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14篇
  免费   2077篇
  国内免费   8748篇
  2024年   117篇
  2023年   637篇
  2022年   836篇
  2021年   826篇
  2020年   736篇
  2019年   788篇
  2018年   730篇
  2017年   722篇
  2016年   735篇
  2015年   882篇
  2014年   1471篇
  2013年   1194篇
  2012年   1497篇
  2011年   1473篇
  2010年   1504篇
  2009年   1653篇
  2008年   1882篇
  2007年   1494篇
  2006年   1452篇
  2005年   1414篇
  2004年   1290篇
  2003年   1324篇
  2002年   1281篇
  2001年   1197篇
  2000年   951篇
  1999年   775篇
  1998年   616篇
  1997年   681篇
  1996年   670篇
  1995年   652篇
  1994年   713篇
  1993年   542篇
  1992年   471篇
  1991年   452篇
  1990年   420篇
  1989年   430篇
  1988年   239篇
  1987年   134篇
  1986年   87篇
  1985年   142篇
  1984年   85篇
  1983年   99篇
  1982年   56篇
  1981年   37篇
  1980年   4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0篇
  1955年   2篇
  1953年   12篇
  1950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近年来。笔在研究各地送鉴的大呈吉丁虫标本过程中。鉴定出一批中国新纪录种,今集中加以报道.并分别作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植物基因转移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因工程的诞生和发展是与基因转移方法的出现和发展分不开的。为了实现不同的目标,就需要各种各样的基因转移方法。一般来说,向植物中转移基因,存在的困难要比微生物和动物多些;但由于植物基因工程对作物改良的重要性,近年来获得了迅速发展,各种基因转移方法层出不穷。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现有的植物基因转移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首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A亚型毒株的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苏玲  邢辉 《病毒学报》1997,13(3):265-268
  相似文献   
4.
5.
植物叶片功能性状能够响应环境条件的变化,反应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当前,针对藤本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地理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力的研究较少。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永瓣藤(Monimopetalum chinense)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布区内11个种群的15个叶片功能性状进行测量,并结合气候、土壤因子来解释叶性状变异。比较叶片性状在局域和区域尺度上的种内变异程度,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环境因子对叶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局域尺度上,永瓣藤叶功能性状变异系数介于3.0%-22.5%,其中,叶面积变异程度最大,叶片碳含量变异最小。永瓣藤叶片形状随纬度上升而变得宽且圆。叶片磷含量相对较低,永瓣藤的生长可能受到了磷限制。土壤与气候因子是叶片性状的重要驱动因素,解释了25%-97%的叶片性状变异。在温度和水分充足的情况下,永瓣藤叶片趋向于的慢速生长的保守策略。总体来说,永瓣藤叶片功能性状通过一定的种内变异和性状组合,并与气候、土壤因子相互作用,适应当前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6.
记山东山旺Mu类一新属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相似文献   
7.
8.
动物的体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邵起生 《生物学通报》1995,30(10):11-13
几乎所有动物都具有一定的体色。动物体色具有多方面的生物学意义,如吸引配偶、警戒敌人、隐蔽自身等。研究动物的体色对研究动物的行为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对分布在辽宁大连黑石礁、付家庄、石槽、金石滩、獐子岛与海洋岛沿岸的黏管藻[Gloiosiphonia capillaris (Hudson) Carmichael]的外部形态、营养与生殖结构、生物量、成熟个体比例与成熟个体生物量/总生物量(R/T指数)的变化、温度性质以及rbcL、COⅠ基因序列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 (1) 黏管藻配子体为雌雄同体, 直立, 单生或丛生, 主轴明显, 固着器呈圆盘状, 质地胶质, 颜色为红色或紫红色。采集于獐子岛与海洋岛的藻体长度和宽度明显高于其他采集地点; (2) 藻体由皮层及髓部组成, 皮层由6—10层细胞组成, 髓部存在假根丝细胞。成熟囊果小, 突出于藻体表面, 呈球形或半球形, 通常2—4个囊果聚集在一起; (3) 黏管藻配子体的生物量在6月达到最大, 平均生物量为3.628 g/m2。3—6月成熟个体比例逐渐增大, 6月达到100%; (4) 黏管藻配子体生长周期为3—7月, 温度性质属于温带性; (5) rbcL基因序列分析表明, 6个采集地点的样本间无碱基差异, 与产自加拿大的黏管藻聚在一起, 形成一个独立的分支。COⅠ基因序列分析表明, 6个采集地点的样本间无碱基差异, 形成一个独立的分支, 均确定为黏管藻。  相似文献   
10.
常海涛  刘任涛  陈蔚  张安宁 《生态学报》2020,40(12):4198-4206
在干旱、半干旱荒漠生态系统中,灌丛作为一种重要的植被类型,其独特的形态和生理适应特性能够有效促进退化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恢复。土壤动物是荒漠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灌丛"肥岛"演变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有利于灌丛生态功能的发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荒漠灌丛微生境土壤动物的研究逐步深入,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首先综述荒漠灌丛微生境土壤动物群落分布和生态功能,总结灌丛与土壤动物分布间作用关系的数学模型,针对荒漠灌丛土壤动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