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南充市白头鹎的繁殖习性及雏鸟的生长发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5年3~8月对南充市的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研究了其雏鸟生长发育模式。结果表明,白头鹎于3月底开始营巢,营巢期(6±1)d,4月初产卵,一般为(3.50±0.50)枚,孵卵期(11±1)d,巢内育雏(13±1)d,雏鸟外部器官的形态学参数用Logistic曲线方程拟合,拟合度高,体长、翼长及10日龄前体重等生长曲线均呈“S”型。  相似文献   
2.
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计,分别在5-35℃和5-40℃的环境温度范围内测定了白头鹎(Pycnonotussinensis)和丝光椋鸟(Sturnussericeus)的代谢率、热传导和体温等指标,探讨其代谢产热特征。结果显示:在环境温度(Ta)为5-35℃时,白头鹎的体温基本维持恒定,平均温度为40.3±0.1℃,热中性区为26.6-32.8℃,基础代谢率为73.10±4.11mlO2/h,是体重预期值的79%;Ta在5-26℃范围内,代谢率(MR)与Ta呈负相关,回归方程为:MR[mlO2/h]=265.37-7.24Ta(℃);Ta在5-30℃范围内,热传导值最低且基本保持恒定,平均为0.24±0.01mlO2/g·h·℃,是体重预期值的126%。丝光椋鸟的热中性区为27.6-34.5℃,平均体温为40.5±0.1℃(5-40℃),基础代谢率为160.64±9.20mlO2/h,是体重预期值的90%;最低热传导为0.16±0.05mlO2/g·h·℃,是体重预期值的129%。在5-25℃范围内,MR与Ta的回归方程为:MR[mlO2/h]=377.96-7.88Ta(℃)。白头鹎和丝光椋鸟的基本生物学特征为:较高的体温,热传导和上临界温度,较宽的热中性区和较低的代谢率,符合南方小型鸟类的代谢特征.  相似文献   
3.
动物能量代谢的生理生态特征与物种的分布和丰富度密切相关,基础代谢率(BMR)是恒温动物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的最小产热速率,是动物在清醒时维持身体各项基本功能所需的最小能量值,是内温动物能量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测定了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的BMR、内部器官(肝、心、肌胃、小肠、肾和整体消化道)和肌肉的重量,分析了白头鹎内部器官和肌肉重量的季节性变化及与BMR的关系.方差分析表明,白头鹎的BMR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较高,夏季最低.其内部器官及肌肉重量的变化同样有明显的季节性.相关分析表明,白头鹎的BMR与肝、心、消化道等内部器官和肌肉重量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温度与光周期是环境季节性变化的最直接表现因子及时间变化指示标志,对动物的形态、生理及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以白头鹎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温度与光周期对其体质量、能量收支和消化道形态的影响,分析了能量收支与消化道形态特征的关系.将28只白头鹎(12雄16雌)分为4组:暖温长光组(30℃,16 L8 D;3雄4雌)、暖温短光组(30 ℃,8 L16 D;3雄4雌)、低温长光组(10 ℃,16 L8 D;3雄4雌)和低温短光组(10 ℃,8 L16 D;3雄4雌).结果表明: 低温与短光照可促进白头鹎的体质量、摄入能及同化能明显增加,同时温度与光周期的交互作用对白头鹎的摄入能及同化能影响显著.低温条件下,胃、小肠、直肠及总消化道的湿质量及干质量明显增加.残差分析表明,小肠与总消化道的长度及干质量与摄入能和同化能显著相关.表明低温与短光照下白头鹎通过增加体质量、能量摄入和改变消化道形态来应对严酷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5.
食果鸟白头鹎与接骨草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种子的传播者 ,以果实为生的动物在所食植物的繁殖周期中起着关键作用。尽管动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自达尔文开始就引起了进化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的关注 ,但和传粉者与植物的相互作用的研究相比 ,种子传播者与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在 2 0世纪 70年代后才真正开始[1] 。植物学家  相似文献   
6.
环境噪声对临安和阜阳两地白头鹎鸣声频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环境噪声对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鸣声频率的影响,在浙江临安和安徽阜阳两地分别对白头鹎在高低噪声水平环境中的鸣声做了研究。把用数码录音机记录到的鸣声输入计算机,利用计算机声谱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再对每一鸣声的每个音节的主频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高噪声水平区和低噪声水平区相比,在两地白头鹎每一鸣声的各音节主频中,最低和最高主频以及第I、Ⅱ音节的主频都有显著提高;在阜阳第Ⅲ音节的主频也有显著提高。这表明白头鹎可以通过提高声音频率来避免环境噪声对鸣声的影响,从而保证噪声环境中声信息的有效传递;而噪声对各音节的不同影响也表明,同一鸣句的各音节,对于噪声通讯中的信息识别,具有不同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在自然环境中,有机体某一特性的可塑性变化在适应和功能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以成年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为研究对象,分别在野外驯化条件和实验室温度适应条件下测定静止代谢率(RMR)、蒸发失水率(EWL)和代谢活性器官的重量,同时测定肝脏及肌肉的线粒体呼吸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力(COX)。野外季节性驯化在冬季和夏季时测定;实验室温度适应分为2组,分别在10℃和30℃下适应4周后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与夏季驯化和暖适应组相比,冬季驯化和冷适应组RMR和EWL较高、代谢活性器官较重,线粒体呼吸速率和COX活性显著增加;器官重量和细胞产热能力的适应性变化可能是导致了RMR适应性调节。结果表明,白头鹎可以表现出对季节性驯化和温度适应的生理反应,利用这种能力应付野外环境温度的波动。生理能量特性的可塑性是鸟类能量代谢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8.
杭州市区白头鹎鸣声的微地理差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丁平  姜仕仁 《动物学研究》2005,26(5):453-459
2002年5—8月,对中国东部浙江省杭州市区的白头鹎鸣声的微地理差异进行研究。在约60 km2的 研究区内,选择8个调查点(4个城区,4个丘陵山地),录制了80个雄性白头鹎的511个鸣声样本,并随机选 取每一调查点的20个鸣声样本进行分析。其结果显示,白头鹎在杭州市区至少有8种微地理鸣声方言,每个微 地理鸣声方言都有一典型鸣句;它们在听觉上、波形结构、音节组成、音节频谱特征等方面均不相同。有的一 路之隔的相邻微地理鸣声方言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区域出现鸣声混合现象;有的个体还具有“多语”功 能。白头鹎鸣声产生微地理差异的原因可能与鸟类个体的扩散和城市中鸟类栖息地的人为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9.
白头鹎方言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姜仕仁  施青松 《动物学报》1996,42(4):361-367
对浙江省乘泗岛,普陀岛,温岭,长兴,杭州和龙游等6个地区白头鹎的鸣声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们鸣声主句的语调,音节数,持续时间,频谱特征和频率范围等均有差异,说明白头鹎鸣声中普遍存在“方言”,但它们作为同一个种在鸣声主句上有其共同特征:主要是鸣声多在1.5-3kHz的低中频段内变化,单音节的鸣叫声等都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10.
山东白头鹎的一些生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据记载白头鹎Pycnontus sinensis的分布区,北至山东南部郯城(东经118°17′—118°40′、北纬34°251—34°57′)……。1984—1988年作者在山东省泰山(东经117°5′—117°24′、北纬36°5′—36°75′)、徂徕山(东经117°16′—117°20′、北纬36°02′—36°07′)的连续观察和冬季采到的标本,得知此鸟在上述两地为留鸟。常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一带活动,多停落在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