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6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目的:评估窝沟封闭对预防第一磨牙窝沟龋的2年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贵阳市花溪区200名7-9岁经家长同意并签署窝沟封闭知情同意书的学生为实验组,进行第一磨牙窝沟封闭;因家长不同意而未进行窝沟封闭的200名同龄学生为对照组,两年内复查两组的龋病发病率和封闭剂的保留情况。结果:实验组窝沟封闭后第一年、第二年第一磨牙龋病的发生率分别为1.50%和1.01%,而对照组分别为4.00%和6.57%,第二年实验组的第一磨牙龋病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第一年、第二年的封闭剂完全保留率分别是85.5%和80.4%。结论:窝沟封闭作为一项健康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学生的龋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上颌第一磨牙纵折的原因及临床表现,探索简易而最佳的治疗方法。方法:对56例上颌第一磨牙纵折的发病年龄、性别和诱发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拔除7例,做保存治疗49例。结果:上颌第一磨牙纵折的多见于39-59岁,男性多于女性,作过髓病治疗的银汞合金充填者最易发生。在保存治疗49例中,随访2-5年,42例成功。结论:掌握适应症,腭侧单根桩核冠,因其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是保留上颌第一磨牙折裂值得在基层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近中-合面-远中(MOD)洞型嵌体修复下颌第一磨牙的计算机三维实体和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初步应力分析。方法:通过螺旋CT扫描,利用Mimics、GeomagicStudio7等图像处理软件建立第一恒磨牙的云纹点模型,通过UG软件建立下颌第一恒牙的三维几何模型,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网格划分,并在MSC.MARC有限元软件中建立下颌第一磨牙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建立起包含牙釉质、本质、髓腔以及牙槽骨的精细下颌第一磨牙三维有限元模型。结论:将CT扫描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与有限元方法结合起来,建立出高精度的下颌第一磨牙MOD洞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MOD洞型采用嵌体修复提供了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于上颌第一磨牙根分叉形态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14例被诊断为广泛性重度慢性牙周炎的患者,给予规范化牙周基础治疗,在再评估阶段,选取由于牙周袋探针深度6 mm或者有根分叉病变需要进一步手术治疗的患牙,利用CBCT行术前影像学检测并评估根分叉形态和病变程度。共计20颗上颌第一磨牙被纳入研究,比较术中所见根分叉形态与CBCT影像学测量结果。结果:总的CBCT检查与术中结果所得根分叉病变分度完全一致率为80%,两种方法检测的根分叉结果一致性在颊侧最高,之后依次为远中腭部、近中腭部。CBCT测得的根分叉区垂直骨缺损[(4.29±1.67)mm]与术中直接测量值[(4.67±1.7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CBCT测得的骨嵴顶水平根分叉开口宽度为[(4.69±2.48)mm],术中探查为[(5.02±2.34)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测得的根分叉角度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CBCT为35.9±10.4,术中为37.4±9.5。而根分叉水平骨吸收[(2.31±1.12)mm]与术中测量值[(2.67±1.14)mm],但差异的平均值为0.36 mm。结论:CBCT影像在临床诊断评估根分叉病变的分型和牙周组织的丧失有很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同时应用窝沟封闭和涂氟预防干预乳磨牙预防龋齿的效果,为学龄前儿童乳磨牙龋齿的预防提供新的干预措施。方法:通过Cariostat法对150名学龄前儿童乳磨牙进行龋蚀活跃性试验,将其分为龋活跃高危人群和低危人群,检查其乳磨牙患龋情况,计算龋均。随机抽取30名龋活跃高危人群儿童做为实验组1,30名龋活跃低危人群儿童做实验组2,应用窝沟封闭和多乐氟护齿剂同时对乳磨牙进行龋病预防干预;同时抽取30名龋活跃低危人群做对照组应用多乐氟护齿剂对乳磨牙进行龋病预防干预,于干预后6、12、18个月计算龋病发病率。结果:龋活跃高危人群和低危人群的患龋率分别为68.75%、28.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6个月时,实验组1、实验组2、对照组龋病发病率分别为12.3%、11.6%、13.1%,三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12个月时,龋病发病率分别为12.4%、11.8%、23.2%,实验组1、实验组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1、实验组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18个月时,龋病发病率分别为13.2%、12.9%、29.3%,实验组1、实验组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实验组1、实验组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同时应用窝沟封闭和涂氟对乳磨牙可以有效防龋,降低学龄前儿童的龋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机用ProTaper镍钛根管器械进行恒磨牙根管预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7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就诊的需进行根管治疗的109患者,共计128颗磨牙,包括牙髓炎54颗牙,慢性根尖周炎74颗牙。按随机配对原则分入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4颗牙。实验组用机用ProTaper镍钛根管锉预备根管,对照组用不锈钢K型锉预备根管。两组均采用侧向加压法充填根管,记录每颗患牙的单个根管预备所用时间、根管充填效果、术后不良反应及随访到的远期疗效。结果:机用ProTaper镍钛器械预备单根管所耗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根管预备后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根管适充率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根管治疗术后1年疗效比较也优于对照组。结论:使用机用ProTaper器械进行恒磨牙根管预备快速有效,根充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远期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郝艳红  彭一纯  梁洁  徐英新  李阅 《生物磁学》2011,(13):2497-2498,2492
目的:寻找一种预备C形根管的有效器械,提高下颌第二恒磨牙的治愈率。方法:选用80颗具有C形根管的下颌第二恒磨牙,选择四种器械进行根管预备,第一组用不锈钢K锉,第二组用不锈钢K锉和手用镍钛器械,第三组用机用镍钛器械,第四组用超声根管治疗仪,预备中均用3%双氧水和生理盐水交替反复冲洗根管,预备后用Vitapex糊剂和牙胶尖冷侧压方法充填根管,观察根充后X线片和根尖微渗漏情况,评价充填效果。结果:四种器械根充后微渗漏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不锈钢K锉和手用镍钛器械联合应用及超声根管治疗仪为预备C形根管的有效器械。  相似文献   
8.
目的:寻找一种预备C形根管的有效器械,提高下颌第二恒磨牙的治愈率。方法:选用80颗具有C形根管的下颌第二恒磨牙,选择四种器械进行根管预备,第一组用不锈钢K锉,第二组用不锈钢K锉和手用镍钛器械,第三组用机用镍钛器械,第四组用超声根管治疗仪,预备中均用3%双氧水和生理盐水交替反复冲洗根管,预备后用Vitapex糊剂和牙胶尖冷侧压方法充填根管,观察根充后X线片和根尖微渗漏情况,评价充填效果。结果:四种器械根充后微渗漏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不锈钢K锉和手用镍钛器械联合应用及超声根管治疗仪为预备C形根管的有效器械。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技术探讨青海地区藏汉族人群下颌第二磨牙根管形态、数量以及C型根管发生率和髓腔差值的异同。方法:从2016年5月到2018年12月青大附院口腔门诊牙齿CBCT扫描结果中选择藏、汉民下颌第二磨牙各300颗,其中汉族150例,藏族150例。按照Vertucci分类对根管进行分型,探究青海地区藏、汉族人群下颌第二磨牙根管形态特点,同时对牙根类型、C型根管数量和发生率进行统计研究。结果:青海地区藏汉族人群下颌第二磨牙牙根类型以双根牙为主,且其在藏族人群中的发生率高于汉族人群。青海地区藏汉族人群下颌第二磨牙的根管分型以Ⅰ型和C型根管所占比例最高。在青海地区汉族人群和藏族人群下颌第二磨牙中,C形根管所占比率分别为40.7%和27.0%,汉族人群C型根管发生率显著高于藏族人群(P0.05)。在青海地区藏汉人群下颌第二磨牙中,女性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青海地区藏族人群的MB-DB、DB-P平均值显著高于汉族人群(P0.05)。结论:青海地区藏汉族人群下颌第二磨牙根管形态基本类似,C型根管发生率汉族人群是远远大于藏族人群的,具有一定的种族差异性。但是C型根管发生率在青海地区藏汉人群中都是女性大于男性。同时藏族人群髓腔差值也具有一定的种族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发三维测量软件,使用该软件对下颌非游离端单颗磨牙缺失后缺牙区相关解剖数据进行三维测量分析并建立数据库,为临床及科研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50名确诊为下颌非游离端单颗磨牙缺失的成年患者,拍摄锥形束CT并运用3D-DMTC软件进行测量分析,测量缺牙区相关解剖数据。对各项结果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下颌单颗磨牙缺失后相关解剖数据库。结果:成功研发三维测量软件3D-DMTC。测得缺牙区牙槽嵴顶到下颌神经管的最近距离平均值为:15.84±2.10 mm;下颌神经管距离下颌骨颊侧壁最近距离平均值为:5.83±1.56 mm;下颌神经管距离下颌骨舌侧最近距离平均值为:3.78±1.19 mm;相邻两牙间最短距离平均值为:10.08±1.58 mm;剩余牙槽骨体积平均值为:2674.94±775.67 mm3。建立下颌单颗磨牙缺失后相关解剖数据库ADSML。结论:通过使用自主开发的测量软件测量得到相关数据并建立数据库,可辅助临床医生深入对患者颌骨的解剖情况的认识,并为临床治疗及相关科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