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50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地形限制特征的泾河流域遥感地表覆被分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在分类方法和空间分辨率等方面存在局限性,基于粗分辨率遥感数据的传统非监督分类结果在不同地物过渡带内往往误差较大。该文提出了基于地形限制特征的分类方法,在非监督分类的基础上,将非监督分类结果按照像元进行细分,并运用地形限制条件对细分后的像元进行二次判别分类。结果表明,分类精度明显提高,其中,农田和居民点分类精度的提高最为明显。这一方法使得完全同质的单元可以进行属性的变更,改善了像元空间分辨率差造成的误差;而地形限制特征的引入减少了传统非监督分类的不确定性,使模糊区域的分类有了较为明确的区分特征,提高了分类的精度。  相似文献   
2.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量   总被引:79,自引:4,他引:75  
利用遥感技术,结合生态学方法,在对生态参数遥感测量的基础上,计算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2000年的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2000年所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为9.17×1012元,总体空间分布由东向西递减、由中部向东北和南部递增,与植被的地带性分布梯度基本一致; 森林的平均单位面积价值最高,为18 789元·hm-2,占总生态服务价值的0.80%; 其次是灌丛(13 789元·hm-2)和耕地(13 054元·hm-2),分别占总生态服务价值的10.79%和 24.23%.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来看,气体调节价值的贡献率最大,占总价值的45.16%; 其次是水土保持价值(28.83%)和涵养水源价值(14.44%);有机物质生产和营养物质循环的价值最小,其贡献率为11.57%.生态遥感测量方法克服了传统生态统计方法以点代面的缺点,计算结果能更加客观地反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空间分布,但该方法本身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对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的评估只是保守和粗略的估计,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基于TM的渤海海岸带1988~2000年生态环境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岸带作为海陆之间的过渡地带,是全球生态环境最为复杂和特殊之处。研究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对于了解该区域生态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8和2000年的Landsat-TM数据,在GIS技术支持下,通过一系列空间分析,得到渤海海岸带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结合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分析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8~2000年,由于渤海海岸带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岸带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耕地大面积减少,城乡工矿用地、养殖池塘、盐田急剧扩张;林地、湿地等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土地类型面积显著下降。表明强烈的人类活动已经使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渤海海岸带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李茜 《化石》2006,(1):19-21
琵琶湖是日本第一大淡水湖。地处日本列岛中央,邻近古都京都、奈良,横卧在经济重镇大阪和名古屋之间,因其形状像一只头朝西南底向东北的琵琶而得名。琵琶湖南北长63.5公里,东西最宽处22.8公里,最窄处只有1.35公里,湖水面积为670平方公里,蓄水量达275亿立方米。琵琶湖叉以水的深浅分为南北两部分,南湖平均水深只有4米,而北湖平均水深则达43米,最深处竞达103.6米。琵琶湖的出口只有一个,就是从南湖流出的濑田川,最后流人太平洋。同时,琵琶湖是世界上第三个最古老的淡水湖,湖龄在400万年以上。湖中具有许多固有的生态资源,琵琶湖共养育生息着600余种水生动物和近500种水生植物。湖中的水量,可以满足其流域内的1400万人口用水。  相似文献   
5.
以黑河流域山丹县1986年和2000年TM影像资料为主要数据源,运用遥感信息解译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研究区10多年来草地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并参照Costanza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单位价值和谢高地等人的中国自然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初步估算退化型草地植被覆盖变化的生态损失价值,对草地植被覆盖变化给研究区生态系统宏观经济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1986~2000年间,该区域草地植被覆盖总的变化趋势是草地、林地向其它类型转化,即草地植被覆盖总量在逐年减少。高、中、低覆盖度各类草地,分别减少达35%、9.9%和13.8%。草地植被覆盖类型也呈减少趋势,其中高覆盖度草地减幅最大,其次是低覆盖度草地和中覆盖度草地。草地植被利用过度或退化较为严重,生态环境将趋于恶化。由此导致草地生态系统宏观经济价值损失约9 466.8×104CNY/(km2·a)。  相似文献   
6.
基于遥感影像的广州市植被覆盖度内部结构与时空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覆盖广州市的4个时相(1990、1995、2000和2005年)的TN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经大气辐射校正,获得植被指数的计算模型,估算广州市域范围内的植被覆盖度,分5个等级研究植被覆盖度等级结构特征及其时空分异。结果表明:1990年至1995年间,广州市植被覆盖度下降幅度较大;植被覆盖等级结构也表明植被状态明显向不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方向变化。2000年至2005年间,植被覆盖度有所增加,等级结构也显示植被覆盖度有逆转的趋势。植被覆盖度变化幅度相对较大的是中心城区以外的新区,表明城市向郊区不断扩展。  相似文献   
7.
松山自然保护区各功能区植被动态及变化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全球生态保育的基石,保护区管理和设计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旨在描述不同功能区在相应保护措施下植被的差异性变化。运用遥感和GIS技术以及景观分析手段,利用两期Landsat5TM影像提取出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7、2001年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ormalizedDifferenceVegetationIndex,NDVI)信息,对植被动态进行分析,并按变化率分为减少、无变化和增加3种类型,利用景观指数刻画出变化格局,就植被动态及其变化格局在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分异性进行比较。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保护区建立后植被大体稳定并有所改善,形成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植被覆盖梯度。(2)在绝对保护措施下,核心区植被稳定性高并得到进一步改善。植被稳定类型集中于区域中心,增加类型聚集在区域边缘,减少类型与自然植被动态特征相符呈随机分布状态。(3)受经营、开发措施影响,实验区稳定性低,变化面积大、变幅大、增加与衰退共存,植被覆盖居全保护区最低且有退化趋势。(4)缓冲区植被动态呈现出一定的随机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8.
遥感技术在大亚湾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章莉  史合印  邢前国  潘伟斌 《生态科学》2006,25(4):371-374,384
文章综合利用了Landsat系列卫星不同传感器(MSS、TM、ETM )的遥感资料对1979至2004年20多年间的大亚湾周边的植被陆地、非植被陆地以及水域等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关变化进行了定量监测与评估。遥感监测结果表明,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大亚湾周边植被覆盖总体保持相对稳定,但非植被陆地由1991年的5.1%左右上升到2004年的10.5%左右,水体面积也相应降低了5%左右,表现出“人进水退”的总体变化格局,该变化特征与该区域过去的环境政策、经济活动发展历程有关。通过将人类对区域环境影响的方式、力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建立一种对应关系,可以预测以后的开发建设活动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并应用到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去。  相似文献   
9.
北京地区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土地覆盖动态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MSS/TM影像和1∶250 000 高程数据分析了1978~2001年北京地区土地覆盖的变化。为研究人类活动对土地覆盖类型及植被变化的影响,根据植被的分布规律和人类活动影响,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将研究区遥感影像分为不同海拔段,分别建立标志进行解译。 通过转移概率矩阵计算、不同地形因子影响下的土地覆盖类型分布的GIS分析,得到如下结 果:1) 1978~2001年间北京市土地覆盖变化主要发生在平原和低海拔、小坡度的平缓地区 ,表现为农业用地向城镇用地的转变;高海拔地区主要为天然植被所覆盖,土地覆盖变化相对较小,主要是灌丛向林地的转变。2) 地形因子显著影响土地覆盖类型的分布及变化。随着海拔的升高和坡度的增大,农业用地和城镇用地减少,林地和灌丛逐渐增加。坡向对植被的分布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00-2011年黄土高原植被景观格局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遥感数据MODIS NDVI提取植被覆盖度,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分析方法,对黄土高原近12年不同时段(2000-2003年、2004-2007年和2008-2011年)以及夏季不同时期(初夏、盛夏和暮夏)的植被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近12年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度在景观水平上,破碎度和复杂度在初夏时期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而在盛夏和暮夏时期整体趋于复杂化,景观优势度、最大斑块的聚集度降低,多样性先增后减,景观连通性无明显变化.(2)在类型水平上,年际变化主要表现为中低度、中度覆盖向中高度、高度覆盖类型的转化,而低度覆盖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变化幅度较小,约为3%~5%;季节内变化主要表现为低度覆盖持续减小,中度、高度覆盖类型在盛夏明显增大,最大增幅为9.76%,中低度覆盖类型在盛夏减小幅度最高,达13.77%,其他类型无明显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揭示了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情况和景观格局变化规律,可为当地植被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