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3篇
  免费   428篇
  国内免费   39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194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217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185篇
  2005年   184篇
  2004年   219篇
  2003年   169篇
  2002年   177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100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70篇
  1991年   73篇
  1990年   61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3篇
  1960年   3篇
  1959年   4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害虫综合治理中,化学防治对天敌资源也具有一定的杀伤力。为缓解这一矛盾,本研究旨在探究溴虫腈和毒死蜱亚致死浓度处理对等钳蠊螨Blattisocius dentriticus生长繁殖及解毒酶活性和基因表达量的影响。【方法】利用药膜法处理2-3日龄等钳蠊螨成螨24 h,测定溴虫腈和毒死蜱的亚致死剂量;测定和比较LC_(10)和LC_(30)剂量这两种药剂处理后F_0和F_1代的产卵量、产卵期、卵孵化率和雌成螨寿命等生物学特性的变化;通过酶活力分析和RT-PCR分别测定LC_(10), LC_(30)和LC_(50)剂量下这两种药剂处理后钳蠊螨成螨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 CYP450)、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E)酶活力及其基因表达量变化。【结果】溴虫腈和毒死蜱处理24 h对等钳蠊螨成螨的LC_(50)分别为42.56 mg/L和72.42 mg/L。溴虫腈和毒死蜱LC_(10)和LC_(30)剂量处理等钳蠊螨雌成螨后,与对照(清水处理)相比,仅F_0代雌成螨寿命和产卵期显著缩短(P0.05),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无明变化。酶活力测定结果发现,GST, CYP450和CarE的活力在溴虫腈和毒死蜱LC_(10)和LC_(30)剂量处理后无明显变化,而LC_(50)剂量下,上述3种酶的活力均显著增加(P0.05)。基因表达结果表明,溴虫腈LC_(10), LC_(30)和LC_(50)剂量处理下2个GST基因(BdGST3和BdGST6)、3个CYP450基因(BdCYP2-4)和5个CarE基因(BdCarE1-5)表达均显著上调;在毒死蜱这3个剂量处理下3个GST基因(BdGST1,BdGST3和BdGST4)、3个CYP450基因(BdCYP2,BdCYP5和BdCYP6)和2个CarE基因(BdCarE1和BdCarE2)表达量均显著上调。【结论】结果表明,LC_(10)和LC_(30)剂量的溴虫腈和毒死蜱亚致死剂量会抑制F_0代雌成螨的生长繁殖;LC_(10), LC_(30)和LC_(50)剂量下这两种药剂可诱导等钳蠊螨GST, CarE和CYP450基因表达;LC_(50)剂量能明显诱导等钳蠊螨体内GST, CarE和CYP450活性上升。该研究为等钳蠊螨抗性品系的筛选及田间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不同海拔藜芦种群繁殖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北京东灵山地区,沿一定海拔梯度,对藜芦(Veratrum nigrum)这一雄花两性花同株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繁殖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藜芦开花植株的生物量显著大于未开花植株的生物量。藜芦开花植株大小存在最小临界值,总种群的最小临界值为2.61 g,不同种群的繁殖临界值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花粉/胚珠比(Pollen / ovule ratio,P/O比)推测,藜芦应属于以异交为主的混合交配系统。雄花的大小与生物量都比两性花小,而且其开放时间也晚于两性花,但二者的花粉生产量却没有显著差异。这种现象与人们针对雄花两性花同株植物的雄花功能所提出的最优资源分配假说(Optimal resource allocation hypothesis)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藤本野生花卉羊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羊乳以其风铃般的花朵,纤柔的茎蔓,独具情趣,是一种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并有待于广泛运用于园林中的藤本花卉。羊乳(Codonopsislanceolata)别名奶参、四叶参、乳薯、土党参、头参、轮叶党参等,属桔梗科党参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植株光滑无毛,全株有白色乳汁和特殊的气味。根粗壮肥大,圆锥状或纺锤状,少数有细小侧根,表皮有稀疏的环纹,下部疏生横长皮孔。茎细长,缠绕后能伸长6米以上,有多数细小短分枝,黄而略带紫色。叶在主茎上互生,细小,披针形菱状狭卵形,在分枝上部的叶常4片近轮生,有短柄,菱状卵形,长圆状披针形或椭圆形,先端尖,基部楔形…  相似文献   
4.
乌类的周期性繁殖及其神经内分泌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多数鸟类的繁殖活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影响鸟类繁殖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光周期,传统观点认为可促进繁殖活动的长日照能导致许多鸟类的生殖系统处于光不应状态;非光周期因素如食物的多寡,环境温度等其它条件也可影响特殊生活环境中的鸟类的繁殖活动,鸟类的周期性繁殖是环境因素导致神经内分泌过程改变的结果。受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调节,其中下丘脑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莲藕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1 植物名称 莲藕 (Nelumbonucifera)鄂莲 4号。2 材料类别 茎尖。3 培养条件  ( 1 )芽分化培养基 :MS 6 BA1 .0~ 2 .0mg·L- 1 (单位下同 ) NAA 0 .2 3.0 %蔗糖 ;( 2 )增殖培养基 :MS 6 BA 0 .5~ 1 .0 IBA0 .2 3.0 %蔗糖 ;( 3)生根培养基 :MS IBA 0 .5~1 .0 AC 1 50 0 蔗糖 5.0 %。以上各培养基加0 .6%琼脂 ,pH 5.8。 ( 4 )移栽用营养液 :1 /4MS。培养温度 2 5~ 2 8℃ ,每天光照 1 0h ,光照度 1 0 0 0~ 1 50 0lx。4 生长与分化情况4.1 茎尖的切取与分化 切取健康…  相似文献   
6.
1 植物名称 箭羽竹芋(Calathea lancifolia Boom),又称披针叶竹芋。 2 材料类别地下分蘖芽。3培养条件芽诱导培养基:(1)MS+6.BA5.0mg.L。(单位下同)+NAA0.05:增殖与继代培养基:(2)MS+6.BA3.0+NAA0.05;生根培养基:  相似文献   
7.
1 植物名称萼脊兰[Sedirea japonica(Linden et Rchb.f.)Garay et Sweet]. 2 材料类别授粉后120 d成熟蒴果内的种子. 3 培养条件(1)无菌播种培养基:1/4MS+KT 0.5mg·L-1(单位下同)+2 g·L-1蛋白胨+10%椰乳(W/V+15 g·L-1蔗糖+1 g·L-1活性炭;(2)增殖及分化培养基:1/3MS+6-BA 5+NAA 0.5+10%椰乳+2 g·L-1蛋白胨+20 g·L-1蔗糖+3 g·L1-活性炭;(3)壮苗及生根培养基:1/2MS+IBA 0.5+NAA 0.5+2 g·L-1蛋白胨+2 g·L1-活性炭.  相似文献   
8.
1 植物名称 水枸子(Cotoneaster multiflorus Bunge). 2 材料类别 茎尖和茎段. 3 培养条件 基本培养基为MS.诱导培养基:(1)MS+6-BAl.0 mg-L-1(单位下同)+NAA 0.2;继代培养基:(2)MS+6.BA 0.5+NAA 0.5,(3)MS+6-BA0.1+NAA 0.1;生根培养基:(4)1/2MS+IBA 0.5+NAA 0.1.  相似文献   
9.
从1985年开始,陆续从国外实验动物著名机构引进常用近交系小鼠共23个品系(亚系和亚群)。在多年来保种繁殖过程中,根据修饰平行线系统选择留种动物,同时对动物进行全兄妹近亲交配繁殖,保持完整的谱系记录,控制饲养环境条件,成功地保持了绝大多数品系。同时对多数品系的繁殖性能和体重增长进行了观察,为这些品系的实验应用提供基本参数。  相似文献   
10.
孟雅冰  李新蓉 《生态学报》2015,35(23):7785-7793
集合繁殖体(synaptospermy)是荒漠植物为适应恶劣环境条件而演化出的关键性特征,其作为植物生活史特性之一,有助于了解在荒漠环境下集合繁殖体植物的适应策略。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和欧夏至草(Marrubium vulgare)分别为一年生及多年生草本植物,蒺藜扩散单位由一朵花发育而成的集合繁殖体组成,欧夏至草扩散单位由多朵花发育的集合繁殖体和种子组成,以这两种植物为材料,对其集合繁殖体形态、活力、吸水及萌发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1)蒺藜集合繁殖体依照发育成熟先后位置在质量、附属物刺的长度、附属物占质量百分比、种子数、活力、吸水量、萌发率及萌发速率均存在显著差异;欧夏至草集合繁殖体质量及吸水量明显大于种子,而活力、萌发率及萌发速率不存在显著差异。(2)萌发位置上,蒺藜集合繁殖体仅在长刺端位置的种子萌发,属非随机萌发,而欧夏至草集合繁殖体萌发不具有规律性,属随机萌发;萌发时间上,蒺藜和欧夏至草集合繁殖体在当季下均只萌发部分种子,具间歇性萌发特性。(3)对不同生活型植物而言,其集合繁殖体附属物对种子的保护、保水、扩散及萌发行为的功能相同,但一年生草本植物的萌发行为侧重于种群繁衍,因此蒺藜集合繁殖体在当季萌发率及萌发速率较高;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萌发行为侧重于种群扩散,因此欧夏至草扩散单位多样化,且萌发率及萌发速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