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0篇
  免费   236篇
  国内免费   3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氯胺酮麻醉下的MECT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安全性和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变化。方法:入组60例需要MECT治疗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氯胺酮组(30例)使用氯胺酮诱导麻醉的MECT治疗;异丙酚组(30例)使用异丙酚诱导麻醉的MECT治疗。入组患者在基线期及MECT治疗8次后完成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及连线测验AB、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汉诺塔测试,出组时评定副反应量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认知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异丙酚组较氯胺酮组降低更明显。结论:氯胺酮MECT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安全有效,对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较异丙酚组轻,未出现严重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印度南瓜‘98-2-351’与‘06820-1’杂交构建F2群体,对亲本及各世代群体成熟果实果皮和果肉颜色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F2群体中果皮桔红色和灰色的分离比呈3∶1,说明果皮灰色是由单隐性基因控制;F2群体中果肉黄色和白色的分离比呈3∶1,说明果肉白色也是由单隐性基因控制。利用群体分离分析法结合隐性群体分析法,采用SSR分子标记,找到了2个与控制灰色果皮基因位点CmRc紧密连锁的SSR标记(PU078072和PU013839),其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5.9cM和14.5cM;同时找到了1个与控制白色果肉基因位点CmFc紧密连锁的SSR标记PU132712,其连锁遗传距离为6.7cM。本研究为进一步筛选与控制印度南瓜果皮和果肉颜色基因更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及相关基因的精确定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银额果蝇的B染色体研究:1.昆明群体的Bs数目和频率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研究发现银额果蝇昆明群体有丝分裂中期核型中存在B染色体,出现频率为69.1%。目前,在已研究过的来自各个地区的银额果蝇中,昆明群体的B染色体频率最高。B染色体数目为1-6条。该群体内单雌系间的B染色体数目不同,个体间和细胞间的B染色体数目也不同。在核型中,B染色体最小,形态稳定,点状,C-带和G-带呈阳性。  相似文献   
4.
5.
木本植物非均质化组织石蜡切片制作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的基础上,针对木本植物茎段木质化程度高、硬度大以及各部分组织硬度不均匀等特点,选取核桃(Juglans regia)茎段以及芽接愈合区域组织为实验材料,对固定、软化和脱水等关键步骤进行改进,获得结构完整且染色清晰的茎段组织和嫁接愈合区域组织切片,可清晰地观察到各部分组织的形态特征和愈合过程中的发育特征,且缩短了制片周期。采用改良后的实验流程成功获得了苹果(Malus pumila)、桃(Amygdalus persica)、杏(Armeniaca vulgaris)、李(Prunus salicina)和杨(Populus tomentosa)的茎段横截面切片。该方法为从解剖学上研究林木茎段生长机制和形态发育变化提供技术基础,为非均质化植物材料的石蜡切片制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小麦品种‘小偃81’和‘西农1376’构建的含236个家系的自交重组系(RIL)群体(F2:7、F2:8代)为研究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连续2年在陕西杨陵、河南驻马店和山东济南于灌浆期(花后20d)随机取每个株系10株测量旗叶长、宽,并利用172个SSR标记构建了遗传连锁图谱,通过基于完备区间作图法的QTL IciMapping V3.2软件,对控制小麦旗叶长、宽和面积的数量性状位点(QTL)进行了加性效应分析。结果发现:(1)9个旗叶长QTLs位于1A、4A、3B、5D和7D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5.10%~16.44%的表型变异;10个旗叶宽QTLs位于1A、3A、5A、7A、3B和5D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4.63%~14.24%的表型变异;12个旗叶面积QTLs位于1A、4A、3B、2D和5D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4.25%~22.67%的表型变异。(2)控制小麦旗叶长、宽和面积的QTLs存在差异,同一QTL在不同性状中的遗传贡献率也不同。(3)同一性状在同一年份,不同地点和在不同年份,相同地点下检测到的QTLs有的相同,但有的差异明显。(4)有些控制不同性状的QTLs在染色体的同一标记区间,表现一因多效。研究表明:位于1A和5D染色体上的2个加性QTLs都同时控制旗叶长、宽和面积,且前者为主效基因,后者遗传贡献率也较大,可用于标记辅助育种和分子聚合育种。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牦牛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牦牛是青藏高原牧民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特有家畜,对青藏高原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牦牛饲养数量增加,草地退化程度加剧,牦牛生产性能也在不断下降,青藏高原原有的土-草-畜循环和草畜平衡被打破,影响了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协调、稳定发展。本文从牦牛的分布区域、数量变化、品种分类、品种退化、品种改良、基因组研究进展、问题对策与展望等方面,综合阐述了近年来我国牦牛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相关研究进展,为今后的牦牛科研工作和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具有结构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其生态行为受多种信号因子的调节,其一便是群体感应信号(Quorum sensing,QS)。QS可作为菌群的通讯语言调节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微生物被膜(Biofilm)的形成、毒力因子的表达、抗生素的分泌以及活性物质的生成等。相比之下,群体感应抑制剂(Quorum sensing inhibitor,QSI)的作用与QS相反,它能阻断QS信号的合成或传递、降低细菌致病性、干扰Biofilm的生成、阻断QS级联效应,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农业和环境等领域。本文聚焦QSI,对其来源、特性、作用机制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并对其在海洋生态领域上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QSI物质的开发和海洋生态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致病疫霉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铃薯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属卵菌纲(Oomycetes)霜霉目(Peronosporales)腐霉科(Pythiaceae)疫霉属(Phytophthora),是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病原菌。由于晚疫病对马铃薯生产的毁灭性和严重性,对致病疫霉的研究一直是关注的重点。本文首先对病害引起的症状、发生特点及流行规律进行阐述,对有性生殖发生的遗传规律和多种交配型共存的大环境下病原菌群体结构变异特点进行归纳总结。随着2009年致病疫霉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本文比对了疫霉属目前已完成测序各个种的基因组学特点,介绍了致病疫霉在效应子克隆方面的研究进展及线粒体基因组研究现状,阐述了功能基因组学的两个重要技术: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high density linkage mapping)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及其在挖掘致病疫霉重要功能基因上的应用。本文有助于了解致病疫霉研究热点及后续突破方向,可为深入解析致病疫霉的功能基因及致病机制提供参考,对开发马铃薯晚疫病菌药物靶标及预测病害的大规模流行趋势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长江口降海生殖洄游途中的日本鳗鲡为研究材料, 对繁殖群体银化过程中体色、年龄、全长、体重及银化指标等特征作了分析。结果显示, 依据“体侧黑色素沉积是否蔓延至胸鳍下缘”这一体色标准, 可将日本鳗鲡洄游群体分为银化前期和银化期二个发育期。日本鳗鲡银化过程中, 体型、胸鳍长、眼径、性腺指数呈递增趋势, 消化道指数则呈递减趋势。主成分分析亦表明, 银化期较银化前期的眼径和胸鳍增大, 还具有较高的性腺指数和较低的消化道饱满度。由于日本鳗鲡的产卵场位于3000 km之遥的马里亚纳海沟, 这些形态的修正可能是为了适应即将起始的长距离降海生殖洄游。根据银化指标所建立的判别方程, 对雌、雄群体银化前期和银化期的判别分析均取得了95%以上的成功率。研究认为, 长江口日本鳗鲡银化期的野外快速判别, 亦可采用“眼径指数大于5”作为识别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