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7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祁连山两侧中国沙棘不同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RAPD技术研究了祁连山中段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oes ssp.sinensis)4个居群和1个对照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探讨中国沙棘边缘居群的遗传变异以及天然屏障祁连山对中国沙棘居群遗传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祁连山地区中国沙棘居群水平的Nei’基因多样度(h)和Shannon多态信息指数(I)分别为0.2070和 0.297 4,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319 3,均高于中国沙棘整个分布区的平均值,表明该地中国沙棘边缘居群遗传多样性水平及居群间的遗传分化都有增加的趋势;居群间每代迁移数(Nm=1.065 9)显著低于异交风媒植物(Nm= 5.380),表明祁连山的隔离对中国沙棘居群间的基因交流有限制作用,造成了该地中国沙棘边缘居群间较高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2.
不同的格局类型和空间关联性可以反映出干扰状态下天然草地植物种群的资源环境适应对策.采用草地群落学调查与点格局分析方法,分析了祁连山北坡高寒草地优势种群更替过程中狼毒和阴山扁蓿豆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其种间关联关系.结果表明:随着草地退化程度加剧,狼毒种群地上生物量、密度、植株高度持续增加,空间分布类型由聚集分布转变为非聚集分布,阴山扁蓿豆种群高度逐渐降低,种群密度和地上生物量先增大后减小,空间分布类型由均匀或聚集分布转为随机分布;狼毒和阴山扁蓿豆的空间关联性由显著正关联区间不断增大转为关联性不显著.草地退化过程中群落上层禾草西北针茅种群的衰退以及狼毒和阴山扁蓿豆的植株高度差异,导致了植物对光资源的非对称性竞争,使二者的资源分配策略发生了调整,并影响了空间分布格局和种间关联性.  相似文献   
3.
高寒荒漠作为青藏高原植被带谱的顶端类型广泛分布于祁连山高海拔地区, 其生长和分布条件与周边区域差异明显, 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 且研究较少。该文利用1990年以来的Landsat TM、OLI数据, 采用决策树分类和人工目视解译方法, 提取了祁连山高寒荒漠的分布范围。结合气候变化情况, 综合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近30年祁连山高寒荒漠分布的动态变化及其时空差异。结果表明: (1)近30年增温气候变化过程中, 祁连山高寒荒漠分布范围呈萎缩趋势, 萎缩速率约为348.3 km 2·a -1, 萎缩变化幅度表现为西段>中段>东段, 局部地段上存在扩张现象。上述现象导致高寒荒漠下界平均海拔以每10年约15 m的平均速率向更高海拔推进, 向上推进幅度为西段>东段>中段; (2)受水热条件控制, 近30年祁连山高寒荒漠分布动态变化集中分布在低坡度地区。由于水热背景条件的空间差异, 祁连山东段和中段阳坡上高寒荒漠分布动态变化大于阴坡, 而在祁连山西段表现相反; (3) 1990年以来, 祁连山增温显著, 降水量微弱增加。在气候变化以及区域地形限制共同影响下, 祁连山高寒荒漠分布变化时空差异明显, 且过渡带上归一化植被指数与气温相关性高于降水量。以上结果表明, 气候变化影响祁连山高寒荒漠分布动态变化及其空间差异, 但气温是主要的影响因子, 增温促进了高寒荒漠下接植被带主体高寒草甸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祁连山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河流产流区,是气候变化敏感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其生态环境对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祁连山区气温和降水观测数据、MOD10A2积雪产品以及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流量资料,系统分析了1961—2020年祁连山区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气候变化对祁连山区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 1961—2020年,祁连山区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升温速率达0.39 ℃·(10 a)-1,西段升温速率最大,中、东段次之,冬季升温趋势最显著,春季最小;祁连山区平均气温在1997年发生突变。祁连山区年降水量总体呈波动增加趋势[10 mm·(10 a)-1],中段增加最明显,2004年以来祁连山区处于多雨时期,气候呈暖湿化趋势;四季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夏季降水增加对年降水贡献最大;年降水以年际尺度变化为主,2.8年的年际尺度贡献率高达64.3%。祁连山积雪面积受气温和降雪影响明显,与夏季气温存在负相关,与降雪量存在正相关;2016—2020年,祁连山增温趋缓、降雪增多,积雪面积呈增加趋势。2000年以来,祁连山升温加剧,降水增多,冰雪融水增加,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出山径流均呈增加趋势。研究结果对祁连山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动态监测样地(340 m×300 m)的网格(5 m×5 m)为基本单元,选择5个群落结构属性变量,采用分形几何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祁连山大野口流域青海云杉林群落结构的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青海云杉林5个结构属性的变异程度大小依次为:密度>平均冠幅>显著度>盖度>平均树高,变异系数为43.7%~79.6%.Moran I系数表明,各个结构属性均有不同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自相关大小顺序为:密度>平均树高>盖度>平均冠幅>显著度,变化范围为-0.047~0.382.指数理论变异函数模型能很好地拟合不同结构属性的空间变异,变程为24.6~68.1 m,各属性变量的结构比除盖度表现为中等空间相关,其他指标均为强烈空间相关,各属性指标分维数接近2,空间依赖性较小.植被密度和盖度空间分布呈带状结构和斑块结构叠加的特点,其他指标呈较强的斑块状空间结构,密度和盖度对平均冠幅、显著度和平均树高有一定的空间依赖性.青海云杉林群落结构空间异质性适宜的采样间隔和采样面积分别为10 m和0.5 hm2.  相似文献   
6.
采用长期定位观测的方法,研究了祁连山北坡退化林地人工抚育下2001-2008年间植被群落的自然恢复过程和土壤特征变化。结果表明:人为干扰消除后,退化林地群落环境逐渐优化,群落的科、属、种均明显增加,物种成员更替频繁;灌木和乔木物种出现后,群落垂直高度增大,群落结构出现成层现象;群落总体多样性指数呈不断增大的趋势,在空间结构上,Patrick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表现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规律,而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相反;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植被恢复均不断增加。在实施封育禁牧措施后,退化林地实现了由草本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方向的快速演替,当恢复到早期的先锋乔灌混交阶段时,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和多样性趋于复杂化,土壤性状也得到一定改善,显示出相对较好的适应性和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7.
影响祁连山区域地貌-水文系统各地理要素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连山区域地貌复杂,从而引起水文系统以及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水文系统是引起生态系统复杂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影响祁连山区域地貌——水文系统的9个重要地理要素:即流域盆地的总高度、流域的海拔高度、流域周长、河道总长度、河道总数、平均分叉率、河谷最大坡度(度)、河源数以及流域面积进行了综合分析,将其归为3类,即流域盆地的规模,流域侵蚀状况和流域河系形态。在此基础上,认为若要在以后对影响祁连山区域地貌——水文系统地理要素进行分析时,可以直接选取流域面积,流域盆地出口的海拔高度和河道分叉率作为3类地理要素的代表,进行区域地貌——水文系统分析,从而能够降低分析问题的疑难程度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国的标本材料对中国多孔菌一新记录种———韦氏小针层孔菌 [Phellinidiumweirii(Murrill)Y .C .Dai]进行了详细描述 ,并讨论了该种与其相似种硫色小针层孔菌的区别 :该种担子果多年生 ,管孔较小 ( 5~ 7vs 4~ 5permm) ,管口全缘 ,担孢子不嗜蓝 ,只生长在柏树上。该种分布于青海省祁连山地区 ,生长在祁连圆柏上 ,造成祁连圆柏根部白色腐朽。  相似文献   
9.
高寒草甸植被下的草毡表层能够发挥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生态环境效益,是高寒草甸植被生态功能发挥的核心,认识草毡表层发育程度的空间分异及环境影响因子有利于深入理解高寒草甸在高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本研究以祁连山中段高寒草甸分布区为研究区,依据根系体积并结合草毡层厚度以及土壤容重,将草毡表层划分为弱发育、中等发育以及强发育草毡。分析了不同发育程度草毡的地形、植被、气候等环境特征,并采用支持向量机模型对其分布进行了空间制图。结果表明:祁连山中段发育程度较高的草毡表层趋向于分布在水分条件较好的低海拔、缓坡,低坡位以及北向坡的位置,以嵩草属植物为主,中等以上发育程度的草毡地表植被及水分条件都较好;发育程度较高的草毡表层年均温较高,各发育程度草毡表层降水量差异不显著。空间分布结果整体与现有的高寒草甸植被类型分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空间分辨率更为详细,并且实现了不同发育程度草毡表层的空间细分。  相似文献   
10.
Studying the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and habitat selection of the plateau zokor in different grassland types is ver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function and position of the zokor in these grassland ecosystems. We selected the plateau zokor inhabiting in the alpine meadow, alpine shrub meadow and alpine grassland located in northern Qilian Mountain to describe habitatcharacteristics and study its habitat selection by dividing five plots in each grassland according to the zokor’s mounds densities,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relative population density of zokors. We investigated soil compaction, soil moisture, soil temperature, soil pH, as well as plant community structure in each plot of three grassland types. One-Way ANOVA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vegetation and soil among the three grassland types. Soil compaction, soil temperature, and total plant species number in alpine meadow were the highest (P<0.05), soil moisture and total vegetation coverage in alpine shrub meadow were the highest (P<0.05), soil pH in alpine grassland was the highest (P<0.05).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soil compaction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relative population density of the zokor (P<0.05). Stepwis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plateau zokor preferred habitat with lower compaction, richer forbs in alpine meadow, lower compaction in alpine shrub meadow, and lower compaction, higher soil moisture, richer sedges in alpine grassland. In the three grassland types, we found that the soil compaction was the key factor of habitat selection of the plateau zokor and food resources was the secondary fact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