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研究上胸段硬膜外阻滞(high thoracic epidural anesthesia,HTEA)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global cerebral ischemia,GCI)再灌注期间脑血流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成功进行T4-5间隙硬膜外置管,并建立四血管阻断的全脑缺血模型进行15 min的全脑缺血。根据通过硬膜外导管输注药物不同,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Sham,0.9%生理盐水)、假手术-硬膜外组(Sham-HTEA,0.25%布比卡因)、全脑缺血组(GCI,0.9%生理盐水)和硬膜外组(HTEA,0.25%布比卡因)。给药时间从缺血前15 min开始以20μL/h的速度持续输注至再灌注24 h。缺血前至再灌注2 h观察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CBF),Western-blot检测再灌注24 h海马凋亡蛋白Bcl-2和Bax含量。结果:HTEA组与GCI组相比,缺血期间及再灌注2 h内的MAP和HR无统计学差异,而与Sham组相比,GCI组的MAP缺血时升高,而再灌注时降低(P0.05);再灌注10 min的高灌注期HTEA组CBF明显低于GCI组(123.1%±35.2%vs 177.5%±32.4%,P0.01),再灌注60 min至120 min的低灌注期的大部分时间点HTEA组CBF均高于GCI组(P0.05);再灌注24 h海马组织Bax/Bcl-2比例明显降低(P0.01)。结论:0.25%的布比卡因20μL·h-1连续上胸段硬膜外阻滞可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且可改善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低灌注期的脑血流量,并减少再灌注24 h海马Bax/Bcl-2比例。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研究急性缺氧对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组织的细胞损伤作用及其机制。利用密闭玻璃罐构建急性缺氧小鼠模型,采用激光散斑成像仪检测小鼠不同缺氧时间窗的脑血流变化,用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 T-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试剂盒检测大脑皮质和海马组织的氧化应激,用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组织神经炎性反应,用一步法TUNEL细胞凋亡试剂盒检测大脑皮质和海马组织中神经元的凋亡。结果显示,与未缺氧(0min)小鼠相比,缺氧30 min小鼠脑血流显著降低,大脑皮质和海马组织CD68+/Iba1+小胶质细胞百分比显著增加,且神经元凋亡显著增多。与缺氧30 min小鼠相比,缺氧60 min小鼠脑血流相对值显著降低,大脑皮质MDA含量显著增加,大脑皮质和海马中CD68~+/Iba1~+小胶质细胞百分比显著增加,神经元凋亡显著增多。上述结果提示,急性缺氧诱发小鼠脑组织损伤程度具有时间依赖性,而氧化应激和神经炎性作用是重要的损伤机制。  相似文献   
3.
低氧低二氧化碳对大鼠脑血流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正中  钟凯声 《生理学报》1994,46(3):273-280
低氧下脑血流与急性高原病有关,许多研究已证明,低氧不适应者的CBF明显高于低氧适应者,而高原世居者则低于海平正常值。低氧下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有对抗低氧扩血管及降低CBF的作用。因此研究低氧下低PaCO2对CBF的调节作用对于研究急性高原病的防治及其机理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研究目的:(1)揭示低氧下低PaCO2与CBF之间的关系;(2)通过增加通气量使PaCO2下降至合适水平,以保护脑血流维持在  相似文献   
4.
低浓度氢清除法测定大鼠局部脑血流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凯声  吕敏 《生理学报》1994,46(3):304-309
利用氢清除法测量动物局部脑血流量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中。本文采用低于爆炸范围下限的3%H2浓度,它可以与任何比例的氮氧气体安全混合,且可避免吸纯氢期间的短暂缺氧,更为严格地控制了实验条件,增加了安全和准确性。本工作对吸100%H2和吸3%H2以及吸3%H21-1.5min和吸3%H25min测得脑血流量分析作了比较,结果表明短期低浓度氢清除法能较好地反映动物的局部脑血流量。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观察了腺苷在低氧适应家兔脑血流(CBF)调节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缺氧时适应组CBF改变不明显,对照组CBF明显增加;缺氧时适应组脑腺苷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脑腺苷酸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适应组脑微血管对腺苷的反应与对照组相近。提示缺氧时低氧适应家兔CBF改变不明显,同低氧适应后脑腺苷含量较低、腺苷酸含量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探讨正常大鼠脑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对15只健康Wistar大鼠进行CT灌注扫描,定量测定全脑不同区域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正常Wistar大鼠脑血流动力学特征.结果:正常Wistar大鼠脑部不同区域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存在较大差异(P<0.05或0.01),Wistar大鼠的CBF和CBV值以小脑最高,其次是基底节区和延髓,大脑皮质的CBF和CBV值较低:而MTT值在Wistar大鼠脑部各区域比较接近,均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可用于定量评价Wistar大鼠脑组织的血液动力学特征,完全适用于小型动物模型脑部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症颅脑损伤(sTBI)患者颅内压(ICP)、脑血流及氧代谢的影响。方法:收集50例sTBI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亚低温辅助治疗,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第3、5、7天ICP动态变化以及治疗前和治疗7天后脑血流和氧代谢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第3、5、7天ICP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增加两组ICP均逐渐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Qmean、Vmean、Wv、DR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天后Qmean、Vmean均升高,Wv、DR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SjvO_2、CjvO_2、CaO_2、CERO_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天后SjvO_2、CjvO_2、CERO_2均升高,CaO_2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颅内压,改善脑血流和氧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室型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探头植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行患侧开颅去骨瓣减压和颅内压监测探头置入术。其中,行普通型颅内压监测探头置入术28例,脑室型颅内压监测探头置入术32例。比较两组术后甘露醇应用剂量和应用时间,术后局部脑血流参数区域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r CBF)、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 r 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对比剂达峰时间(time to peak, TTP)恢复情况。结果:脑室型颅内压监测组患者术后应用甘露醇的剂量和天数较普通颅内压监测组明显缩短(P0.05),术后3个月随访提示脑室型ICP监测组预后良好比例较普通型ICP组显著增加(P0.05)。并且螺旋CT灌注成像结果提示脑室型颅内压监测组患者术后局部脑血流参数r CBF、r CBV、MTT、TTP恢复情况明显优于普通型颅内压监测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脑室型颅内监测探头改变了脱水剂在临床应用中的治疗模式,通过螺旋CT灌注成像检测患者损伤部位的r CBF、r CBV、MTT和TTP可评估脑损伤的程度以及预后,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低氧适应对家兔脑血流调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用电磁血流量法观察了低氧适应对家兔脑血流(CBF)调节的影响。结果表明,高CO_2和低O_2高CO_2时,适应组CBF改变不明显,对照组CBF明显增加(p<0.01)。两组脑脊液pH(pH_(CSF))均明显降低(p<0.05和p<0.01)。对照组低O_2高CO_2时的CBF比单独高CO_2增加更多。低CO_2、低O_2低CO_2及低O_2时,CBF和pH_(CSF)均接近于安静值。以低pH值脑脊液(CSF)脑内灌注,对照组CBF趋于增加,适应组不增加。将CO_2饱和的人工CSF用于局部脑表面,适应组脑膜微血管无明显扩张,对照组明显扩张(p<0.01)。该结果提示,低氧适应家兔脑血管和CBF对脑细胞外液H~ 和/或对低O_2的反应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率,梗死体积以及行为学评分稳定性的因素。方法:采用昆明小鼠75只,体重为20-23 g,随机分为5组,比较在不同长度的线栓以及不同进栓深度的条件下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率,梗死体积以及行为学评分的稳定性的影响。同时术中行脑血流监测,比较各组小鼠大脑中动脉脑血流下降的差异。结果:规格1组,模型成功率为40%,梗死体积为(16.7±9.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7.2±2.4,大脑中动脉(MCA)血流下降百分比:(86.9±4.2)%;规格2组,模型成功率为46.7%,梗死体积百分比为(19.2±11.6)%,NSS:8.8±2.5,MCA血流下降百分比:(87.4±3.8)%;规格3组,模型成功率为33.3%,梗死体积百分比为(16.6±9.6)%,NSS:8.2±2.6,MCA血流下降百分比:(88.3±3.4)%;规格4组,模型成功率为86.7%,梗死体积百分比为(23.4±2.2)%,NSS:13.9±1.3,MCA血流下降百分比:(87.5±3.5)%。结论:1.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稳定性关键因素在于线栓能对后交通动脉(PComA)和大脑前动脉(ACA)起始段形成有效栓塞。2.小鼠大脑中动脉血流监测并不能作为评价小鼠脑缺血再管注模型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