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路绿化带可以净化空气,改善道路环境,道路中的小气候条件会改变道路污染物扩散方式和速度,进而会影响到绿化带对污染物净化效果。气象条件对道路绿地对大气污染物净化效果影响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道路绿地的净化途径,为改善城市道路环境提供依据。对太原市18个道路绿地气象因子和5种主要污染物浓度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夏季,太原市城市道路内各气象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气温和地温正相关显著,空气相对湿度与地温及气温呈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大部分情况下,有绿地非机动车道污染物平均浓度低于无绿地非机动车道对照点平均浓度,即道路绿地起到了对道路污染物的净化作用。道路绿地对污染物的净化百分率与气象因子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并可以建立达到统计显著水平的回归方程,但不同污染物受不同的主导气象因子影响。气象条件会影响道路绿地对道路污染物的净化效果,今后的城市建设和道路绿地规划中应更多地考虑气象条件对绿地净化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厦门市交通主干道绿化带结构及其减噪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厦门市主干道绿化带种类结构调查以及噪声测定等,分析了厦门市主干道绿化带结构及其减噪效果。结果表明,厦门市主干道绿化带可分为4种结构:单一乔木型、乔木+疏灌木腺篱型、乔木+密灌木型以及乔木+小乔木+灌木脲篱型,带宽多在4~10m。厦门市主干道绿化带总体减噪能力为0.93~12.96dB,绿化带对交通噪声超标治理率达70%。绿化带减噪能力y(dB)与带宽x(m)呈显著的线性关系:y=1.2251x+0.2416(R^2=0.8603);绿化带的附加衰减与总衰减亦呈显著正相关:y=0.4535x+0.2698(R^2=0.9242),噪声的附加衰减主要受绿化带结构的影响,上述四种结构对噪声附加衰减平均值分别达0.93、2.25、4.43和6.72dB。绿化带的宽度和结构均是影响其减噪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研究不同绿化带结构对非机动车道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将为城市道路绿化带格局提供依据。利用遮荫网模拟10、20、30 m隔离的道路绿化带,并模拟了3种不同结构的绿化带,分别对各类道路微气候条件(风)及SO2、NOx、NH3、总悬浮颗粒物(TSP)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5种主要污染物浓度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风速小于2 m/s时,10 m和20 m间隔的道路绿化带会产生"微峡谷效应",使绿化带间隔内风速增加。10 m间隔的绿化带较其它两种绿化带对各种污染物的净化百分率更明显,且污染物净化百分率与风速大多正相关显著。12.5 m的模拟绿化带与10 m的间隔交替的绿化带可以更有效地降低非机动车道的污染物浓度,污染物净化百分率与风速也大多正相关显著。不同结构道路绿化带会影响道路微气候条件,从而影响非机动车道污染物浓度。城市道路绿带存在合理的绿带结构,可以通过设计更合理的城市道路绿带模式有效改善城市非机动车道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4.
绿化带降噪机理及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目前绿化带降噪机理及不同配置模式的绿化带降噪效果的研究进展。从单变量和多变量两方面总结了已有的绿化带降噪模型,普适性较差,精确性较低是目前已有模型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对绿化带降噪模型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可以使用非线性生态模型找出影响绿化带降噪量的主要参数,并分析主要参数与降噪量的关系,最终拟合出不同绿化带降噪量的非线性预测模型,从而指导道路绿化带的设计与建设。  相似文献   
5.
2018年5月27日下午,在河北省乐亭县金沙滩假日酒店(118°53’35”E,39°07’33”N)的东侧绿化带内,拍摄到1只伯劳(图1)。该鸟与常见的红尾伯劳Lanius cristatus相比,但体型明显更大,头顶至背部深灰色,两胁及尾上覆羽橘黄色,亦无明显白色眉纹,经鉴定为灰背伯劳L.tephronotus。  相似文献   
6.
周姝雯  唐荣莉  张育新  马克明 《生态学报》2018,38(17):6348-6357
合理设置道路绿化带能够改变街道空气流场进而改善空气质量。利用风洞试验结合数值模型的方法测试了树冠形状和绿化带位置对街道峡谷的风场影响。在数值模型中,采用针对植物模型不同高度赋予不同叶面积密度(leaf area density,LAD)值的新方法近似模拟不同树冠形状的植物,通过输入污染源数据,得到风场及污染物浓度数据结果;与风洞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其有效性;进而,利用数值模型分析了不同绿化带设置下街道峡谷内行人的污染暴露特征,结果表明绿化带位置及树冠形状影响街道峡谷中的涡流结构,形成复杂的细小湍流,从而影响街道峡谷中的风环境和污染物分布。阔叶树冠和位于街道峡谷中央的绿化带位置有利于降低行人污染暴露风险。未来研究中,通过增加风洞试验布点、考虑热力作用及气象因子的影响,或许可以提供更加详细的改善街道峡谷微环境的绿化带布局,为城市大气环境管理和绿地系统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不同类型绿化带对交通噪声的衰减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绿化带对交通噪声的衰减效应,在北京市郊国道边或市区内有代表性的绿化带设置30 m宽林带23个,测试不同类型林带对实时交通噪声、模拟交通噪声、白噪声和不同频率噪声(125~8 000 Hz)的降噪值,并分析了季节和距噪声源的距离对各林带降噪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林带的降噪效果有明显差异。对于实时交通噪声,降噪效果最佳的是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纯林和油松-刺柏(Pinus tabulaeformis-Juniperus formosana)混交林,最弱的是旱柳(Salix matsudana)纯林;对于模拟交通噪声,降噪效果最佳的是刺柏-侧柏(Juniperus formosanaPlatycladus orientalis)混交林和国槐(Sophora japonica)纯林,最弱的是旱柳纯林和加杨(Populus×canadensis)纯林;对于白噪声,油松纯林的降噪效果较好,银杏-圆柏(Ginkgo biloba-Sabina chinensis)混交林降噪效果较差。冬季不同林带对不同噪声的衰减效果总体上小于夏季,其中,针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或针叶纯林在夏、冬季对实时交通噪声和模拟交通噪声或白噪声的降噪效果接近。10 m宽林带的降噪值随距噪声源距离的变化而差异明显,离噪声源越近降噪效果越好。不同林带对中低频率(2 000 Hz以下)噪声的整体降噪效果优于对高频噪声的降噪效果,其中对500 Hz噪声的降噪值最大,对5 000和8 000 Hz噪声的降噪值最小。为了充分发挥绿化带的降噪功能,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在公路绿化带建设中应优先选用针叶混交林或分枝高度较低且分枝多、叶片小而密集的树种;绿化带的宽度至少10 m且应规则种植。  相似文献   
8.
王慧  郭晋平  张芸香  魏红芬  冯璐瑶 《生态学报》2010,30(22):6218-6226
在山西省典型公路绿化路段路侧设置样带,在样带内按距离梯度采集路旁土壤并进行Pb、Cr、Cu、Zn重金属含量测定,采用污染指数分析4种重金属污染物的扩散格局及公路绿化带的影响,比较不同结构特征的绿化带对4种重金属污染防护效应的差异。结果表明,4种土壤重金属污染扩散格局呈单峰态,主要污染区间出现在10—70m范围内,4种重金属污染指数峰值与峰值位置不同;公路绿化带对土壤4种重金属污染有显著防护效应,可将污染限制在50m范围内,使峰值高度降低,峰值位置提前;绿化带宽度、郁闭度和树种组成对林带防护效应有显著影响,绿化带宽度在40—70m即可保证对路旁土壤重金属污染起到有效防护作用,单树种绿化带郁闭度≥0.6,可缩小重金属主要污染区间,100m处污染指数降为0.139—0.977;栽植混交林带使其成林后郁闭度≥0.6,对路旁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效果更好,可将重金属污染的峰值位置限制在20m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3种配置模式绿化带降噪效果的空间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配置模式绿化带对噪声衰减效果的空间变化规律,以北京市的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inn.)纯林(代表阔叶纯林)、刺槐-小花溲疏(Deutzia parviflora Bunge)混交林(代表阔叶混交林)和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inn.)Franco〕-圆柏〔Sabina chinensis(Linn.)Ant.〕混交林(代表针叶混交林)3类绿化带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高度、距噪声源不同水平距离和不同噪声频率3组变量,对3类绿化带的降噪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类绿化带的降噪效果由高至低依次为针叶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阔叶纯林.在不同高度和距噪声源不同水平距离处,3类绿化带对不同频率噪声有各自的降噪优势;其中,在高度0.5和1.5 m处,阔叶混交林对250~1000 Hz噪声的衰减效果总体上优于阔叶纯林,而阔叶纯林对4000 Hz的噪声衰减效果却优于阔叶混交林,并且,针叶混交林对250、500、1000和8000 Hz噪声的衰减效果总体上优于阔叶纯林;整体上看,在距噪声源水平距离超过10 m处,3类绿化带对125~1000 Hz噪声的衰减效果最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类绿化带的降噪率与噪声频率呈负相关,与距噪声源水平距离和单位面积三维绿量总体上呈正相关.其中,在高度0.5、1.5和2.5 m处,3类绿化带的降噪率与噪声频率和距噪声源水平距离总体上显著相关;而在高度0.5和1.5 m处,3类绿化带的降噪率与单位面积三维绿量总体上显著相关.从3类绿化带的降噪规律看,在距噪声源水平距离相同的位置,高度越低,绿化带的降噪值越大,其中高度2.5 m以下绿化带的降噪值均较大;在相同高度上,距噪声源水平距离10和15 m处3类绿化带的降噪值总体上较大,但在距噪声源水平距离15和20 m处针叶混交林的降噪值明显大于其他2类绿化带.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建议绿化带宽度应在10 m以上,在配置绿化带时,应选择分枝点低、枝叶密度大的树种,且在不影响树木生长的条件下尽量密植并适度配置灌木.  相似文献   
10.
城市绿化带植被覆盖度对盐碱地土壤盐分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绿化带土壤盐渍化成为近年来城镇化发展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本试验系统研究兰州新区城市绿化带植被覆盖度和不同肥力措施对盐碱地盐分的调节。结果表明“七叶树(Aesculus chinensis Bunge)+花叶楸(Catalpa bungei C.)+四季玫瑰(Rosa rugosa Thunb.)”的景观组合Ⅱ,在有机肥添加微生物菌剂的处理下,一个生长季平均植被覆盖度高达70.06%,表土脱盐率能达到53.51%,而“裸地”对照仅分别为20.62%和5.46%。景观组合Ⅱ处理pH值和电导率分别下降了12.54%和63.83%,“裸地”仅下降了3.14%和12.28%。相关性分析(P<0.05)表明,植被覆盖度与土壤含盐量(r=-0.949)高度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r=0.887)和全氮(r=0.853)高度正相关。本研究认为,通过增加绿化带植被覆盖度、改善土壤肥力能有效改良盐碱地土壤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