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化学诱变法选育D-核糖高产菌株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以硫酸二乙酯(DES)为诱变剂,诱变生产D-核糖的转酮醇酶缺陷型枯草芽孢杆菌HG02,考察了不同诱变剂用量对菌体致死率及其生产能力的影响。得出了以DES诱变该菌株的致死率曲线及最佳的诱变条件:诱变剂用量0.8%,诱变时间15min。该诱变条件下对大量的突变株进行筛选,得到D-核糖高产菌HG03,其D核糖产量较出发菌株提高81.69%。达到5.1g/100mL。  相似文献   
2.
大狼耙草是危害生物多样性的一种恶性杂草。使用使它隆、二甲四氯、草甘膦3种除草剂对大狼耙草进行不同浓度、不同防治时期防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使它隆对大狼耙草平均致死率为92%,二甲四氯为85%,草甘膦为82%,但三者差异不显著;高、中、低3种浓度(使它隆分别为0.47、0.40、0.33g·L-1,二甲四氯分别为2.80、2.33、1.87g·L-1,草甘膦分别为5.18、3.89、2.59g·L-1)对大狼耙草致死率差异极显著,高浓度溶液防除效果较好;大狼耙草植株在幼苗期(植株高20cm)、生长盛期(植株高40cm)、花期(植株高60cm)3个防治时期致死率差异极显著,幼苗期防除效果理想。研究表明,在大狼耙草幼苗期使用0.47g·L-1浓度的使它隆防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研究半导体激光对蝗虫的杀灭控制效果.方法:将实验虫体按龄期分为照射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波长808nm、功率2W的半导体连续单管激光器对东亚飞蝗成虫和幼虫头部、翅根、腹部位置;Ⅰ-Ⅲ龄期和Ⅳ-Ⅵ龄期的亚洲车蝗幼虫头部进行不同时间、不同距离的照射实验.分别观察照后第三天东亚飞蝗的致死率;照后2小时、照后2天和照后3天亚洲车蝗的致死率.结果:统计结果表明相同辐照条件下,激光对蝗虫头部具有较强的生物学致死效应;随着照射后时间的延长蝗虫的致死率增加;蝗蝻较成虫容易致死,且蝗虫龄期越小致死率越高.随着激光功率密度和照射时间的增加,蝗虫致死率呈现增长趋势,且功率密度对蝗虫的致死效果起决定性作用.结论:近红外激光辐照蝗虫头部有较好的致死作用,且龄期越小致死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蒸汽压提供湿度的方法研究了在施用不同浓度的孢子悬液及不同温湿度下汤普森被毛孢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的致死情况,并用灰色预测和回归分析建立了数学模型。结果表明:试验条件范围内,完全二次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在温度为28.09℃、湿度为100%、浓度为250万个/mL时,致死率达到81.66%,防效最佳;较湿度而言,温度对被毛孢的影响更为显著;在高浓度或高湿度下,被毛孢对环境的变化更为敏感。综合评价,汤普森被毛孢对二斑叶螨的防效欠佳,若欲推广,尚需进一步的改良。  相似文献   
5.
臭氧对真菌杀灭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根霉 ,黑曲霉 ,青霉 ,酵母菌等为研究对象 ,测定了放电时间与致死率的曲线关系 ,并观察了与空白对照后其菌落形态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 ,随着放电时间的增长 ,致死率明显升高 ,且能够达到完全杀菌。  相似文献   
6.
7.
《生物磁学》2009,(21):I0004-I0004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美国新一期《癌症研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一种药物可消除约半数患小细胞肺癌的实验鼠体内的肿瘤。研究人员希望用这种药物有效治疗小细胞肺癌这一致死率极高的恶性癌症。  相似文献   
8.
孙东平  汪信   《微生物学通报》2004,31(3):59-64
以灵芝菌丝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臭氧发生器放电时间、臭氧浓度、灵芝菌丝致死率之间的曲线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放电时问延长,臭氧浓度变大,致死率明显上升,到一定时间后趋缓,在生物显微镜下认真观察了正常菌丝和被破坏菌丝形态上的差别,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菌丝的外观结构,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了菌丝破坏前后及吖啶橙染色与不染色的形态结构,经低真空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了臭氧处理前后灵芝菌丝细胞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9.
尚时雨  马慧  赵以军  程凯 《生态学杂志》2016,27(4):1271-1276
本试验设计了从正常的AA培养基(CK组)到N和P含量只有正常AA培养基1/600的6种培养基.在25 ℃、2000 lx条件下将宿主席藻在6种培养基中培养8个月后,用显微直接计数法测定了席藻的生长曲线以及噬藻体PP感染宿主席藻的裂解周期与致死率,用离心法测定了噬藻体PP对宿主席藻的吸附率,用一步生长曲线法测定了噬藻体PP的释放量和裂解周期.结果表明: 提高N和P含量会促进宿主席藻的生长,统计分析也显示,在对数中期(第6天),高营养盐浓度中细胞密度显著高于低营养盐浓度中的密度;提高营养盐浓度噬藻体PP的吸附率会显著增高,主要表现为在AA中噬藻体PP的吸附率极显著高于其他组;同时6种培养基条件下噬藻体PP对席藻的致死率变化不大;随着营养水平的升高,噬藻体PP的潜伏期和裂解周期明显缩短,平均释放量显著增加,但裂解宿主的效率却没有显著变化.上述结果说明噬藻体PP对宿主藻的感染力会随着营养水平的提高而明显增强,并可能在水体富营养化进程中发挥着调控藻类种群更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株寄生油松毛虫的白僵菌毒素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一株寄生于油松毛虫(Dent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越冬幼虫上的高毒力卵孢白僵菌(Beauveria tenella)的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出对油松毛虫幼虫具有杀虫活性的毒素物质.[方法]对这株白僵菌进行了液体培养,用乙酸乙酯对发酵液进行萃取,然后对粗提物进行了硅胶色谱分离,利用GC/MS对第6组物质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其发酵液的乙酸乙酯粗提物对油松毛虫具有杀虫活性(校正死亡率42.52%)对粗提物进行了硅胶色谱分离,共得到6组物质,其中第6组物质对油松毛虫的校正致死率达80.26%.利用GC/MS对第6组物质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得知其包括17个组分,其中相对含量大于10%的有:2-哌啶酮占14.02%,2.香豆满酮占47.10%,六氢化-吡咯环[1,2-a]吡嗪-1,4-二酮占21.05%.用其中的2-哌啶酮和2-香豆满酮分别作杀虫试验,油松毛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3.32%和91.61%.[结论]2-哌啶酮和2-香豆满酮是该白僵菌菌株的代谢毒素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