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睾丸间质细胞—研究自体吞噬的一种正常细胞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tried to estimate, in a semiquantitative way, the relative frequency of the autophagic activity in various cell types under physiological condi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highest activity appeared to be in the Leydig cells of rat testes. Autophagosomes were frequently observed in electron microscope photographs of Leydig cells, which provide a good model to study the autophagocytosis in normal cells. The autophagic process in Leydig cells was observed with the electron microscope in preparations treated to show CMPase activity. The mode of formation of autophagosomes in Leydig cell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eps. Step 1, flattened membranous elements expand to enclose a small cytoplasmic territory to form pre-autophagosome. Step 2, The double membrane profile of the pre-autophagosome then completely encloses the cytoplasmic territory to form early autophagosome in which structurally normal organelles are contained. Step 3, the transformation of an early autophagosome into a late one is accompanied by the loss of one of the two delimiting membranes, the partial disintegration of the enclosed content and simultaneous acquisition of acid phosphatase activity. The enzymatic reactivity is acquired following a close association with the lysosomes. The late autophagosome then reaches the cell surface and appear to exocytose their residual content.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自体输血与异体输血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开颅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细胞免疫功能和神经损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2年5月期间在本院行开颅手术的120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输血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异体输血组(n=58,异体输血)和自体输血组(n=62,自体输血),观察两组临床指标、细胞免疫功能、凝血功能、神经损伤标志物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输血量、输注含凝血成分血制品比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输血组出院时CD3+、CD4+、CD4+/CD8+高于异体输血组,CD8+低于异体输血组(P<0.05)。两组出院时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体输血组出院时S100钙结合蛋白B(S100B)、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低于异体输血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自体输血用于TBI开颅手术患者,对患者的凝血功能影响较小,同时还可改善机体细胞免疫功能,降低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  相似文献   
3.
霍尔斯单轴霉的自体荧光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鸿生  崔铁军 《真菌学报》1994,13(4):317-318
  相似文献   
4.
【背景】毒素-抗毒素系统在微生物体内广泛存在,在微生物对抗外界不良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的】以模式细菌假结核耶尔森氏菌(Yersinia pseudotuberculosis,Yptb)为材料,探究其编码的Phd-Doc毒素-抗毒素系统的作用机制和生物学功能。【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Yptb中编码的Phd-Doc毒素-抗毒素系统,通过毒性分析、基因表达分析及蛋白相互作用对其进行鉴定;通过抗生素胁迫、氧胁迫、生物被膜形成等实验研究Phd-Doc在体内发挥的生物学功能。【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出一对Phd-Doc毒素-抗毒素系统,发现二者共转录且相互作用;毒素蛋白Doc能够引起大肠杆菌形态发生变化并抑制其生长,抗毒素蛋白Phd能中和Doc的毒性;Phd-Doc毒素-抗毒素系统具有自调控抑制效应;phd-doc的缺失对Yptb自身的生长无影响,而且毒素蛋白Doc在野生型Yptb内过表达并未显示毒性;phd-doc在转录水平上响应了抗生素胁迫和氧胁迫,其中,对氯霉素胁迫最为敏感,但并不影响Yptb的生长;同时,Phd-Doc能够影响Yptb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结论】Yptb中Phd-Doc毒素-抗毒素系统的功能鉴定对于更好地了解在多变的外部环境下微生物的定殖和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体荧光技术以无损、实时、灵敏度高等优点已成为早期肠癌诊断应用的技术之一。本文总结了自体荧光光谱技术在早期肠癌诊断应用中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荧光激发波长的选择,荧光光谱数据处理方法,以及正常和癌变肠道组织光谱差异的来源。在分析肠道组织中内源性荧光物质及其分布的基础上,回顾了自体荧光成像系统的临床应用进展。最后指出自体荧光光谱与成像技术在早期肠癌诊断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中应用全程规范化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来我院开展自体动静脉内瘘治疗的患者82例,将其随机分为两个小组。为其中一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作为对比组;为另外一组采用全程规范化护理干预,作为研究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满意度和内瘘使用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56%(40/41),明显高于对比组82.93%(34/41),同时研究组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明显长于对比组。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全程规范化护理能够有效提升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对面部凹陷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6年3月-2017年11月收治的62例面部凹陷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患者仅采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治疗,观察组32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身体脂肪吸收率明显高于术后1个月时(P0.05),且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的身体脂肪吸收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对治疗满意度为87.55%,显著高于对照组(70.0%,P0.05)。结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应用于治疗面部凹陷能够有效提高自体脂肪移植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8.
低分子抑瘤物净化白血病细胞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ei XT  Wu ZZ 《生理科学进展》1999,30(2):181-183
胎儿肝脏中存在一类小分子量(分子量〈10kD)的肿瘤抑制物,其在体外对HL-60等多种白血病细胞系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对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的白血病祖细胞也具有这种选择性抑制效果;分离纯化获得两种天然低分子抑瘤物(7-KC和7-β-HC)和一种外源性低分子抑瘤物(DBP),研究证实其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的作用机制是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将其应用于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自体骨髓移植时的体外净化,完成12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上颌窦挤压内提升(OSFE)植骨与不植骨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的35例患者,其剩余牙槽嵴高度(RBH)为4~8 mm,共植入43颗种植体。A组16例患者为植骨组,20个种植位点,牙槽骨可用骨高度平均(5.87±1.19)mm,植入人工骨粉后植入种植体;B组19例患者为不植骨组,23个种植位点,缺牙区牙槽骨可用骨高度平均(5.67±1.10)mm,上颌窦提升后直接植入种植体。6个月后行二期手术完成修复。采用临床检查、X线检查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效果评价。结果:两组病例的牙槽嵴高度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在平均约36.7个月的随访期内,A组种植体的存留率为100%(20/20),B组中有1枚种植体因咬合力过大及口腔卫生较差脱落,种植体的存留率为95.6%(22/23),两组病例的存留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的VAS值比较亦相当。所有种植体骨结合良好,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无炎症,种植义齿咀嚼功能良好。结论:在严格控制适应症、准确掌握种植技巧的前提下,RBH在4~8 mm之间的病例无需额外植入骨代替材料即可取得理想的修复效果,简化了手术的操作,减少了手术的风险和创伤,节省了手术的时间和费用,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0.
一、概述心血管病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公众健康问题。2014年8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指出: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估计为2.9亿,其中心力衰竭450万,位居高血压病、脑卒中和肺心病之后占第4位,心肌梗死250万和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并列第5位。心力衰竭作为各种心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