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人工模拟熏气法,研究SO_2胁迫下桤木Alnus cremastogyne的生理响应机制及净化能力。结果表明:(1)桤木叶片在SO_2 4.29 mg·m~(-3)和8.57 mg·m~(-3)处理下分别在14 d和7 d时出现伤害症状;(2)随SO_2浓度增加,桤木叶片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b值和净光合速率呈下降趋势,其中净光合速率在SO_2 4.29 mg·m~(-3)处理下与CK无显著差异,而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胞间CO_2浓度呈现先增后降趋势;(3)叶片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丙二醛含量均随SO_2浓度升高而增加;(4)叶片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SO_2浓度增加而升高,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5)桤木叶片硫含量随SO_2浓度增加呈递增趋势。桤木幼树能通过调节自身保护机制应对低浓度SO_2逆境胁迫并维持正常生长,可将其用作工厂附近或SO_2污染区域造林树种,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2.
传统农业生态系统中桤木改良土壤效应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桤木(Alnus nepalensis)是一种重要的非豆科固氮植物,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地区。在东南亚地 区的传统农业生态系统中,多用桤木作为休耕树种,或将其与农作物间作。桤木根瘤固氮量随季节和年龄 而变化,在桤木_小豆蔻(Elettaria cardamomum)系统中15年达到高峰(155 kg•hm-2);桤木通过共生 固氮对系统产生的氮增加量在纯桤木林中7年达到高峰(117 kg•hm-2)。桤木与农作物间作可显著提高 农作物的产量,桤木小豆蔻立地上小豆蔻的经济产量是在森林小豆蔻立地上的2.2倍。桤木休闲地的休闲 效果明显好于自然休闲地,其地上部分生物量在休闲6年后是自然休闲地的4倍,N蓄积量是自然休闲地的3 倍,P、K蓄积量是自然休闲地的2倍。桤木根系特征似乎最适合混农林系统,其细根生物量(FRB)集中于 土壤剖面上层10 cm范围内,在此范围内,FRB在“树+农作物”间作条件下比在 “只有树”条件下高5%; 在两种立地条件下,60%以上的细根都分布于树干周围0.5 m内,大部分木质根(直径>0.5 mm)都分布于土 壤上层0~10 cm处,长度都不超过1 m。桤木可加速系统的养分循环。桤木凋落物降解速率比非固氮植物 快,并且与其它植物凋落物混合后的降解速率与自身凋落物降解速率一样快。在传统刀耕火种系统中,用 桤木替代自然林休闲在3~6年内即可恢复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显著缩短休闲周期。该文综述了 近30年来桤木在传统农业生态系统中改良土壤效应的研究成果,以提高人们对桤木的生态作用的重视程度 ,使人们更好地将桤木利用到农业生态系统中,达到发展山区农业和保护生态环境双赢的目的 。  相似文献   
3.
通过设置3个光照强度(100%、56.2% 和12.5%),模拟森林幼苗生长的旷地(采伐迹地)、林窗和林下光环境,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外来种台湾桤木和乡土种四川桤木幼苗的生长、光合特性以及生物量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低光环境限制了两种桤木幼苗形态指标的增长,适当遮荫的林窗环境比旷地更有利于幼苗的生长.台湾桤木幼苗具有较高的比叶面积和相对生长速率,较大的单叶面积、叶长、叶宽、株高和基径,较少的叶片数和较低的叶面积比、叶柄长.低光环境下,台湾桤木幼苗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和表观光量子效率较高,光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较低.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台湾桤木幼苗具有更高的根生物量比和更低的叶生物量比;四川桤木幼苗则相反,加剧了动物取食和机械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桤木属7种植物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改良去壁低渗法对分布于欧美地区的桦木科(Betulaceae)桤木属(Alnus Mill.)7种植物进行染色体数目与核型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材料染色体形态比较一致,多为由中部(m)及近中部(sm)着丝点染色体组成。意大利桤木(A.cordata)为六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6x=42,核型公式为2n=6x=42=36m+6sm;绿桤木(A.viridis)为八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8x=56,核型公式为2n=8x=56=46m+10sm(SAT);薄叶桤木(A.tenuifolia)、灰桤木(A.incana)、欧洲桤木(A.glutinosa)、裂叶桤木(A.sinuata)和红桤木(A.rubra)均为四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n=4x=28,其核型公式分别为2n=4x=28=16m(1SAT)+12sm、2n=4x=28=22m+6sm、2n=4x=28=24m+4sm、2n=4x=28=24m+4sm、2n=4x=28=26m+2sm。其中红桤木(A.rubra)的核型属于1B型,其余均为2B型。  相似文献   
5.
江南桤木(Alnus trabeculosa)的花粉形态与其生态因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产自安徽省岳西县鹞落坪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桦木科江南桤木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粒圆球形至近球形,花粉大小为22.5—35.0μm,平均为31.5μm。赤道面观近扁球形,极面观为四角形或五角形。光学显微镜下,4-5孔,孔的结构特殊,内、外层到孔边分离,形成显著的孔室。在光切面看,外层在孔处加厚,孔间带状加厚。同时,在扫描电镜下,萌发孔沿赤道排列,为短萌发孔,萌发孔长轴3.2μm,短轴为1.5μm,其长轴约为短轴的2倍。外壁厚为2.0μm,外壁外层明显厚于内层。外壁纹饰在光学显微镜为不明显的颗粒排列为细条纹,扫描电镜下为微刺。在透射电镜下,花粉壁分为明显的四层,即:覆盖层、柱状层、基层和内层;覆盖层有刺状纹饰等。同时研究了江南桤木花粉的地理分布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根据江南桤木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因子,得出江南桤木花粉分布区的主要生态因子,包括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积温及生境,为利用地层中桦木科化石花粉重建古气候、古环境及气候变迁提供了现代孢粉学资料和依据,也为该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引种台湾桤木的水分生理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台湾桤木(Alnusformosana)原产台湾,是台湾地区重要的先锋造林树种和林地培肥树种。水分是限制植物地理分布和决定植物引种能否成功的重要因子之一。采用Li-6400光合测定系统对引种两年生台湾桤木苗木的水分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整个生长期,叶片蒸腾速率日变化均表现为宽大的单峰型曲线,以13∶00~15∶00时左右蒸腾速率最高,不同部位叶片在不同生长期的峰值有所不同,属非蒸腾午休型植物。气孔导度日变化有单峰型和双峰型2种变化曲线;(2)蒸腾速率季节变化表现为单峰曲线,以7月为最高,整个生长期叶片日均蒸腾速率为3.25mmol·m-2·s-1,表现出高光合、强蒸腾的生理特点;(3)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与光合速率日变化相似,有单峰曲线和双峰曲线2种类型,与气孔导度的日变化有显著相关性。在整个生长期,以6月、7月叶片水分利用效率为最低,8月为最高;(4)在影响水分利用效率季节变化的生理生态因子中,以温度、光合有效辐射、气孔导度和相对湿度4个因子的直接作用为最大。  相似文献   
7.
付洪  陈爱国 《生态学报》2004,24(2):209-214
通过样方调查和采样 ,对云南省西盟县新厂乡阿莫村自然条件相似、经历了相同休闲年限的桤木休闲地和自然休闲地的地上部分植被生物量和养分蓄积量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休闲 3a后 ,桤木休闲地的休闲效果显著高于自然休闲地。表现在桤木休闲地的地上部分生物量高于自然休闲地 ,休闲 6 a后 ,桤木林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干重达到 6 9,6 4 0 kg/hm2 ,是自然休闲地的 4倍 ;桤木休闲地 N、P、K三大营养元素的地上部分蓄积量 ,经过 2~ 3a超过自然休闲地 ,并在休闲 3a后显著高于自然休闲地 ,休闲 6 a后 ,N蓄积量达到 5 5 7kg/hm2 ,是自然休闲地的 3倍 ,P、K的蓄积量分别达到 4 1kg/hm2 、2 6 5 kg/hm2 ,是自然休闲地的 2倍。目前研究说明桤木种植有改进轮歇农业的明显作用 ,具有在类似地区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了解台湾桤木(Alnus formosana)在岩溶石山的生长表现以及根瘤生物量的特征,对石山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方法对岩溶石山4.5年生台湾桤木与速生乡土树种任豆(Zenia insignis)、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用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和评价。结果表明:台湾桤木平均胸径、树高、材积和冠幅分别为8.39 cm、7.72 m、0.0271 m3和3.18 m,均大于任豆和顶果木,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台湾桤木冠长达6.01 m,分别比任豆和顶果木增加106.53%和70.25%;台湾桤木在岩溶石山表现出速生的特性。对台湾桤木样株的根瘤生长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发现,台湾桤木根瘤生物量平均每株达52.77 g,根瘤在水平方向分布从树干基部至树冠投影范围均有生长,离树干50 cm与离树干50~100 cm范围的根瘤生物量相近,离树干100 cm至树冠投影范围的根瘤生物量最多,三个地段的根瘤分别占整株根瘤生物量的15.7%、16.9%、67.4%;大根瘤(直径≥1 cm)在离树干100 cm至树冠投影范围分布最多;根瘤在垂直方向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20~40 cm土层少有根瘤出现;台湾桤木在岩溶石山表现出良好的结瘤固氮特性。该研究结果可为台湾桤木在岩溶石山的推广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传统江南水网空间是一种典型的社会—生态系统,人文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于其韧性构建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基于柯林斯等人提出的压力—冲击动态(PPD)模型,以平江府为典型代表,研究传统江南水网空间如何通过生态系统服务的桥梁搭建水网物质空间与人类社区发展之间的联系,从而厘清社会—生态系统在此过程中如何培育、优化和提升江南水网空间韧性。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角度提出社会—生态韧性构建的生态智慧,并倡导以恢复力、适应力与变革力韧性机制培育为导向的、江南地区构建现代社区实践的若干启示,旨在引导江南水网空间实现具有韧性的社会—生态系统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