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53篇
  免费   5824篇
  国内免费   6455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675篇
  2022年   859篇
  2021年   930篇
  2020年   989篇
  2019年   832篇
  2018年   710篇
  2017年   697篇
  2016年   790篇
  2015年   996篇
  2014年   1816篇
  2013年   1324篇
  2012年   1757篇
  2011年   1999篇
  2010年   1941篇
  2009年   2148篇
  2008年   2527篇
  2007年   1930篇
  2006年   1800篇
  2005年   1773篇
  2004年   1921篇
  2003年   1668篇
  2002年   1605篇
  2001年   1459篇
  2000年   1138篇
  1999年   1009篇
  1998年   829篇
  1997年   796篇
  1996年   746篇
  1995年   686篇
  1994年   731篇
  1993年   534篇
  1992年   466篇
  1991年   441篇
  1990年   352篇
  1989年   374篇
  1988年   112篇
  1987年   91篇
  1986年   76篇
  1985年   107篇
  1984年   63篇
  1983年   58篇
  1982年   41篇
  1981年   43篇
  1963年   5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2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癌根治术应用0.5μg(kg·h)维持剂量右美托咪定(Dex)辅助麻醉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S)及S100β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并择期行肺癌根治术治疗的92例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采取相同的常规静吸复合麻醉,于麻醉诱导前15 min(T_1)静脉滴注负荷剂量为1μg/kg的Dex。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以0.5μg/(kg·h)速度持续静脉泵注Dex至术毕前10 min,对照组以等剂量生理盐水重复以上操作。记录比较两组T_1、单肺通气前(T_2)、单肺通气60 min(T_3)、术毕时刻(T_4)、术后24 h(T_5)血清IL-6、NSE、S100β蛋白水平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_1时间点对比,两组T_2、T_3、T_4、T_5时血清IL-6、NSE、S100β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且观察组在T_2、T_3、T_4、T_5时血清IL-6、S100β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P0.01)。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肺癌根治术应用0.5μg(kg·h)维持剂量右美托咪定(Dex)辅助麻醉更能有效降低术患者IL-6、NSE、S100β蛋白水平,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减轻脑损伤,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研究认为在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发展及液体复苏、缺血再关注过程中均伴随着炎症因子的变化,现将与炎症因子密切相关基因环氧化酶-2(COX-2)、核因子κB(NF-κB)、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红素氧合酶-1(HO-1)、寒冷诱导的RNA结合蛋白(CIRBP)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及进展作一综述,为创伤失血性休克临床救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经过多年探索,对肝脏疾病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仍未完全阐明。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是非编码RNA中的一种,不具有蛋白编码功能。研究发现,lnc RNA参与调控多种肝脏疾病的生理和病理过程,能在表观遗传、转录和转录后水平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提示我们lnc RNA可能成为一个新的治疗突破口。本文针对当前lnc RNA在肝疾病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首先介绍了lnc RNA的功能,再将计算机与生物学相结合概括lnc RNA的四个研究步骤,包括筛选、鉴定、预测及验证,重点阐述lnc RNA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及肝移植的近期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探讨未来lnc RNA在肝病中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充分了解肝病的研究现状以及与肝病发生发展有关的lnc RNA分子和生物学功能,为后续研究肝病的机制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以4种不同温度类型的冬小麦品种'小偃6号'、'NR9405'、'陕229'和'RB6'为材料,在0~250 mmol/L NaCl胁迫条件下,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了钙调蛋白抑制剂(CPZ)、钙离子通道阻断剂(LaNO3)和钙离子螯合剂(EGTA)等对冬小麦盐分吸收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显示:在中盐(150 mmol/L NaCl)胁迫下3种制剂均显著增加了各品种小麦植株对Na+的吸收,减少了K+吸收,且其作用依次表现为CPZ>EGTA>LaNO3.中盐胁迫下,各种制剂对冷型小麦'陕229'和'RB6'盐分吸收的影响大于暖型小麦'小偃6号'和‘NR9405',而高盐(250 mmol/L)胁迫下这种差异缩小.研究表明,Ca2+对小麦Na+吸收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钙调蛋白(CaM)来完成, CaM不但控制小麦Na+净吸收和累积,而且在小麦K+吸收中也起重要作用;在盐胁迫下冷型小麦 '陕229'和'RB6'对Ca2+和CaM活性的要求大于暖型小麦'小偃6号'和'NR9405'.  相似文献   
5.
microRNA为动、植物的一类内源、非编码小分子RNA,其长度约为23nt,对动、植物的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microRNA作为调节类的核酸分子,通过识别和负调控靶基因来行使其生物学功能,多数microRNA的表达具有时空特异性,它们对植物的发育有多向性调节,在发育的多个层面具有重要的功能,有些microRNA的调节作用还要受到外因的诱导.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microRNA在植物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雌雄同株黄瓜单性结实性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以雌雄同株黄瓜强单性结实自交系'6457'和非单性结实自交系'6426'为亲本,建立了5世代联合群体(P1、P2、F1、F2、F2∶3),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群体的单性结实性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雌雄同株黄瓜单性结实性表现为不完全显性遗传,符合D-2遗传模型,受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14.7,多基因加性效应值为20.9,多基因显性效应值为25.8.F2的遗传率为56.6%,F2∶3的遗传率为48.7%.因此,对雌雄同株黄瓜单性结实性的遗传改良,可选择强单性结实性材料,通过杂交、回交转移主基因,达到选育强单性结实性材料目的.  相似文献   
7.
野葛花醇提物中异黄酮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葛花苷为标准品,对野葛花醇提物的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及水溶物4部分中的异黄酮含量进行测定,并采用DPPH·法对各萃取物进行自由基清除实验.结果显示,(1)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及水溶物4部分的异黄酮含量分别为35.27%、53.42%、52.13%和2.34%.(2)抗氧化实验显示, 4 部分清除DPPH·的IC50值分别为252、49、197和344 μg/mL.(3)相关性分析表明,野葛花醇提物各萃取部分的抗氧化活性主要来自于其中含有的异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表明野葛花醇提物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分异黄酮含量较高;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及水溶物4部分对DPPH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其中以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效果最佳;表明异黄酮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IS)发病及预后的相关性,为IS的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治疗的IS患者100例,根据TOAST分型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组41例,小动脉阻塞型(SAO)组59例,并选取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PCR-RFLP法检测各组MMP-9基因C1562T、R279Q多态性,并对IS患者进行3个月的随访,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1562T、R279Q多态性与IS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LAA组、SAO组MMP-9基因C1562T位点T等位基因、C/T+T/T基因型频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组、SAO组C1562T位点C等位基因、C/C基因型频数及R279Q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MP-9各型别基因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MMP-9基因C1562T的T等位基因是IS发病的穿易感基因之一,但MMP-9基因多态性与IS患者的预后并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胡恩萍  李娟  孙坤  张辉 《生物学通报》2014,49(10):17-19
通常认为孟德尔在豌豆子二代得到3∶1分离比的基础上发现了分离定律。参考孟德尔论文,在多代自交确认了子二代1∶2∶1分离比后,孟德尔才根据自己的假设提出了遗传学分离定律。两数和的平方公式架起了1∶2∶1基因型分离比与1∶1基因分离比之间的桥梁,科学地反映了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发生分离和受精时随机结合的数理基础,使测交得以验证数理推论。这反映了遗传学研究的自在逻辑,也体现了孟德尔的成就超越当时细胞生物学发展水平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0.
叙述了基因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简史,并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讨论了基于当前科学认知水平的基因概念,以达到提高教师的生物学教学水平、对科学理解文献有所帮助的目的,同时对研究课题的设计也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