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5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110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工湿地对胡子鲇养殖水体循环净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型观光植物美人蕉-砾石为基础的垂直流人工湿地对胡子鲇养殖水体进行净化处理和回流使用,在胡子鲇养殖中测定了水体主要水质指标的变化,表明人工湿地对养殖水体净化效果显著,养殖期间BOD5、COD、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1.77%、55.55%和65%,净化后水质部分符合渔业用水标准,可以循环利用.对照池水体由于BOD5、COD、TN得不到去除而持续增加,混浊度显著高于实验池,并出现水华.这种水体循环养殖模式具结构简单和易推广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潮滩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通过对上海市6个典型潮滩湿地(崇明东滩、崇明北滩、九段沙、青草沙、南汇边滩和杭州湾北岸)的调查,共记录到大型底栖动物112种,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分别占总物种数的51.8%、22.3%和18.8%。6个潮滩湿地中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呈现一致的规律,即高潮区〉中潮区〉低潮区;在生物量构成中,甲壳动物是最为重要的类群,其总体平均相对贡献率在51%~97%之间,软体动物的总体平均相对贡献率在2%~48%之间。大型底栖动物密度的空间分布在地点间存在较大差异,在崇明东滩、九段沙和杭州湾北岸湿地中,软体动物在数量上占优势;而在崇明北滩、青草沙和南汇边滩,甲壳动物却是优势类群。与20世纪80和90年代的调查资料相比,近20多年来上海市潮滩湿地中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明显增加,但群落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优势类群由个体较小的软体动物转变为平均体重较大的甲壳动物,这主要与人类活动(过度采捕、环境污染和生物促淤等因素)的强度干扰有关,也反映上海市潮滩湿地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正在逐步下降。  相似文献   
3.
周边区域湿地景观变化对洪河保护区涉禽栖息地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红玉  李兆富 《生态学报》2008,28(10):5011-5019
以三江平原洪河国家级保护区及其周边3个农场为研究区域,利用GIS技术和栖息地评价模型方法,探讨了周边区域湿地景观变化对保护区内景观结构以及丹顶鹤、东方白鹳栖息地的影响。结果显示:(1)自1983年区域土地开发以来,周边区域湿地景观面积减少了63%,景观类型多样性趋于单一化;(2)保护区内湿地景观结构改变明显,类型多样性呈降低趋势,丹顶鹤和东方白鹳栖息地面积和空间分布均发生变化;(3)保护区与周边区域湿地景观连通度降低了70%,其结果严重改变了保护区与周边区域的景观生态联系,削弱了保护区原有湿地景观多样性和涉禽栖息地功能;(4)必须从景观尺度,恢复保护区周边一定面积的湿地景观结构,维持保护区与周边区域适当的景观生态联系,是有效管理和维护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按照十二五规划,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凝练出5个特色(优势)学科,分述如下:湿地生态学2005年,学院生态学科部分教师参与杭州西溪湿地一期工程规划设计等工作;2008年,匡廷云院士加盟杭州师大,明确学院研究工作重心向湿地倾斜;2009年,  相似文献   
5.
在温室中建立红树林植物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 Buch-Ham)模拟湿地系统,分别用正常浓度(SW)、5倍浓度(FW)和10倍浓度(TW)3种人工配制的生活污水定时定量对模拟系统污灌4个月,无瓣海桑模拟湿地系统对人工合成污水中污染物总净化率平均为N 84.6%,P 91.2%,Cd 91.2%,Pb 94.8%,Zn 84.9%,Cu 87.1%,其中土壤子系统在总净化率中所占比例平均为N 54.5%,P 76.5%,Cd 99.1%,Pb 99.6%,Zn 99.3%,Cu 99.2%.重金属有99%以上是积累在土壤中,表明土壤子系统是本模拟湿地系统净化的主体,这也是植物借以避免污染物伤害的原因之一.与不栽种植物的比较,栽种无瓣海桑的系统中土壤子系统的重金属净化率高,说明红树植物在模拟湿地净化系统中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土壤中N、P被无瓣海桑吸收用于生长,栽种了无瓣海桑的土壤子系统的积累量比不栽种的子系统少.  相似文献   
6.
崇明东滩人工湿地越冬水禽行为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6年12月上旬-2007年2月下旬,在崇明东滩堤内次生人工湿地(鱼-蟹塘)对7种优势种水禽的昼间(6:30-17:30)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白鹭(Egrettagarzetta)、苍鹭(Ardea cinerea)和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以停伫行为为主,分别占全天行为的34.09%、45.45%和54.55%;白骨顶(Fulica atra)、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取食行为较活跃,分别占全天行为的32.58%和35.00%;小鹛鹧(Tachybaptus ruficollis)和银鸥(Larus argentatus)游水活动分别占全天行为的44.70%和31.82%.此外,环境温度和光照与水禽活动呈正相关,与风速负相关,湿地内水位由于变化不大而对越冬水禽行为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补水模式及其净化效果与生态效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常州市蔷薇湿地公园为例,提出一种“垂直流+水平流”新型生态补水复合模式,探讨了该模式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该补水模式不但能净化受污染的源水(城市河水),而且可有效提升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景观功能.城市湿地公园内的大部分景观水体可达到全身接触性娱乐类景观功能要求,运行成本仅为常规补水工艺的5%~25%,具有较好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傅强  顾朝林 《生态学报》2017,37(5):1729-1739
景观生态学中的生态网络概念,已被国内外越来越多机构与学者所接受。生态网络结构要素的量化评价成为生态网络能否真正发挥在空间上调和自然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作用的关键。图形理论中相关评价指数为量化评价提供了方法。探讨如何基于图形理论中相关评价结果数据,发现对一个地区生态网络连通性有重要影响的斑块与廊道等生态网络结构要素。以青岛作为研究案例区域,使用最小成本路径模型构建了湿地和林地两种生态网络,并以一定阈值为标准对生态网络做等级划分,采用图形理论中的CL-PIOP评价方法作为基础方法,提出两种生态网络结构要素评价标准对结果数据作深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基于不同等级生态网络斑块的CL-PIOP重要性频次统计可以有效的识别对网络连通性有重要作用的斑块,既涵盖了几乎所有大面积的斑块,同时也包括一定数量的小面积斑块;CL-PIOP评价方法可在众多廊道中快速识别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廊道,且根据CL-PIOP值大小以及在各等级网络中非零CL-PIOP值的频率统计进一步确定廊道的重要程度。此外,不同等级网络中CL-PIOP值存在异常增大的斑块及其相关廊道对于网络构建与连通性增强有关键作用,这些斑块通常与面积等自身的属性无关,而与其在网络所处的位置相关。生态网络模型与图形理论相关方法结合可以快速有效的识别区域重要的生态用地,为相关规划中生态用地的保护、恢复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不同类型湿地景观格局变化与趋势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979—2013年7期卫星遥感影像(Landsat TM)为数据源,结合野外实地调查,通过建立黄河三角洲潮间带湿地数据库,探讨不同类型湿地的景观格局以及自然与人为因素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并基于Markov模型对未来20年三角洲潮间带不同类型湿地的景观格局进行了趋势预测。结果表明,三角洲的潮间带湿地面积在1979—2013年间整体呈先降低后增加变化。其中,1979—2010年的湿地面积持续减少,由1050.28 km~2减少为575.39 km~2,减少率为45.22%;2010—2013年的湿地面积略有增加,由575.39 km~2增加为596.17 km~2,增长率为0.36%。1979—2013年,潮间带主要湿地景观类型随距海远近均呈明显带状分布,但芦苇湿地面积呈明显降低趋势(减少273.53 km~2,减少率为79.68%),盐田养殖池面积呈显著增加趋势(增长12.04km~2,增长率为1584.21%),而光滩、碱蓬湿地、碱蓬-柽柳湿地和柽柳-芦苇湿地等其它类型湿地面积整体均呈波动减少趋势。未来20年,潮间带湿地面积整体将呈降低趋势,其值将由2010年的575.39 km~2减少为2030年的546.98 km~2,减少率为6.60%。芦苇湿地面积将继续减少(减少30.16 km~2,减少率为24.12%),盐田养殖池面积将持续增长(增加3.71 km~2,增长率为38.61%),而光滩、碱蓬湿地、碱蓬-柽柳湿地和柽柳-芦苇湿地等其它类型湿地面积均将呈小幅波动变化。研究发现,尽管自然与人为驱动力的双重作用决定了1979—2013年间潮间带的湿地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但黄河年输沙量(x_1)、区域GDP(x_2)和水产品产量(x_3)对潮间带湿地面积变化(y)的影响更为重要(y=733.192+35.317 x_1-0.005 x_2-4.085 x_3,P=0.00010.05),其对过去30多年间潮间带湿地面积变化的解释贡献高达76.7%。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实施,为实现潮间带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潮间带湿地的保护与生态保育应给予特别重视。  相似文献   
10.
毛碧琦  敖长林  焦扬  高琴  刘玉星 《生态学报》2017,37(4):1297-1308
维持与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定量评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已成为当前生态学领域研究的前沿课题。以三江平原湿地为研究对象,应用选择实验法,选取湿地面积、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和自然景观等4项湿地属性,运用随机参数Logit模型(RPL)对其进行货币化评价,并结合潜在分类模型(LCM)证实并解释公众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偏好异质性。研究结果显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依次为水源涵养湿地面积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对于维持当前各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价值为14.61亿元/a,改善价值为98.58亿元/a。此外,研究发现受访者可分为资源偏好型、景观偏好型和价格敏感型等3个潜在类别,不同类型的群体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存在不同偏好;女性和更高学历的受访者更偏好于资源保护,高收入和到景区旅游次数多的受访者更偏好于景观保护,而教育和收入水平越低的受访者更倾向于选择价格较低的湿地管理方案。研究有助于湿地可持续管理政策的优化设计,为相关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