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琼  钱法文 《生态学报》2015,35(21):7236-7243
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采用焦点取样法对在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秋季和春季迁徙停歇的以及在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越冬的白鹤(Grus leucogeranus)幼鹤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鹤取食行为比例从秋季迁徙时的23.0%增加到越冬晚期时的82.7%,但春季迁徙期减少为61.9%;幼鹤乞食行为比例从秋季迁徙时的58.2%减少至春季迁徙时的1.2%;幼鹤警戒行为比例从秋季迁徙时的1.0%增加至春季迁徙时的7.1%。幼鹤在春季迁徙期的理羽及静栖行为显著高于越冬期,这种行为的差异可能与食物的丰富度相关。环境因子中,风速对幼鹤静栖行为有显著影响,幼鹤取食及警戒行为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秋季迁徙及越冬晚期,幼鹤行为日节律在13:00—14:00时出现明显的取食低谷期,而春季迁徙期时则推后1小时。整个观察期间,幼鹤从雄鹤和雌鹤获得食物频次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时间段幼鹤从雄、雌成鹤处获得食物频次差异是显著的。研究从行为学的角度展示白鹤幼鹤的生长过程及不同性别成鹤对幼鹤生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渗透胁迫处理下,沙丘芦苇和沼泽芦苇培养细胞的H2O2含量变化不大,MDA含量随时间延长而降低。抗氧化酶中,沙丘芦苇的SOD、CAT、POD和APx的活力均显著高于沼津芦苇,显示出比沼泽芦苇更强的ROS清除能力。胁迫初期(0.5h-1d)沙丘芦苇细胞中主要表现出SOD、CAT活力的提高,胁迫2d后4种酶活力均明显被诱导。两种生态型芦苇的PEG适应性培养物APx及SOD酶活力显著提高,POD活性仅沼泽芦苇中升高。提示SOD、CAT主要参与沙丘芦苇在渗透胁迫下的短期响应,而APx与长期响应有关。  相似文献   
3.
两类植物型沙丘上植物群落的异同及其对沙丘形态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萍  康经理  袁瑱  汤京  郝利霞  靳磊 《生态学报》2017,37(23):7920-7927
为探究相同环境条件下发育的两类植物型沙丘上植物群落的异同点,以及相异点与沙丘形态的关系,对毛乌素沙地南缘盐碱地上相间分布的抛物线形沙丘和白刺灌丛沙丘分别进行形态学、植物群落学及土壤理化性质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抛物线形沙丘的水平尺度虽为白刺灌丛沙丘的12-23倍,但两类沙丘上物种数相当,其植物分属12科31属39种和12科30属33种,均以菊科、藜科、禾本科、豆科植物为主(占70%以上),其中共有植物17种,群落相似度0.66;两类沙丘上的群落建群种不同,优势种的重叠度较低,抛物线形沙丘的不同部位共统计到7个植物群丛,可分为沙生植物群落和喜湿耐盐碱群落,白刺灌丛沙丘上均以白刺为建群种,油蒿、冰草、雾冰藜、沙蓬、狗尾草为主要优势种;沙丘形态造成其不同部位风沙活动及土壤水分、PH值和全盐含量的差异是两类沙丘上植物群落相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曾飞越  刘任涛  吉雪茹  白燕娇  杨敏 《生态学报》2022,42(18):7507-7516
为了阐明沙丘微地形生境蚁丘特征及分布规律对沙丘固定过程的响应规律,以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区,选择不同固沙阶段沙丘的4个方位(西北、东南、西南、东北)布设调查样地,测定了不同样地的蚁丘密度、直径和高度,分析了不同样地蚁丘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流动沙丘背风向(即东南方位)蚁丘密度显著高于其他方位,但从流动沙丘到半流动沙丘,背风向(即东南方位)蚁丘密度显著低于其他方位;从半固定沙丘开始,半固定和固定沙丘微地形对蚁丘密度分布的影响较小。(2)在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不同微地形生境中蚁丘直径和高度均呈现出相似的分布规律,即东南方位均小于其他方位。在固定沙丘,蚁丘高度表现为东南方位亦较低,但蚁丘直径表现为西南和东北方位显著小于西北方位。(3)在流动沙丘,西北、西南和东南方位上蚁丘空间分布均表现为均匀分布型,而在半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丘,4个方位上蚁丘空间分布均表现为聚集分布型。(4)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固沙阶段不同微生境下蚁丘密度、高度、直径与植物密度、多样性间的相关性不同。随着固沙阶段演替,不同微生境下蚁丘特征与植物密度、多样性的相关性增强。研究表明,在科尔沁沙地,随着流动沙丘固定和生境逐渐恢复,沙丘不同空间方位上蚁丘密度分布差异缩小,而蚁丘直径和高度仍存在沙丘微地形间显著差异性,并且蚁丘空间方位上均呈现聚集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5.
珠海鹤洲水道沿岸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卉  钟山  方展强 《生态学报》2013,33(21):6913-6924
对珠海鹤洲水道沿岸的4个红树人工林(包括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秋茄Kandelia candel和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样地和2个挺水植被(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样地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为期一年(2010年12月、2011年3、6、9月共4次野外采样)的生物调查。研究与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生活型及功能群、栖息密度、平均生物量、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并结合等级聚类和非参数多变量标序(MDS)方法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深入探讨。本调查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35种,包括环节动物(7种)、软体动物(10种)、甲壳动物(10种)、鱼类(1种)和其他无脊椎动物(7种)。优势种包括谭氏泥蟹(Ilyrplax deschampsi)(占总个体数的34%)、麦克碟尾虫(Discapseudes mackiei)(占总个体数的25%)、羽须鳃沙蚕(Dendronereis prinnaticirris)(占总个体数的12%)。在6种生境类型中,老鼠簕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量最多,为19种,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均较高;短叶茳芏样地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最高,为254.7 ind/m2,但是多样性指数(H"=1.25)最低;无瓣海桑站位平均生物量最高,为32.0613 g/m2。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生境下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无瓣海桑站位,无论群落结构、优势种还是生活型等都与其它站位有明显不同;(2)围垦区人工湿地与自然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3)潮汐作用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6.
中国鹤类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中国有9种鹤类,其中灰鹤(Grus grus)、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白枕鹤(Grus vipio)、赤颈鹤(Grus antigone)、蓑羽鹤(Anthropoides virgo)在中国进行繁殖。中国政府为保护鹤类采取了大量有效措施。本文在结合当前鹤类数量和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国鹤类的保护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切断根茎对根茎禾草沙鞭的赖草克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研究半干旱内陆沙化生境中植物克隆整合对克隆植物基株扩展能力和对克隆植物株定居逆境能力的贡献,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地对根茎禾草沙鞭和赖草,进行了以切断根茎为处理的野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切断根茎处理使根茎禾草沙鞭基株的幼小部分(观测单元)在实验期间根茎数量增量,地上枝数量增量,地上枝总长度增量,主根茎节数增量,根茎节总数增量,主根茎长度增量和根茎总长度增量显著地减少。然而,切断根茎处理对  相似文献   
8.
郑武忠  陈金洪 《四川动物》2004,23(1):37-40,44
我园一只雄性丹顶鹤与一只雌性白枕鹤于2001年开始自然配对产蛋,3年共产51枚,经人工孵化育雏,目前存活15只。杂种鹤在第4周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在12周达到最高峰,16周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18周后部分指标停止增长。外观上,出生至3月龄时,幼鹤整体颜色都呈黄褐色,以后变化基本一致。目前,2001及2002年存活杂种鹤颜色以白色为主,夹杂着灰色羽毛。  相似文献   
9.
绿洲边缘夹粘沙丘持水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程鹏  赵文智  杨淇越 《生态学报》2018,38(11):3879-3888
夹粘沙丘是指剖面中分布有一层红褐色粘化层的沙丘,其夹粘层埋藏深度常在120—500cm左右,厚度在40—100cm之间,粘粉粒含量达到90%以上。夹粘沙丘人工梭梭固沙植被郁闭度在0.5以上,明显高于相同水热条件下的植被生产力,这可能与夹粘层通过改变土壤持水性及水分状况,从而提高了土壤水分承载力有关。以河西走廊绿洲边缘夹粘沙丘为研究对象,在测定0—8.0m剖面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基础上,计算了土壤孔隙分布和持水特性,研究了剖面中土壤持水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夹粘层土壤含水量最高,上覆沙土土壤含水量最少且随深度增加而增加,下伏沙土受地下水毛管作用影响水分含量较高;(2)土壤机械组成决定了不同土层的持水特性,土壤中粘粉粒含量越高,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就越大,夹粘层的土壤持水性远高于沙土层;(3)夹粘层是沙丘土壤水分暂时贮存的重要土层,可以为植被提供深层土壤水分,这对绿洲边缘人工固沙植被的生存和繁衍有重要影响,而土壤持水性和毛管作用的强弱决定了夹粘层对沙丘水分调节能力的强弱。本研究为深入理解绿洲边缘雨养固沙植被斑块状分布的机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四川动物》2009,28(3)
【本刊讯】由成都动物园主办,成都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成都观鸟会协办的“2009年鹤年生态保护教育项目”于3月30日在成都动物园正式启动。此次历时1年的鹤年活动主题是“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成都市科协、成都市水碾河小学的领导和代表参加了启动仪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