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81篇
  免费   985篇
  国内免费   7409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412篇
  2022年   463篇
  2021年   445篇
  2020年   507篇
  2019年   462篇
  2018年   406篇
  2017年   465篇
  2016年   473篇
  2015年   507篇
  2014年   534篇
  2013年   505篇
  2012年   552篇
  2011年   559篇
  2010年   574篇
  2009年   516篇
  2008年   569篇
  2007年   487篇
  2006年   398篇
  2005年   384篇
  2004年   387篇
  2003年   383篇
  2002年   298篇
  2001年   270篇
  2000年   201篇
  1999年   219篇
  1998年   154篇
  1997年   154篇
  1996年   138篇
  1995年   123篇
  1994年   149篇
  1993年   122篇
  1992年   81篇
  1991年   115篇
  1990年   87篇
  1989年   74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3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2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目录     
《生态学杂志》2015,26(7):0
  相似文献   
2.
《植物生态学报》2018,42(9):963
全球氮沉降不仅改变土壤氮和磷的有效性, 同时也改变氮磷比例。氮磷供应量、比例及其交互作用可能会影响植物种子性状。该研究在内蒙古草原基于沙培盆栽实验种植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 设置3个氮磷供应量水平和3个氮磷比例的正交实验来探究氮磷供应量、比例及其交互作用对灰绿藜种子性状的影响。结果发现氮磷供应量对种子氮浓度、磷浓度和萌发率影响的相对贡献(15%-24%)大于氮磷比例(3%-7%), 而种子大小只受氮磷比例的影响。同时氮磷供应量和比例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种子氮浓度和磷浓度。同等氮磷比例情况下, 低量养分供应提高种子氮浓度、磷浓度和萌发率。氮磷比例只有在养分匮乏的环境中才会对种子大小和萌发率产生显著影响。总之, 灰绿藜种子不同性状对氮或磷限制的敏感性不同, 同时种子性状也对养分限制表现出适应性和被动响应。  相似文献   
3.
降水格局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未来气候变化下,较为频繁和严峻的干旱将威胁地球中纬度部分地区的森林,但森林植被如何响应季节性干旱胁迫及其机制尚不清楚。北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分布着以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为优势树种的落叶阔叶林,研究其水分蒸腾代谢过程对干旱的响应是评估气候变化对过渡区天然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水碳影响的关键科学问题。在典型的锐齿栎天然林中通过开展模拟穿透雨减少大型野外实验,采用Granier热扩散式探针技术监测锐齿栎树干液流密度的动态变化,研究了不同径级锐齿栎树干液流密度对模拟干旱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穿透雨减少对树干液流密度的影响呈现季节变异。在7月份,林内穿透雨减少显著降低了锐齿栎的树干液流密度,但生长季后期的10月份林内穿透雨减少反而使锐齿栎树干液流密度显著升高。(2)不同径级的锐齿栎树干液流密度在生长季内对干旱有不同的响应,特别是小径级的树干液流密度与其他径级有较多的不同。小径级的锐齿栎树干液流密度在5、7月份表现为减雨样地显著小于对照样地,在9、10月份则表现为减雨样地显著大于对照样地。中径级的锐齿栎树干液流密度在5、10月份表现为减雨样地显著大于对照样地,在7月份则表现为减雨样地极显著小于对照样地。大径级的锐齿栎树干液流密度在6、7月份表现为减雨样地显著小于对照样地,在10月份则表现为减雨样地显著大于对照样地。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退化高寒草甸逆向转变的驱动因子,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黄河源不同修复措施(施有机肥F、免耕补播N、施有机肥+免耕补播FN)处理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和两者相关性的变化规律,阐明不同修复措施对黄河源退化高寒草甸植物群落与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补播显著增加草甸物种丰富度指数(P<0.05);施有机肥+免耕补播显著增加草甸植物盖度、总生物量、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s均匀度指数(P<0.05)。不同人工修复后草甸植物功能群地上、地下生物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除豆科)。和对照相比,莎草科,杂类草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含量在N、FN处理分别降低83.04%、73.86%、30.43%、92.37%和96.51%、84.09%、85.68%、95.36%;禾本科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含量在F、N和FN处理分别增加7.29%、23.45%、17.93%和6.04%、4.03%、10.52%;豆科地上生物量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地下生物量含量在F、N和FN处理分别降低24.43%、82.19%和42.61%。F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P=0.033);N显著降低土壤NO3--N含量(P=0.009);FN显著降低土壤pH和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P=0.024);F和FN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P=0.000),N则显著降低土壤含水量(P=0.000);F显著降低土壤容重(P=0.018)。相关性分析表明植物Shannon Wiener多样性和Pielous均匀度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37;P=0.033),土壤有机碳和含水量与总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27;P=0.032),pH与盖度呈显著负相关(P=0.049)。冗余度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含水量显著影响了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解释率分别为30.3%和19.7%。研究结果表明,因地制宜进行退化高寒草甸施有机肥+免耕补播修复措施,能够明显提高草地生产力,改善草甸植物群落及其土壤养分和水分环境。  相似文献   
5.
陈运进  李婉华 《生态科学》2001,20(Z1):136-139
介绍德国科隆市Stammheim污水处理厂各构筑物和生产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6.
寄生蜂对稻飞虱控害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昆虫学报》2014,(6):1025-1032
稻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近年来在亚洲地区连续大爆发,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给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到世界粮食生产安全,寄生蜂作为稻飞虱的重要天敌,对其发生起着有效的自然控制作用。本文归纳整理了稻飞虱主要的寄生蜂种类及其优势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并重点总结了寄生蜂优势种群的寄生选择、种群消长影响因素以及它们的保护利用等,并对寄生蜂研究、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概括总结,旨在为稻飞虱的有效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沙漠是指沙质荒漠,有时也广义地包括沙地。在中国“雄鸡”状版图的颈背处,是我国广袤的西北干旱区。在那里至西向东串珠状地横亘着温带沙漠和草原沙地。沙漠日照强烈,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沙漠里泥土稀薄,基质疏松,土壤贫瘠!沙漠里多大风,风运沙移,沙暴肆虐!沙漠历来被人类视为生存的艰难之处,甚至禁区!  相似文献   
8.
以半矮秆育种为代表的“绿色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作物产量,但也带来氮营养利用效率降低的严重问题。“绿色革命”主要基于调控赤霉素的代谢和信号转导而实现。前期的研究发现,赤霉素信号转导关键因子DELLA蛋白通过调控GRF4而负调控氮素的吸收利用,为半矮秆品系氮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最近的一项研究进一步揭示了GA信号途径与氮响应交叉互作的新机制。该研究发现水稻(Oryza sativa)NGR5是氮素调控分蘖数目的一个关键基因,其表达受氮诱导。通过招募PRC2,NGR5对D14和OsSPL14等分蘖抑制基因所在位点进行H3K27me3甲基化修饰,从而抑制其表达。而在半矮秆背景下超表达NGR5可以提高低氮水平下的水稻产量。NGR5同时也被发现为赤霉素受体GID1的一个新靶标,受到其负调控。该研究发现了调控赤霉素信号通路的新机制,并对高产高效的新一代“绿色革命”育种实践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植物生态学报》2016,40(2):140
Aims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branch returning on the growth of peach (Amygdalus persica "Chunmei/Maotao") saplings, soil enzyme activity, and soil contents of phenolic acids and amygdalin, thereby providing scientific evidence against the application of branch returning for peach trees. Methods One-year-old potted peach tree (Amygdalus persica "Chunmei/Maotao") was used in this study with four agricultural treatments applied, including soil coverage by fragmented peach tree branches (fragment treatment;1.5 and 22.5 g·kg-1) and applying leachate solutions of peach tree branches to soil (leachate treatment; 1.5 and 22.5 g·kg-1). No branch addition was used as control (CK). Solid phase extraction,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biological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autotoxic substances,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soil. Soil coverage and leachate solution treatments of 30 g and 450 g branches applied to the peach trees were described as 1.5 and 22.5 g·kg-1, respectively in this paper.Important findings Compared with CK, the phenolic acid and amygdalin content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fter both fragment and leachate treatments in high quantities (22.5 g·kg-1).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ltered in both treatments, with the proportion of fungi (particularly Agaricomycetes, Tubeufia and Cystofilobasidiacea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bacteria decreased accordingly. Invertase activity in both high-quantity treatments exceeded that in the CK significantly. The activity of catalase and urease was higher at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relative to CK under high-quantity fragment and leachate treatments. Specifically, the effect of leachate treatment on enzyme activity was higher than the fragment treatment in the short term. Chlorophyll content, ground diameter (diameter of 5 cm from the ground) growth and net photosynthesis rate of plants were lower in high-quantity fragment and leachate treatments than those in CK, with earlier retardation of new shoot growth. We observed an increase in soil phenolic acids and enzymes in treatments in normal pruning quantity, while no inhibition effect was found on the tree growth. In conclusion, autotoxins (such as phenolic acid and amygdalin) inhibited the growth of peach trees both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through changing soil enzyme activity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