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8篇
  免费   568篇
  国内免费   58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240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223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99篇
  2008年   250篇
  2007年   180篇
  2006年   190篇
  2005年   176篇
  2004年   150篇
  2003年   173篇
  2002年   196篇
  2001年   184篇
  2000年   138篇
  1999年   106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116篇
  1996年   108篇
  1995年   95篇
  1994年   91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81篇
  1991年   95篇
  1990年   86篇
  1989年   87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透骨消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乙醇提取,硅胶柱反复层析的方法,从白透骨消[Glechoma biondiana (Diels) C.Y.Wu et C.Chen]全草的乙酸乙酯部分分离了11个化合物,利用现代波谱技术(MS,1H-NMR,13C-NMR,DEPT)以及与文献对照的方法鉴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2α-羟基乌苏酸(1)、2α,3α-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2)、乌苏酸(3)、2α,3α,23-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4)、3β,24-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5)、3α-羟基乌苏-12-烯-28-酸(6)、豆甾烷-3,6-二酮(7)、7β-羟基谷甾醇(8)、豆甾醇(9)、β-胡萝卜苷(10)、棕榈酸(11).除化合物(3)和(10)外,其余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报道并描述了罂粟科一新变种--重瓣野罂粟(Papaver nudicaule var.pleiopetalum J.C.Shao,var.nov.).该变种与野罂粟的主要区别是具有重瓣花.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螨类主要依靠其形态特征进行系统学研究。DNA标记是指能反映生物个体或物种间基因组中某种差异特征的DNA片段。近年来,DNA标记技术在螨类系统学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微卫星SSR、核酸序列扩增、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和直接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DALP等6种DNA标记技术在螨类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相似文献   
4.
半翅目异翅亚目昆虫俗称"蝽",该类昆虫出现于三叠纪晚期,最古老的蝽类昆虫大多为水生蝽类。概述了水生蝽类的地质历史,并介绍了划蝽、仰泳蝽、水蝽、负子蝽、三叠蝽及中蝽等代表类群。  相似文献   
5.
类受体蛋白激酶(receptor-like protein kinase,RLK)是植物信号转导网络中的重要成员,参与介导生长、发育以及逆境胁迫应答等多种细胞代谢过程.在植物细胞中已发现和克隆了富含亮氨酸重复区型(LRR)、凝集素型(lectin-like)和细胞壁相联型(WAK)等不同的RLK亚家族.这些RLK能够感受多种发育和外界环境胁迫信号,并在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结合当今国内外研究进展,简述植物RLK的典型结构域特征,详细介绍多种RLK在植物逆境信号识别与转导中发挥的作用,同时对RLK在非生物胁迫应答中的具体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河南荥阳,巩县地区太原组介形类补充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7.
大瓣鱼科─新属与历史动物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采自云南曲靖龙华山下泥盆统徐家冲组顶部的一件大瓣鱼科化石,定名为龙华全瓣鱼(Hoopetalichthyslonghuaensisgen.etsp.nov.)。对新属种与其它瓣甲鱼类的比较表明全瓣鱼是最原始的大瓣鱼类,它与其余的大瓣鱼类构成姊妹群。通过对大瓣鱼科的历史动物地理学研究认为,瓣甲鱼目起源于华南,而大瓣鱼科的祖先几乎是广布的。大瓣鱼科隔离分化模式显示,在泥盆纪期间,华南区与东冈瓦纳区有较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HIV共受体——CC类趋化因子受体┐5黄仕和秦椿华(卫生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武昌430060)(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毒理学系)关键词HIV共受体CC类趋化因子受体-5继冯愈等发现融合素是嗜T细胞HIV-1的融合辅助因子后,邓洪魁及其同事发现了初始...  相似文献   
9.
大型尖状类石器在长江中游地区相邻或相近的汉水上游、丹江口库区、三峡地区和澧阳平原等不同区域保存有不同的技术传统。汉中盆地的大型尖状类石器多选自河滩砾石为毛坯直接加工。丹江口库区无论是调查数据还是发掘数据其比例均高于汉中盆地,现有发掘材料来看其大型尖状类石器有稳定的传统,即选自砾石直接单面或两面加工而成,但调查的材料显示存在另外一种传统,即选取砾石生产长度大于10cm的大石片,以大石片为毛坯加工大型尖状类石器。三峡地区古人类在更新世期间似乎不存在有生产大型尖状类石器的传统,为数不多的手镐与当地的砾石砍砸器和石片砍砸器应当为"同质异型"类器物。澧阳平原及周边丘陵区内发现的大型尖状类石器相比于汉中盆地和丹江口库区,发现数量最多,技术传统也最为复杂,至少包括三种不同的技术。大型尖状类石器在不同区域显示不同的技术传统,暗示从中更新世开始长江中游地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并不简单的文化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不同林龄海桑林和无瓣海桑林根际微生物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林龄无瓣海桑(1、2、7、10、14年生)和海桑(1、4、7、10、14年生)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呼吸强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林龄海桑和无瓣海桑的根际土壤为中性偏酸性,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加,总氮、总磷含量均在7年生林达到最高值,随后则随林龄增加而减少。海桑和无瓣海桑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随林龄增大,在7年生林达到最高值,随后开始下降。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变化趋势一致,也是在7年生林达到最高值。相同林龄的海桑根际微生物的呼吸强度小于无瓣海桑,海桑的呼吸强度随林龄增加而增加,但无瓣海桑的呼吸速率在7年生林达到最高。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微生物生物量碳、呼吸强度与土壤有机质、pH呈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