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光学显微镜(L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表明,红树(Rhizophora a piculata)花粉粒赤道面的形状为球形-近球形,极面观为圆三角形,偶见圆四方形,3-4孔沟,具有连续的环赤道内孔,花粉外壁的典型纹饰为细网状一皱纹状(microreticulate-rugulate)。作者首次报道红树花粉的多态现象,其花粉外壁纹饰和萌发孔数量存在显著的变异,SEM观察到花粉外壁纹饰的变异主要是孔状(perforate)、皱纹状(rugulate)和穴状(foveolate)等类型,LM观察发现4个萌发孔的花粉变异类型。花粉形态的观察与描述为化石花粉的鉴别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对比依据。研究红树的花粉形态和发现多态现象有助于了解红树科红树属的花粉外壁演化。花粉的多态现象表明单个花粉形态特征并不能完全代表种的特征。花粉的分类也应该充分考虑花粉性状的间断和连续性,以期正确认识花粉性状在种群内的变异和变异式样,达到客观认识和正确划分植物种下等级的目的。花粉的多态现象为化石花粉的种类鉴定增加了新的参考信息,作者也讨论了花粉多态现象在植物系统演化和古生态学等研究中的可能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F-2群体的藏鸡羽色、胫色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存芳  李宁  吴常信 《遗传》2006,28(7):810-814
采用白来航、寿光鸡分别与藏鸡进行正反交交配,F1代进行自群交配产生F2群体,观察F1和F2代中羽色、胫色的表现和分离比例。结果表明,白来航鸡的白羽和寿光鸡的黑羽对藏鸡麻羽的遗传方式是完全显性遗传;麻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决定的,只有同时存在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才可能表现出麻羽来;决定胫色性状的Id/id基因为伴性遗传,隐性基因id在纯合子时有个逐步表达的过程;本研究证实了所用白来航公鸡胫色性状的基因型为显性纯合子。  相似文献   
3.
毛乌素沙漠南缘沙区不同科蝗虫酯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晓英  廉振民 《昆虫知识》2004,41(4):358-362
应用垂直板型聚丙烯酰胺凝胶不连续电泳技术 ,分析分布于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区蝗总科中5科 1 0属 1 1种EST同工酶的多态现象。研究结果表明 ,同一个体不同体段的酶谱有一定的差异 ,其中以体壁活性最高 ;在不同科属间、同种不同个体间及性别的酶谱也有所差异 ,但这种差异远小于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4.
日本蚱Tetrix japonica是一种广布于东亚地区的直翅目昆虫。本文通过野外观察与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日本蚱的卵块和各虫龄的形态特征、生活史、若虫及成虫的主要生活习性。结果表明:日本蚱喜欢栖息于具苔藓的矮草地表,主要取食幼嫩苔藓及腐殖质;在羽化7 d后开始出现交配现象,交配时间为1~1.5 h;交配后1~3 d内将大米粒状卵粒产于苔藓泥土中,卵块的形状近似橘瓣状,卵粒数目通常为10~30粒;卵经过6~10 d可孵化为若虫;雄性共有6龄,雌性共有7龄,每个虫龄历期随虫龄的增长而增加;不同虫龄的日本蚱在形态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此外,研究还发现日本蚱的前胸背板与翅型存在多态现象,可能在进化适应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白鹇Lophura nycthemera是广布于我国南方和中南半岛的鸡形目鸟类,目前共记录有15个亚种。由于受河流、不适宜栖息地等环境的阻隔,白鹇现代分布区呈现部分连续、间断分布的地理格局,且成年雄鸟的上体羽色在亚种间具有明显变化,呈现复杂的羽色多态性。本文通过测量15个亚种的262号标本,从羽色和量度特征上对各个亚种进行了分组和比较。发现部分邻域分布的亚种在羽色和量度特征上相近或重叠,不具有稳定的可区分的外形特征,难以达到亚种的分类标准。进而指出了目前依赖于模式概念建立的种下分类系统存在的缺陷,提出了需要结合分子系统地理学方法从进化历史角度厘定白鹇种下分类的必要性。同时,对白鹇的起源与扩散、羽色演化和保护生物学等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羽色多态现象的研究对了解物种的遗传、变异和进化有着重要意义。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具有典型的羽色多态现象。结合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馆藏标本和2005年4月—2007年1月间的野外调查,分析棕背伯劳棕色型和黑色型在形态和地理分布上的差异性后,得到的结果如下:1) 广东可能存在与棕色型、黑色型相区别的一种新色型——黑色白边型,该色型全身以黑色为主,但具多枚白色飞羽;2) 棕色型与黑色型各身体量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3) 野外种群中棕色型为优势色型,黑色型多集中于沿海地区而山区未有发现,黑色白边型仅在沿海的海丰县被发现。据此认为新色型的出现说明沿海可能是黑色型分化的重要地区,且色型的分化仍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7.
对110例广东汉族人血清作了补体C2, Bf, C4的测定,其基因频率分V1为:C2*C'0.9500, C2*B: 0.0227,C2-,4:0182, C2*QO:O.0091;Bf*S:0.8364, Bf^`F:0.1409, Bf*S07:0.0091, Bf *S025: 0.009i,Bf*S055:0,0045; C4*A3:0.6327,C4*A4:0.1327,C4*_00:0.1020, C4*A5:0.0255 (一4*A2: 0·0918,C4*,41:0.0053;C4*B1:0.4569, C4*B2:0.4416, C4*QO:O.0558,C4*B5:0.0152,C4"}B96: 0.0152, C4*B3:0.0102, C4*B92:0.0051。木调查在我国首次发现一例C2*QO纯合子。  相似文献   
8.
遗传的多态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态现象是生物种内的一种变异形式,而遗传多态现象则是群体遗传学中的重要内容,它和生物进化的研究,动植物的分类以及育种实践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讨论了遗传多态现象的确切含义,简述了染色体多态现象和基因多态现象,并扼要介绍了多态现象保持机理的几种学说。  相似文献   
9.
2000年之前,靴隼雕(Hieraaetus pennatus)在中国的已知分布范围仅限于新疆、辽宁、北京、云南及四川,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以及观鸟爱好者人数增加,2000年之后陆续在内蒙古、西藏、江苏、河南、甘肃等17个省份及自治区有了该种的确切记录。根据已有报道和记录,本文对靴隼雕在国内的分布进行了系统总结,并简要归纳其在国内的居留型:该种在西部荒漠亚区和天山山地亚区内应为夏候鸟,在青海藏南亚区内为夏候鸟或留鸟,在滇南山地亚区内则为冬候鸟,在国内其他大部分地区应被视为旅鸟。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已有记录缺乏确实证据,建议视作无效。同时,对国内靴隼雕记录中已知的暗色型和淡色型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国内靴隼雕暗色型个体数量远多于淡色型(暗色型与淡色型数量之比为41∶9),这与东南亚地区相应的已知比例相近(马来半岛15∶1,泰国37∶8),而与淡色型个体在西班牙、南非占比约80%,在土耳其、希腊、以色列占约60%,在格鲁吉亚暗、淡色型个体各占约50%的情况明显不同。靴隼雕暗色型个体的比例在欧亚大陆呈现出自西向东逐渐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报道腔蚓属Metaphire蚯蚓Metaphirefangi(Chen,1936)及Metaphirebipapillata(Chen,1936)应作为Metaphirebucculenta(Gates,1935)的同种异名,并记述该种的生殖器官多态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