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57篇
  免费   3490篇
  国内免费   11980篇
  2024年   87篇
  2023年   995篇
  2022年   1306篇
  2021年   1370篇
  2020年   1225篇
  2019年   1251篇
  2018年   1001篇
  2017年   930篇
  2016年   911篇
  2015年   1053篇
  2014年   1728篇
  2013年   1369篇
  2012年   1602篇
  2011年   1639篇
  2010年   1505篇
  2009年   1657篇
  2008年   2012篇
  2007年   1452篇
  2006年   1338篇
  2005年   1328篇
  2004年   1209篇
  2003年   1246篇
  2002年   1081篇
  2001年   1015篇
  2000年   866篇
  1999年   770篇
  1998年   646篇
  1997年   600篇
  1996年   600篇
  1995年   595篇
  1994年   665篇
  1993年   492篇
  1992年   427篇
  1991年   420篇
  1990年   407篇
  1989年   367篇
  1988年   156篇
  1987年   132篇
  1986年   88篇
  1985年   104篇
  1984年   48篇
  1983年   50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5篇
  1966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8年   9篇
  1956年   2篇
  1950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壤病毒生态学研究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韩丽丽  于丹婷  贺纪正 《生态学报》2017,37(6):1749-1756
病毒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实体,每克土壤中可包含数以亿计的病毒,它不仅影响土壤中其它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还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物种进化,甚至影响植物、动物和人体健康。目前人们对土壤中病毒的种类及丰度、分布特征以及功能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还知之甚少。在概述病毒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土壤病毒的提取、纯化、定量及分子生态学方法等基本流程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建立一套快速简便、高效稳定的适用于土壤病毒研究的方法,并用于研究土壤病毒的多样性及分布特征,探讨病毒在环境中的生存和传播机制,为土壤病毒的防控及开发利用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
侯嫚嫚  李晓宇  王均伟  刘帅  赵秀海 《生态学报》2017,37(22):7503-7513
群落构建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基于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量化生境过滤、竞争排斥以及随机过程在群落构建中的作用,能够深入理解群落构建机制。本研究以长白山针阔混交林不同演替阶段的3个5.2 hm~2样地(次生杨桦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原始椴树红松林)为平台,基于被子植物分类系统Ⅲ(Angiosperm Classification System,APGⅢ)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和7个关键功能性状(叶面积、比叶面积、叶片厚度、叶片氮含量、叶片磷含量、氮磷比、最大树高),结合环境数据,分析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结构。研究表明:(1)各演替阶段7个植物功能性状都表现出显著的系统发育信号,表明植物功能性状受系统发育历史影响;(2)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结构在不同演替阶段和不同径级均为非随机状态。随着演替的推进群落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结构由聚集走向发散;随着径级的增加,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结构的聚集程度减小,表明随着演替阶段的进行和径级增大,竞争性排斥的作用逐渐明显;(3)各演替阶段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的周转都为非随机且不同因子对两者的解释力度存在差异。演替早期空间距离的解释力度小于环境距离,说明生境过滤在群落构建中的重要性,而在演替后期空间距离的解释力度大于环境距离,验证了扩散限制在群落构建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孔雀河下游断流河道的环境特征及物种间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孔雀河下游断流河道的环境因子和植被样地数据,采用聚类与CCA排序法,分析了生境的退化特征以及物种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断流河道退化生境分为绿洲-荒漠过渡类型、轻度荒漠化类型和盐土荒漠化类型。绿洲-荒漠过渡类型地下水位低、盐分含量相对较低,植被盖度相对较高,土壤维持着原砂质壤土,为潜在退化型;轻度荒漠化类型地下水位、土壤质地与含盐量与前者基本相同,土壤未明显退化,但植被盖度低于10%,植物种类与个体数目都较低,属于轻度退化型;盐土荒漠化类型地下水位高、盐分含量高,土壤机械组成中砂粒比重较大、无建群种幸存,属于重度退化型。2)绿洲-荒漠过渡类型总体联结性为显著正联结,正负联结比小于1,生态系统表现为建群种维系物种关系的不稳定状态;轻度荒漠化类型总体联结性为不显著负联结,正负联结比小于1,表现出生态系统进入退化演替的阶段;盐土荒漠化类型总体联结性为显著正联结,正负联结比大于1,表现出重度退化群落的种间平衡状态,物种间以达到稳定共存,其中,真盐生植物对这种平衡的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3)CCA排序表明,绿洲-荒漠过渡类型形成以胡杨为中心的种间正联结,幸存于盐分适中、水分养分相对较高的生境;轻度荒漠化类型,形成以多枝柽柳与刚毛柽柳相互依存的不显著负联结,幸存于土壤养分、水分相对较低的生境;盐土荒漠化类型形成以盐爪爪、盐节木、盐穗木等真盐生植物维系的显著正联结,幸存于土壤贫瘠、地下水位浅、盐分含量高、沙化严重的生境。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菜田生态系统组分优势值与系统优势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辽宁省菜田生态系统组分优势值与系统优势度分析周宝利,葛晓光李宁义(沈阳农业大学园艺系,110161)(沈阳市城建中专,110013)AnalysisonSuperiorityValueandDominanceDegreeofVariousCompon...  相似文献   
5.
《植物生态学报》2017,41(1):115
Aims Shrub species have evolved specific strategies to regulate biomass allocation among various organs or between above- and belowground biomass and shrub biomass model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estimate biomass allocation among different shrub species.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establish the optimal estimation models for each organ (leaf, stem, and root), aboveground and total biomass of 14 common shrub species in Mountain Luya, Shanxi Province, China. Furthermore, we explored biomass al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shrub species by using the index of leaf biomass fraction (leaf to total biomass), stem biomass fraction (stem to total biomass), root biomass fraction (root to total biomass), and root to shoot mass ratio (R/S) (belowground to aboveground biomass).
Methods We used plant height, basal diameter, canopy diameter and their combination as variables to establish the optimal biomass estimation models for each shrub species. In addition, we used the ratios of leaf, stem, root to total biomass, and belowground to aboveground biomas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 of biomass allocation patterns of 14 shrub species.
Important findings Most of biomass estimation models could be well expressed by the exponential and linear functions. Biomass for shorter shrub species with more stems could be better estimated by canopy area; biomass for taller shrub species with less stems could be better estimated by the sum of the square of total base diameter multiply stem height; and biomass for the rest shrub species could be better estimated by canopy volume. The averaged value for these shrub species was 0.61, 0.17, 0.48, and 0.35 for R/S, leaf biomass fraction, stem biomass fraction, and root biomass fraction, respectively. Except for leaf biomass fraction, R/S, stem biomass fraction, and root biomass fraction for shrubs with thorn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for shrubs without thorn.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与血浆灌流(PP)联合治疗肝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其对炎症因子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98例肝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实验组行PE联合PP治疗,对照组行单纯PE治疗。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结果: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8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和血氨(NH3)水平明显下降(均P0.05),白蛋白(ALB)和凝血酶活动度(PTA)明显上升(均P0.05),治疗后实验组血清ALT、TBIL和NH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ALB和PT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血清中炎症因子CRP、TNF-α、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实验组血清CRP、TNF-α、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PE与PP联合治疗肝衰竭具有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可有效清除炎症因子,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血清胱抑制素C和血清转化因子-β1在新生儿窒息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窒息新生儿46例作为窒息组,将同期出生的足月健康新生儿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新生儿入院后第1、3、7天的血清转化因子-β1(TGF-β1)、血清胱抑制素C(Cys C)、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及肾小球滤过率(GFR)水平的变化,并依据是否有肾功能损伤将窒息组46例新生儿分为正常组和损伤组,分析两组新生儿血清指标的变化差异。结果:入院后第1、3、7天,窒息组新生儿的TGF-β1、GFR呈现逐渐升高趋势,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Cys C、BUN及Scr呈现降低趋势,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肾功能损伤组的Cys C、BUN及Scr显著高于正常组,TGF-β1、GFR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此外,损伤组的TGF-β1水平分别与血清BUN、Scr水平呈负相关关系,与GFR呈正相关关系;而血清Cys C水平分别于血清BUN、Scr呈正相关关系,与GFR呈负相关关系(P均0.05)。结论:窒息新生儿的血清TGF-β1、Cys C水平均较健康新生儿有显著性变化,并与患儿肾功能显著相关,对患儿肾功能损伤的早期诊断、病情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9.
李法曾 《植物研究》1991,11(2):27-28
本文发表剪股颖属一新种和一新变种,即山东剪股颖Agrostisshandongensis F.Z.Li和昆嵛山剪股颖Agrostis transmorrisonensisHayata var.kunyushanensis F.Z.Li。  相似文献   
10.
中华眼镜蛇蛇毒经DEAE-Sepharose CL-6B、HPLC等多次柱层析分离出有抗补体及溶血活性的眼镜蛇蛇毒因子(Cobra venon factor,CVF),纯化后的CVF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上呈单一区带,分子量为225000—230000,等电点为6.20。用二硫苏糖醇还原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得三类亚基,其分子量总和为237000。体外抗补体及溶血试验表明,CVF的作用是通过补体旁路途经使总补体活力下降。双向免疫电沪鉴定,发现CVF与人血清作用后,其中补体成分C[3]分子的抗原性发生改变,则表明CVF的作用是通过激活补体成分C[3]而发挥的。给豚鼠腹腔注射CVF(0.15 μg/g体重)后,其血清总补本水平下降到正常值的3%以下,7天后回升,13天后恢复到正常水平。单相免疫电泳表明,CVF与人补体C[3]抗血清间无任何交叉免疫反应,但人血清与CVF抗血清间有微弱的免疫沉淀反应。另外,CVF的氨基酸组成与人补体C[3]也较为相似。鉴定还表明眼镜蛇科中四种蛇毒与CVF抗血清有强烈的免疫沉淀反应,蝰蛇毒及海蛇毒也有免疫沉淀反应,但只有眼镜蛇毒具有抗补体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