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万瑞景  赵宪勇  魏皓 《生态学报》2009,29(12):6818-6826
2000~2004年5~7月"北斗"号生物资源调查船对山东半岛南部产卵场进行多学科综合调查期间,于2003年6月17~18日和6月27~30日分别在35°01.9′N、120°32.9′E海区和35°03.3′N、120°26.4′E海区进行了25 h和64 h的水团追踪观测调查,鳀鱼鱼卵的数量、垂直分布与水温的分布为重点调查内容.调查结果表明:水温垂直分布的变化、海水混合的强弱、水体的辐聚/辐散等物理过程对水体中鳀鱼鱼卵数量和鳀鱼鱼卵在不同水层的分布有很大影响.温跃层分布深度的波动引起水体的垂直交换(混合)、水平对流(辐聚/辐散)和跨跃层的物质交换.温跃层深度变浅时,上混合层水体的厚度变薄,跨跃层的向上混合,将下混合层水体中和温跃层中的鳀鱼鱼卵输运到温跃层和上混合层中,同时表层水体发生辐散现象,使得下混合层、温跃层和上混合层水体中鳀鱼鱼卵数量减少、密度减小,导致整个水柱内鳀鱼鱼卵的数量减少;温跃层深度加深时,上混合层水体的厚度增加,跨跃层的向下混合,将上混合层水体中和温跃层中的鳀鱼鱼卵输运到温跃层和下混合层水体中,同时表层水体发生辐聚现象,使得上混合层、温跃层和下混合层水体中的鳀鱼鱼卵数量增多、密度增大,导致整个水柱内鳀鱼鱼卵的数量增多;温跃层水体中鱼卵数量和密度的变化较上混合层和下混合层水体更为显著.水体中温跃层的存在、温跃层分布深度的波动及其波动的程度对上混合层和温跃层中鳀鱼鱼卵的数量和密度的变化起着主导作用,导致鳀鱼鱼卵数量垂直分布的剧烈变化.  相似文献   
2.
采用Argo数据和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的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数据,绘制了温跃层和月平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的空间叠加图,分析中西太平洋大眼金枪鱼渔场时空分布对温跃层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 全年中心渔场纬向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的低纬度区域.在赤道以南有季节性中心渔场的出现和消失,与温跃层上界温度、深度和温跃层厚度的积极性变化有关.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温跃层上界较深(70~100 m)和厚度较大(>60 m)的海域,厚度小于40 m的区域难以形成中心渔场;适宜分布的上界温度区间在26~29 ℃,在此区间外CPUE多小于中心渔场阈值(Q3).中心渔场的空间分布随上界深度和跃层厚度的季节性变动而变动,当赤道以南海域的上界深度变浅以及厚度变薄时,中心渔场消失.温跃层下界温度、深度和温跃层强度季节性变化不显著,但与中心渔场出现有显著关系.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温跃层下界深度两条高值带之间的区域,温度低于13 ℃以及强度大的区域;在温跃层下界深度超过300 m和小于150 m区域,下界温度超过17 ℃的区域,或者强度小的区域难以形成中心渔场.利用频次分析和经验累积分布函数计算其适宜温跃层特征参数分布,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大眼金枪鱼适宜分布的上界温度、深度和下界温度、深度分别是26~29 ℃、70~110 m、11~13 ℃和200~280 m;适宜分布的温跃层厚度和强度分别是50~90 m和0.1~0.16 ℃·m-1.本研究初步得出研究区域大眼金枪鱼CPUE空间分布和温跃层的关系,为我国远洋金枪鱼捕捞作业和资源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在南海北部陆坡采取的191PC柱状样进行氧碳同位素测试、碳酸钙含量分析以及浮游有孔虫丰度和组合分析,初步划分了191PC柱状样的地层,并据此讨论了末次冰期以来浮游有孔虫丰度和组合的变化,并利用两种浮游有孔虫古生态转换函数再造了末次冰期以来的表层海水古温度和上层水体结构的变化,且由此反映出南海北部末次冰期以来季风演化的趋势。研究表明,该柱状样底部达到氧同位素III期;末次盛冰期到冰后期,南海北部冬季表层海水温度上升5.7—5.8℃,夏季温度上升1.4℃,温跃层总体呈变深的趋势,冬季混合层深度变浅,而夏季混合层深度变深,同时,表层海水垂直温差的变化也可能反映了由末次冰期到冰后期,南海北部具有冬季风减弱而夏季风加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杨胜龙  马军杰  张禹  化成君  戴阳 《生态学报》2013,33(19):6345-6353
为了解大西洋延绳钓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渔场适宜的温跃层参数分布区间,采用Argo浮标水温信息和大西洋金枪鱼会委员(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tlantic Tunas ICCAT)的黄鳍金枪鱼延绳钓渔获数据,绘制了大西洋中部月平均温跃层特征参数和月平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的空间叠加图,用于分析大西洋中部延绳钓黄鳍金枪鱼中心渔场时空分布和温跃层特征参数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大西洋中部温跃层上界深度、温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而温跃层下界深度、温度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空间叠加图显示,1-6月份在赤道地区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温跃层上界深度为20-60 m之间。7-9月份在60-80 m,同期在纳米比亚外海,中心渔场区域温跃层上界深度超过100 m。10-12月份,中心渔场区域温跃层上界深度下降到60 m左右。全年在赤道区域,中心渔场CPUE主要分布在温跃层上界温度26-29 ℃,低于24℃区域渔获率很低;温跃层下界深度在160-250 m,集中在230 m;温跃层下界温度在12-14 ℃之间,在此区间外CPUE值都比较低。7-11月份,在纳米比亚外海的中心渔场区域上界温度会低至20 ℃,下界深度分布在140-160 m,下界温度在14-15 ℃左右。数值计算得出大西洋中部黄鳍金枪鱼适宜的温跃层上界温度是26-28.9 ℃;适宜的温跃层下界温度和深度分别是12-14.9 ℃和150-249 m,而上界深度和中心渔场CPUE关系不明显。研究得出大西洋延绳钓黄鳍金枪鱼中心渔场温跃层各特征参数的适宜分布区间及季节变化特征,为延绳钓黄鳍金枪鱼实际生产作业和资源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根据Argo浮标剖面温度数据重构热带印度洋各月月平均温跃层特征参数,并结合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IOTC)黄鳍金枪鱼延绳钓数据,绘制了月平均温跃层特征参数和月平均CPUE的空间叠加图,用于分析热带印度洋黄鳍金枪鱼渔场时空分布和温跃层特征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温跃层上界深度、温度和下界深度,以及黄鳍金枪鱼中心渔场分布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黄鳍金枪鱼中心渔场分布和温跃层季节性变化有关。在东北季风期间,高值CPUE渔区的温跃层上界深度的范围为30-40m,超过70m的渔区CPUE值普遍偏低;在西南季风期间温跃层上界最深达到120m。在东北季风期间,高值CPUE渔区温跃层下界深度不超过200m,在西南季风期间,深度会超过300m。在东北季风期间,高值CPUE渔区对应的温跃层上界温度都超过25℃,温度小于24℃的渔区CPUE值普遍较低;在西南季风期间,高值CUPE区域对应的温跃层上界温度范围变大,温跃层上界温度延伸到22℃,在22℃以下渔区CPUE值都很低。采用频次分析和经验累积分布函数计算其最适温跃层特征参数分布,得出黄鳍金枪鱼最适的温跃层上、下界温度范围分别是25-29℃和13-16℃;其上、下界深度范围分别为30-70m和140-200m。K-S检验结果表明,上述结论可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