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物的生殖讲座(三)──胚囊的超微结构赵云云,田汝岭(首都师范大学生物学系100037)被子植物的胚囊发生过程中,在珠心中的大抱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有功能的大孢子就是胚囊细胞。胚囊细胞是雌配子体的第一个细胞,它经过几次有丝分裂后就形成成熟的胚囊(雌配...  相似文献   
2.
答:大多数被子植物的成熟胚囊由7个细胞8个核构成,包括珠孔端的1个卵细胞、2个助细胞、合点端的3个反足细胞和1个中央细胞,其中中央细胞具有2个核。这些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如下:  相似文献   
3.
选取母本‘土佐文旦’不同时期的花蕾及文旦杂交F1子代3~5 mm长的幼叶,采用石蜡制片法及柑橘染色体制片技术,观察不同时期母本子房结构及杂交F1子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结果显示:(1)追踪到母本大孢子的发生及不同时期胚囊的发育特征,获得了杂交F1子代清晰可靠、分散良好的体细胞染色体图像,母本石蜡切片观察结果为进一步确定2n雌配子的最佳诱导期提供依据;(2)杂交F1子代体细胞染色体观察结果表明,杂交F1子代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也有三倍体,为进一步原位杂交技术及确认2n配子类型和可能的遗传效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水稻受精前后胚囊内钙调素分布的变化:免疫金电镜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用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观察了水稻 (Oryzasativasubsp .japonica)受精前后胚囊内钙调素的分布变化。授粉后 ,卵细胞、助细胞和中央细胞内的钙调素较授粉前均有所增加。中央细胞内钙调素的增加要比卵细胞中约早 2h ,退化助细胞与宿存助细胞之间的钙调素含量无明显差异。授粉到受精期间 ,钙调素的主要分布形式由分散的单颗粒转变为聚集颗粒 ,受精完成后再变为分散的单颗粒形式。胚囊壁及珠心细胞的细胞壁和胞间隙中也观察到钙调素的分布和数量变化。初步讨论了胞内和胞外钙调素在水稻受精与合子形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应用电子显微镜对鹤顶兰(Phaius tankervilliae(Aiton)Bl.)珠心细胞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珠心细胞程序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过程中伴随着液泡破裂、染色质凝聚、细胞质解体等明显特征。在鹤顶兰功能大孢子形成之前,大孢子母细胞的侧细胞壁存在明显的内突。随着胚囊体积的逐渐增大,衰退珠心细胞残留的细胞壁叠合在一起,从而使胚囊壁不断加厚。胚囊成熟前,合点端珠心细胞与胚囊之间有胞间连丝相连。合点端珠心细胞的细胞质状态,特别是液泡形态与大孢子母细胞、功能大孢子、成熟胚囊时期的细胞状态高度相似。结果表明,衰退的珠心细胞不仅为胚囊的扩大提供空间,同时也为胚囊的发育提供营养,合点端珠心细胞对胚囊发育内环境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屏障作用。  相似文献   
6.
用PEG包埋切片法及荧光抗体标记技术对水稻(Oryza sativaL.)雌配子体发生过程中微管骨架的变化进一步研究。经PEG包埋切片技术处理的胚囊内的微管结构能够保持得比较完整,特别是在一个较大和成熟的胚的胚囊内,效果更佳,微管清晰度高,对雌配子体发生过程中的一些主要时期的微管结构变化作了详细描述和分析(包括:单核、二核、四核、八核和成熟胚囊时期)。发现了一些新的微管结构,如在中央细胞中有纵向微管,这些微管在两个极核移至中央部位时存在,之后当极核移至靠近卵细胞时便消失,显示中央细胞纵向微管与极核的移动和定位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7.
8.
作者在《毛合草属的胚胎发育及其可能的系统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分布于非洲南部的毛合草(Eriospermum luteorulerum Baker),其胚囊发育过程出现了八核异常分布。材料和方法同前文。报道如下:如图版 I,A_1、A_2、B_1、B_2和图1所示,在这个胚囊中,卵细胞和两个助细胞排成一列,位于胚囊上部(指珠孔端)的一侧,而不是像正常情况下那样接近于珠孔的位置;3个反足细胞的位置亦不同于正常的,其中仅仅两个在合点端,第三个反足细胞则位于胚囊上  相似文献   
9.
为理解植物无孢子生殖胚囊未受精条件下的退化,对无孢子生殖植物非洲狼尾草未受精成熟胚囊中央细胞退化做了细胞形态学研究。没有受精的中央细胞退化时最显著的特点是细胞核产生核膜囊泡。核膜囊泡有两种类型:单层膜的囊泡和双层膜的囊泡,单层膜囊泡在细胞质中,双层膜囊泡在细胞核内。核膜囊泡有两种发生方式:1)核膜的外膜向细胞质一侧膨胀产生囊泡,囊泡进入细胞质;2)核膜向核内凹陷形成囊泡,囊泡进入细胞核。核膜囊泡类型与产生方式密切关联。核膜囊泡吞噬并消化包括线粒体在内的细胞质和核质。  相似文献   
10.
孙芹  张劲松 《植物研究》1996,16(1):92-95
甘蓝型油菜的外珠孔基本上为开放结构,内珠孔为闭合结构。胚囊成熟时反足细胞已退化,仅由二个助细胞、一个卵细胞、与一个中央细胞组成。助细胞极性不明显,二个助细胞在花粉管到达前均显示同等退化迹象。卵细胞极性明显。中央细胞中含结构独特的质体。受精前,卵与中央细胞的质膜之间含有特殊的电子致密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