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命周期管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黄和平 《生态学报》2017,37(13):4587-4598
生命周期管理起源于生命周期思想,它是生命周期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是面向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对产品、工艺和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进行的综合管理,是解决复合生态系统中结构无序、效率不高和代谢冗余的有效途径,是基于生命周期评价原则与框架的一种环境管理手段或环境管理体系。全面回顾了生命周期管理的起源与内涵,阐述了生命周期管理与生命周期评价的区别与联系,梳理了生命周期管理与环境管理体系的关系。对生命周期管理在产品、企业、行业及城市等层次上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总结与述评,并对其今后需深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韩林桅  付晓  严岩  王辰星  吴钢 《生态学杂志》2017,28(5):1653-1660
为了对煤电一体化开发的生态环境累积效应进行识别与分析,从煤电一体化开发的主要开采建设活动、土壤环境、水资源、大气环境、生物、景观、生态7方面共筛选出29个生态环境因子,综合文献调查、专家调查问卷与访谈等方法,分析了各生态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分析了各因子间的关联关系与层次结构,揭示了不同开发建设活动产生累积效应的途径.结合具体的评价与管理需求,提出了煤电一体化开发生态环境累积效应研究与评估整体框架.研究结果可以为煤电一体化开发的规划与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棚避雨覆盖栽培下葡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论是晴天还是阴天,避雨覆盖都显著削弱了大棚内的光合有效辐射(PFD),但对气温(Ta)、大气水汽压(Vp)和蒸腾速率(Tr)无明显影响.避雨覆盖栽培使美人指与藤稔葡萄品种的叶片厚度分别下降了28.6%和18.4%、比叶鲜重分别下降了13.1%和11.6%、叶片总叶绿素(Chl)含量与表观量子效率(AQY)略有增加,但Chla、Chlb含量及Chla/Chlb比值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晴天时,避雨覆盖栽培使美人指和藤稔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n)日均值分别下降18.7%和13.1%、Pn日积分值分别下降17.2%和11.9%、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下降26%和36.9%、气孔导度(Gs)则分别增加76.8%和100.8%;阴天时,避雨覆盖栽培使美人指和藤稔品种的Pn日均值分别下降48.7%和33.5%、Pn日积分值分别下降34.0%和29.8%、WUE分别下降69.2%和67.7%、Gs分别增加178.0%和85.1%.美人指品种的生理、光合指标的变幅比藤稔品种大,且阴天条件下差异更显著,表明两品种的生态适应性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花粉介导的转Bt基因棉花田间基因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花粉粒染色法对转Bt基因棉的花粉漂移距离和强度进行了观测,并应用PCR法检测转Bt基因棉的基因流频率.花粉粒染色法监测结果表明:同株异花间的花粉散布频率显著高于异株异花间(P<0.01);靠近转Bt基因棉花粉染色区1 m处的平均花粉散布频率,在东、南、西、北4个方向分别为44.8%、48.9%、57.1%和21.5%,但随着距转基因棉田距离的增大,4个方向的平均花粉散布频率都呈下降趋势.PCR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在25m内,花粉散布距离和方向对基因流频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随着距转基因棉田距离的增大,基因流频率呈下降趋势,最远距离为25 m时的最高基因流频率为2.0%.  相似文献   
5.
景观水体疏浚底泥的农业利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运河 (杭州段 )疏浚底泥土地利用的可行性及其生态影响进行了研究 .实验室发芽率测定表明 ,土壤中大量掺入疏浚底泥对种子发芽率有一定的影响 ,但在盆栽中影响很小 .疏浚底泥田间投放量在 2 70t·hm-2 以下 ,对青菜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超过 2 70t·hm-2 以上用量对青菜产量有一定影响 .与青菜相比 ,草坪草、园艺花卉对底泥投放量具有更大的耐性 ,表现出明显的促进生长现象 .底泥用量在 10 80t·hm-2 以下时青菜中Cu、Zn含量均未超过食品卫生标准 ,用量为 135 0t·hm-2 时则均超过了标准 .原状土柱淋洗实验发现底泥用量在 4 5 0t·hm-2 以下未造成地下水污染 ,表明运河底泥直接土地利用较一般污水污泥堆肥的危害更小 ,园林投放比农田投放具有更大的可行性 ,土地利用是一种经济可行的疏浚底泥处置方法  相似文献   
6.
土壤测试表明供试土壤已富P.大田试验结果表明,P肥投入提高了土壤树脂P和田面水总P水平,且两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但施P后的20d内,有机无机配施P肥对土壤有效P的贡献大于单施化肥P.在施P第7d时,有机无机配施P的田面水总P水平是单施化肥P的3.4倍,是施P量2倍的处理Ⅲ的2.8倍.与有机肥配施的处理,其田表水P素流失潜能较单施化肥大.经33d后,P肥结构对田面水P素的影响不明显.两次水稻季节性排水而导致的P素净流失负荷和P素表观流失率变幅分别为-0.038~0.076kg·hm-2和0.034~0.100%.从减少水稻田排水P素流失角度考虑,可以认为,施P或土层被搅动后1周内是控制P素流失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水稻田土—水系统中磷素行为及其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2  
土壤测试表明供试土壤已富P.大田试验结果表明,P肥投入提高了土壤树脂P和田面水总P水平,且两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但施P后的20d内,有机无机配施P肥对土壤有效P的贡献大于单施化肥P,在施P第7天时,有机无机配施P的田面水总P水平是单施化肥P的3.4倍,是施P量2倍的处理III的2.8倍,与有机肥配施的处理,其田表水P素流失潜能较单施化肥大,经33d后,P肥结构对田面水P素的影响不明显,两次水稻季节性排水而导致的P素净流失负荷和P素表观流失率变幅分别为-0.039-0.076kg.hm^-2和0.034-0.100% ,从减少水稻田排水P素流失角度考虑,可以认为,施P或土层被搅动后1周内是控制P素流失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影响下,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正面临着适龄劳动力大量外流、土地抛荒、传统知识体系难以维持等诸多威胁与挑战。推动土地流转、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可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产生积极作用。土地流转在给遗产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变化同样值得关注,但现有研究却少有涉及。本研究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例,将不同经营规模的稻鱼共生系统分为小农户经营模式和规模化经营模式,运用生命周期法对两种模式的碳足迹进行核算。结果表明: 小农户经营模式和规模化经营模式的碳足迹分别为6510.80和5917.00 kg CO2-eq·hm-2,单位产值碳足迹分别为0.13和0.10 kg CO2-eq·yuan-1。与小农户经营模式相比,规模化经营模式温室气体排放更少,单位产值的环境影响更小。农户扩大经营规模后,当地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了4097.20 kg CO2-eq。农业生产过程中积累的CH4在碳足迹中占比最大,农业生产资料中复合肥是仅次于CH4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来源。对于小农户经营模式,饲料中使用的玉米和小麦也对温室气体排放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传统农业系统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城市污泥土地利用研究   总被引:159,自引:2,他引:157  
通过培养试验、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系统地研究了污泥的组分特征、性质及其农地和城市园林绿化地利用对作物或绿化灌木、土壤肥力及其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富含有机质和氮磷养分,且养分当季有效性介于化肥农家肥之间。施用污泥将明显提高土壤肥力,表现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增加土壤肥机质和氮磷水平,并增加土壤生物活性,因此施用污泥的处理作物产量较高,并有利于后茬作物的稳健生长。但污泥施用也存在重金属、病原物等污染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视觉景观影响定量评价方法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林波  王维    吴春旭  熊严军 《生态学报》2008,28(6):2784-2784~2791
在人地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一些可能产生视觉景观不良影响的项目不得不建设于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遗迹等视觉景观敏感区内或附近,为避免建设项目对自然、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产生不必要的损失或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视觉景观环境影响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视觉景观环境影响评价在中国尚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研究多数集中在理论综述和定性的评价.以某建设项目对明十三陵景区的景观影响评价为例,对如何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开展视觉景观环境影响定量评价研究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