01)。由此可见,与林下裸地相比,芒萁覆盖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有助于提高表层土壤中全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氮和铵态氮含量,降低硝态氮的淋溶损失风险,促进土壤氮保持和积累,从而有利于退化红壤生态系统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管东生 《生态科学》1995,(2):147-147
香港芒萁群落的第一性生产力管东生(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系,广州510275)芒萁(Dicranopteris)群落广泛分布于香港和华南地区,它是华南山地丘陵区主要的薪碳原料之一。然而,对它的第一性生产力的详细研究未见报道。本文利用收获法,研究香港芒萁群落...  相似文献   
4.
用感耦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了江西赣南地区非稀土矿区和处不同稀土矿区内,土壤-铁芒萁系统中La、Ce、Pr、Nd、Sm、Gy、Db、Yb和Y的含量,并对其在土壤剖面层及铁芒萁植物体内的分布、迁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剖面层的底土层含量最高,但表土层铈相对富集.稀土元素总量(∑REE)在铁芒萁植物体内的分布规律是叶>根>茎>叶柄,单一稀土元素的分布规律各异,La、Ce、Pr、Nd的分布规律表现为:叶>根>茎>叶柄;Sm和Gd在不同采样点表现为叶>根>茎>叶柄或根>叶>茎>叶柄;Dy、Yb和Y均有3种不同的分布模式:叶>根>茎>叶柄、根>叶>茎>叶柄及根>茎>叶>叶柄.稀土元素在铁芒萁体内的迁移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分馏作用,茎、叶柄、叶中的重稀土相对贫乏.  相似文献   
5.
芒萁群落中营养元素的循环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建  钟章成 《生态学报》1991,11(4):299-306
  相似文献   
6.
芒萁植株浸出液对几种植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芒萁在天然植物群落中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对其它植物的排斥作用。在研究中必须注意其化学分泌物对其它植物的抑制作用,以利荒山灌木草丛的经济利用。作者选取马尾松、猪屎豆、天兰苜蓿、紫苜蓿、葛藤、红车轴草、白车轴草及禾本科的牛尾草、块茎虉草进行栽培试验证明,芒萁植株的浸出液对马尾松以外的其它试验植物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香港芒萁群落养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香港芒萁群落养分的分配、季节动态和循环。研究结果表明:(1)N、P、K浓度在活物质大于死物质,地上部分大于地下部分。(2)植物的养分贮量是活物质大于死物质,地下部分大于地上部分。(3)当年生芒萁地上部养分贮量随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干物质生产率超过养分吸收率,使得N、P、K浓度由于生物量的增加而降低。(4)虽然芒萁群落的净第一性生产力大于其邻近的草地和灌木林,但其净第一性生产量中的N和P量却小于灌木林。(5)以土壤中的总N和总P来计算,生态系统中的N和P主要贮存于土壤库中,但以土壤有效K来计算,则有大约36%~50%的K贮存于植被中。(6)在研究期间,立枯体和死地被物中的N、P、K贮量逐渐增加,这表明在火灾后生态系统的立枯体和死地被物养分库有一个累积过程。(7)N、P、K通过枯枝落叶的归还量分别占它们在地上部净第一性生产量中的49.1%、30.8%和13.1%,而地上部净第一性生产量中的N和P的31.2%和46.6%来自于养分的内部循环。  相似文献   
8.
芒萁的生化他感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蕨类植物芒算(Dicranopterispedsa)广泛分布于我国江南丘陵、山地的酸性红壤上,从而被称为那里灌木草丛等次生植被的“识别种”及“标志种”植物,也是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O芒算的竞争能力和“排外”能力很强,某个地段一旦被其种群所占据,其他植物便很难在此前发、生长和定居。如此,我们在野外所看到的便是由这单一物种所构成的“纯植丛”(pure山icket);自然群落是如此,再看农田杂草,其抗性、忍耐力、占空力和对其他种的排斥力虽然也很强,但却同样难以侵入芒共植丛。尽管农田与芒算等形成的决生性灌草丛植被常常相间分布,…  相似文献   
9.
La、Ce、Nd、Tb、Dy 等稀土元素在铁芒萁( Dicranopterisdichotoma Underw) 体内的分布规律是叶> 根> 茎, 而Pr、Sm 、Eu、Gd、Ho 和Y等稀土元素在铁芒萁体内的分布规律是根> 叶> 茎。轻、中稀土元素容易被吸收和积累,并表现出选择性吸收。铁芒萁叶绿素中结合有较多的稀土元素,且主要是轻稀土元素,其中La 含量最高,占56 .08% ,其次是Ce,占19 .40% 。利用荧光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FXAFS)光谱表征出,在铁芒萁体内La 是与两个卟啉环配位的,推断叶绿素镧为双层结构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福建省三明市马尾松人工林淋溶液中水溶性有机物(DOM)的溶解特征和光谱学特征,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鲜叶、未分解层(L层)和半分解层(F层)凋落物为研究对象进行室内淋溶,对淋溶液中的水溶性有机碳(DOC)、水溶性有机氮(DON)与水溶性有机磷(DOP)含量和紫外光谱(SUVA)、荧光光谱指标和红外光谱(FTIR)等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24 h内,随着淋溶时间的延长,DOM含量呈现有波动的上升趋势;芒萁除鲜叶的DOC含量显著高于马尾松外(P0.01),其余DOM含量均小于马尾松。两植物F层DOM的SUVA值和腐殖化指标(HIX)都显著高于鲜叶和L层(P0.05),表明F层的芳香性化合物含量和腐殖化程度越来越高。DOM的同步荧光峰值显示淋溶液中含有类蛋白和类富里酸荧光团。两植物的红外光谱显示有5个相似的吸收谱带,强度最大的吸收来自于H键键合的-OH的伸缩振动,同一植物3种样品之间红外吸收的差异证明从鲜叶-L层-F层凋落物的共轭体系逐渐增大,结构更复杂。因此,随分解进程两植被DOM的化学结构越来越复杂;马尾松较芒萁含有更多的DON和DOP,这一方面为微生物提供了更多的养分,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底物分解的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