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南京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为对象,研究了不同农业管理措施对CH4和N2O排放通量及年度动态变化的影响,用田间观测数据验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DNDC)在该耕作制度下的适用性;利用DNDC模型模拟不同环境因子和管理措施对CH4和N2O综合温室效应(GWP)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对照和麦季对CH4排放的模拟偏差较大外,DNDC对其余各处理模拟的CH4和N2O累积排放量与田间观测结果基本吻合,相对偏差变幅7.1%~26.3%,可以直接应用DNDC模型模拟环境因子和主要管理措施对CH4和N2O累积排放量引起GWP的影响.模型灵敏度检验结果表明,年均温度、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土壤质地、土壤pH等环境因子对GWP的影响显著;施用氮肥、秸秆还田量和烤田期长短等管理因子对GWP的影响明显.在估算我国稻麦轮作制度下温室气体的点或区域排放规律时,应考虑上述这些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2.
施硅对增温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燕  娄运生  杨蕙琳  周东雪 《生态学报》2020,40(18):6621-6631
夜间增温幅度大于白天是气候变暖的显著特征。夜间增温影响水稻生产及CH4和N2O排放。硅是作物有益元素,施硅可提高产量,减少稻田CH4排放。增温或施硅单因子对稻田CH4和N2O排放影响已有报道,但二者耦合如何影响水稻生产及稻田CH4和N2O排放,尚不清楚。通过田间模拟试验,研究了夜间增温下施硅对水稻生长、产量及温室气体持续增温/冷却潜势和排放强度的影响。采用铝箔反光膜夜间(19:00-6:00)覆盖水稻冠层进行模拟夜间增温试验。增温设2水平,即常温对照(CK)和夜间增温(NW);施硅量设2水平,即Si0(不施硅)和Si1(钢渣硅肥,200 kgSiO2/ha)。结果表明,施硅可缓解夜间增温对水稻根系活力的抑制作用,降低夜间增温对水稻地上部、地下部干重和产量的抑制作用。夜间增温显著提高CH4累计排放量,而施硅显著降低CH4累计排放量。夜间增温下施硅处理稻田CH4累计排放量在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扬花期和灌浆成熟期比未施硅处理分别低48.12%、49.16%、61.59%和39.13%。夜间增温或施硅均促进稻田N2O排放,夜间增温下施硅在上述生育期以及全生育期的累计排放量依次比对照高78.17%、51.45%、52.01%、26.14%和40.70%。研究认为,施硅可缓解夜间增温对稻田综合增温潜势和排放强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氢醌和双氰胺对种稻土壤N2O和CH4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脲酶抑制剂氢醌(HQ)、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及二者的组合(HQ+DCD)对种稻土壤N2O和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施麦秸粉时,所有施抑制剂的处理均较单施尿素的能显著减少水稻生长期供试土壤N2O和CH4的排放.特别是HQ+DCD处理,其N2O和CH4排放总量分别约为对照的1/3和1/2.而在施麦秸粉后,该处理的N2O排放总量为对照的1/2,但CH4排放总量却较少差别.不论是N2O还是CH4的排放总量,施麦秸粉的都比未施的高出1倍和更多.因此,单从土壤源温室气体排放的角度看,将未腐熟的有机物料与尿素共施,并不是一种适宜的施肥制度.供试土壤的N2O排放通量,与水稻植株的NO-3N含量和土表水层中的矿质N量分别呈显著的指数正相关和线性正相关;CH4的排放通量则与水稻植株的生长量和土表水层中的矿质N量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在N2O与CH4的排放间,未施麦秸粉时存在着定量的相互消长关系;施麦秸粉后,虽同样存在所述关系,但难以定量化.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施氮量和不同肥料调控措施对露地菜地土壤氨(NH3)挥发和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影响,在华北地区典型露地菜地设置了不同施氮水平和肥料调控措施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春播黄瓜生育期内减氮20%和50%分别比常规施氮量降低氨挥发25.7%和48.0%;添加抑制剂(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和生物炭分别比等氮量氮肥处理氨挥发降低10.0%和6.1%;春播黄瓜生育期内减氮20%和50%分别使N2O排放量比常规施肥处理降低28.8%和61.0%;等氮量条件下添加联合抑制剂使N2O排放降低58.9%,而添加生物炭处理的N2O排放增加14.1%;在同样的条施覆土施肥方法下,与纯化学氮肥处理相比,有机肥替代30%氮肥对氨挥发和N2O减排的作用效果都不显著.对于集约化菜地,合理控制氮肥用量是降低土壤氨挥发及N2O排放的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以持续9年施用不同缓/控释尿素的水田棕壤为试验对象,以普通大颗粒尿素为对照,研究了持续施用不同缓/控释尿素条件下水田土壤NH3挥发与N2O排放特征.结果表明: 与普通大颗粒尿素(U)相比,除1% 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U处理 NH3挥发增加了25.8%外,其他缓/控释尿素肥料处理对NH3有明显的减排效果.树脂包膜尿素(PCU)对NH3减排效果最明显,为73.4%,硫包膜尿素(SCU)为72.2%,0.5% 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1% DMPP+U为71.9%,1% 氢醌(HQ)+3% 双氰胺(DCD)+U为46.9%,0.5% NBPT+U为43.2%,1% HQ+U为40.2%,3% DCD+U为25.5%, 1% DMPP均与施用普通大颗粒尿素差异显著;所有缓/控释尿素处理与对照相比均可显著减少N2O排放.1% DMPP+U对N2O减排效果最明显,为74.9%,PCU为62.1%,1% HQ+3% DCD+U为54.7%,0.5% NBPT+1% DMPP+U为42.2%,3% DCD+U为35.9%,1% HQ+U为28.9%,0.5% NBPT+U为17.7%,SCU为14.5%,均与施用普通大颗粒尿素差异显著.比较0.5% NBPT+1% DMPP+U、SCU、PCU对NH3和N2O减排的综合效果,3种肥料作用相近,且均明显优于其他处理,但包膜材料的成本较抑制剂高数倍.因此,同时添加脲酶和硝化抑制剂的缓释尿素是减少水田氮素损失及环境污染的首选氮肥.  相似文献   
6.
高效氮肥对新疆灰漠土农田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影响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选取树脂包膜尿素(ESN)和尿素配施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U+I)两种高效氮肥处理,以传统尿素(U)处理为对照,研究高效氮肥对新疆膜下滴灌棉田N2O排放的影响.ESN在播种时一次性施入,而其他处理的氮肥在生育期内随灌溉分次施入.在生育期内,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每周采集和分析2次气体样品.结果表明: 与其他处理相比,ESN处理显著增加了生育期间土壤N2O的排放量,增幅47%~73%;在施肥后的4个月内,ESN处理下的土壤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含量始终处于较高水平,随后则逐渐减小并与其他处理的含量相近.ESN在播种时全部施入可能是导致土壤高NH4+-N和NO3--N含量以及高N2O排放量的原因.与U处理相比,U+I处理减少了9.9%的N2O排放量,但两者间差异不显著;U+I处理NO3--N含量始终低于ESN和U处理.新疆灰漠土膜下滴灌棉田生育期土壤的N2O排放为300~500 g N2O-N·hm-2,整体低于其他农田生态系统.与播种前全部施入相比,氮肥随滴灌多次施入更利于降低N2O排放.本试验条件下,高效氮肥对干旱区膜下滴灌棉田土壤N2O的减排效应有限.  相似文献   
7.
反硝化细菌是土壤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关键因子。以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RF:对照;RB:火烧;MT:粉碎;NR:移除),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以nosZ为标记基因,测定了自2018年9月—2020年9月,2年期间土壤nosZ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的组成和丰度。研究结果显示,4种采伐剩余物处理中的土壤nosZ型反硝化细菌90%以上来自变形菌门,优势菌属包括固氮螺菌属、中慢生根瘤菌属、动胶菌属、伯克霍尔德菌属、嗜酸菌属、慢生根瘤菌属、假单胞菌属、固氮弧菌属以及无色杆菌属;样本间差异物种的显著性分析表明,在处理完成半年时,火烧相较于对照于β-变形菌纲水平显著增加了nosZ基因丰度;在处理完成一年时,火烧分别于红螺菌目、红螺菌科、固氮螺菌属水平显著高于粉碎;粉碎相较于移除在处理完成一年时,于γ-变形菌纲和产碱菌科水平显著增加了nosZ基因丰度;在处理完成两年时,粉碎处理的nosZ基因丰度在变形菌门水平显著高于对照和火烧。α多样性数据显示,处理完成一年时,粉碎处理相较于对照和移除显著增加了Shannon和Simpson指数;处理完成两年时,粉碎和火烧...  相似文献   
8.
植物释放氧化亚氮的研究   总被引:49,自引:12,他引:37  
氧化亚氮(N_2O)是大气的微量成分之一。多年的测定表明,它在大气中的浓度正以0.2%左右的年增长率在增加。N_2O具有“温室效应”并能催化大气同温层中臭氧保护层的破坏,从而可能带来全球性生态环境的重大变化而受到世人的极大关注。各国科  相似文献   
9.
应用封闭式箱法技术测定了玉米、大豆田中N2O和CH4全年的通量变化。指出N2O排放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明显的日变化。大量的N2O排放发生在作物生长季节中。在冰雪溶化期和收割作物后也有一定量的N2O从土壤中排放。此外,实验结果也指出,玉米和大豆田作为大气CH4源或汇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几种木本植物的N2O释放与某些生理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使用带有开放气路的气体交换测定系统,同步测定了几种针、阔叶树种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气孔导度.结果表明,低光下树木针叶或叶片释放N2O的速率与光合速率无显著相关.伴随根、茎、叶的呼吸,检测到有N2O吸收现象,其通量与温度及呼吸强度呈正相关.气孔导度明显影响N2O的通量,表明气孔可能是木本植物释放N2O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