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2022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贺孝贵 《化石》2001,10(1):28-28
最近,湖北省恩施市统战部与市文物管理所组成的联合考查组,在对本市可资旅游开发的民族文化遗产考查中,意外地在白果乡楠木坪村发现大面积腕足动物化石。化石分布在一道山涯中,数量多,密度高,几乎出手可拾,令人叹为观止。化石以贝类为主,保存十分完好,有的贝纹只有头发丝细,仍然清晰可辩,栩栩如生。更令人叫奇的是,动物在形成化石过程中难以保存的内脏,在个别化石标本中能够见到。  相似文献   
2.
孙鉴庭  李翔 《化石》2012,(4):48-49
十一假期,我第二次参加了郭老师组织的"化石之旅",跟随郭老师去了广西南宁。这次是我们全家三口一起出动。我记得第一次跟郭老师去内蒙古二连浩特时,让我最感兴趣的是郭老师发给每个人的专业  相似文献   
3.
许汉奎 《化石》2002,(4):13-15
腕足类是古生代海洋中分布最广、最常见数量也是最多的一种底栖动物。在我国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志留纪、泥盆纪泥灰岩中的腕足类经风化后常一个个散落在地表 ,几乎遍地皆是 ,因许多化石其外形像一个个落地的石燕 ,所以老乡常称该处为石燕坡、石燕沟。但由于现生的腕足类数量极少、且罕见 ,所以1806年法国人杜美露称这类化石为腕足类 ,即希腊文的brachi(腕)加 pod(足) ,即Brachiopod也就不足为奇了。因它确与双壳类(壳)一样具有二个壳瓣 ,以保护其身体的软体部分。现生的双壳类很多 ,它们体内均有一大的…  相似文献   
4.
滇西施甸中泥盆世地层及腕足动物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建军 《古生物学报》1996,35(3):366-379
对滇西施甸县何元寨组腕足类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组地质时代属于中泥盆世。根据腕足类个体生态和岩相等研究结果,识别了同时异地两个腕足类群落,它们分别是施甸何元寨Atrypa-Gypidula-Schizophoria群落和施甸由旺Athyrisina-Athyris群落,前者生活于水深30m淤泥质底;后者生活在水深30—60m淤泥质底。与邻区贵州、广西和湖南同期腕足类对比结果说明,滇西腕足类缺乏上述地区土著性分子,这证实滇西与扬子地块之间在中泥盆世有一大洋隔离;但两者共有一些特提斯海分子,又说明两者共同接受了西特提斯海水的侵入。  相似文献   
5.
对黔西北仁怀核桃湾、毕节燕子日晚奥陶世Hirnantia动物群中Dalmanellatestudinaria及Dorytretalongicrura居群的埋藏和时间均化的研究表明,两地居群均属原地埋藏的正常居群,且未遭受选择性破坏,这些化石居群的特征基本反映了原先生活居群长期变化的特征。它们的大小频率分布图是强烈的左偏斜,幼年期个体占很大比例。对各居群生存曲线的对比研究表明,生存曲线近似于S形(sigmoidaltyne),反映出幼年期死亡率很高,成年期死亡率较低,而老年期死亡率又增高。同一环境中Dalmanellatestudinaria居群的幼年期死亡率高于Dorytretalongicrura居群,反映了物种自身的不同特性;另一方面,前述两种居群在核桃湾的幼年期死亡率高于在燕子口的幼年期死亡率,说明两地生活环境存在差异;物种分异度分析及剖面的微相分析表明,核桃湾古海水深度浅于燕子口。从大小频率分布图获得生存曲线时,宜采用Levinton和Bambach(197)的方法,即根据公式D=s×in(T+1)将大小转化为生存时限,而不宜采用Thayer(1977)的方法,即直接对作为横坐标的大小取对数。  相似文献   
6.
Levitusia(腕足类)在广西桂林的发现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evitusia的形态构造特殊,是欧洲和中亚地区下石炭统韦宪阶下部常见属。此属在我国广西桂林大塘阶下部尚属首次发现。本文详细讨论了该属的形态构造、亲缘关系、地理、地层分布以及古生态特征,指出Levitusia不仅因具有基本稳定的产出层位和短促的地质时限而为欧亚地区同期地层的对比提供了新的依据,同时又因Levitusia化石群主要发现于碳酸盐岩台地的边缘或台盆交接的斜坡相带,且从未在凝聚沉积、库尔  相似文献   
7.
广西六景剖面艾菲尔-吉维特阶界线层的腕足动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元林 《古生物学报》1992,31(6):708-723
广西六景剖面民塘组底部艾菲尔-吉维特阶界线层的腕足类,是一个台地边缘相和盆地相之间过渡环境中的非近岸底栖型腕足动物群.该动物群以贝体小,属种分异度较高,缺乏明显的地方性分子为特征,石燕贝类占有明显的优势,具背中隔板类型的正形贝类发育,并有鸮头贝科的分子出现.Echinocoelia, Davidsonia 和 Pentamerella 是本腕足动物群的优势属群;其他重要分子有 Skenidioides, Vallomyonia, Leptathyris, Rhynchospirifer, Warrenella 和 Stringocephalus.文中描述腕足类17属19种,其中4新种: Vallomyonia sinensis sp. nov., Pentamerella nanningensis sp. nov., Davidsonia guangsiensis sp. nov., Echinocoelia guangsiensis sp. nov..  相似文献   
8.
中国晚古生代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廖卓庭研究员将他的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的地层古生物事业。在他近60年的职业生涯中, 足迹遍及神州大地, 研究涉及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生物地理学、生物地层学、构造地层学、及古生物地层学在油气和矿产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等领域。他主要从事石炭–二叠纪腕足动物的研究, 建立了22个新属和172个新种; 为华南乃至全国的石炭–二叠纪腕足动物生物地层格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也为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腕足动物化石材料。他长期工作在艰苦的新疆及周边地区, 范围涵盖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脉以及准噶尔、三塘湖、吐哈和塔里木盆地, 和同事们一起建立了新疆石炭–二叠系综合地层框架, 为新疆的油气和其他沉积矿产资源的勘探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专辑收录了代表中国泥盆纪至三叠纪古生物学和地层学方面最新研究成果的研究论文13篇, 以纪念廖卓庭研究员为中国地层古生物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陈中强  郭镇 《古生物学报》2022,61(3):343-357
腕足动物是古生代海洋中最重要的底栖生物类群之一, 然而该门类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大灭绝中遭受巨大的打击, 在中、新生代海洋中被严重地边缘化。为了评价大灭绝对腕足类宏演化过程的影响, 本文聚焦于大灭绝后的复苏过程, 从多样性、壳饰演化、古地理区系三个方面分析全球腕足动物的复苏过程与模式。多样性统计表明, 腕足类的属级分异度大灭绝后大幅降低, 在安尼期快速上升, 并在诺利期达到三叠纪最高水平。相较于晚三叠世的新生分子, 多数早三叠世的新生属种消亡更快, 多为短延限分子。早三叠世至早侏罗世腕足类各个目的壳饰演化趋势迥异, 说明并非受同一因素控制; 壳饰的发育程度与被捕食压力并没有必然联系。相反, 不同腕足目自身的演化历史对壳饰变化具有更显著的影响。网络分析发现腕足类的古生物地理分区性在大灭绝后显著下降, 至奥伦尼克期才再次出现分异现象。中三叠世各地出现大量土著分子, 使腕足类古生物地理分异性更加明显, 甚至可能超过了大灭绝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我认识侯韦占堂先生,始于1954年秋.当时,我刚从学校毕业不久,受石油管理总局地质局的指派,到南京古生物研究所进修古生物,师从王钰先生学习腕足类.上世纪50年代中期,该所的科研人员基本上可以分成两部份:一部份是解放前就在原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和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的专家学者,另一部份是解放后刚从大学毕业分配来所工作或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